陳曦 林洪 山東省臨沂衛生學校
筆者認為,職業院校“三二連讀”助產專業人才培養中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其一,助產專業整體發展緩慢。雖然職業院校開設了助產專業,但是由于我國國內的助產專業整體發展較為緩慢,所以并沒有統一的教材以及人才培養計劃。也沒有關于分層培養人才、設計培養目標、提高崗位技能、科學設置課程等方面的具有指導性的標準體系。另外,中職院校畢業的專業人才沒有提升學習的渠道。而且,也沒有完整的助產士注冊制度。基于此,職業院校關于助產專業的建設也停滯不前。其二,人才培養模式單一。現階段,職業院校實行“五年一貫制”的教學模式。前四年,助產專業的學生在學校進行封閉式學習。在此過程中,一切利用模擬教學學習一些需要臨床見習的職業技能。這就使得學生缺乏真實的崗位經驗。第五年,學生開始進行八個月的輪崗實習。在此過程中,學生進行助產實習的時間并不多。所以并沒有積累到足夠的崗位經驗。而且,多數職業院校沒有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使得學生缺乏助產的相關經驗。這對學生將來找工作有較為嚴重的阻礙作用。其三,教學脫離實際。目前,由于助產技能教學與理論教學融合不夠,在加上職業院校與醫院之間缺乏合作,所以,要請進助產專業的教師并不容易。而且,多數教師在大學畢業之后直接從事助產方面的教學,缺少崗位實際工作經驗,對助產專業的發展了解不足,不能使學生滿足社會的需求。另外,助產方面的專家大多都是全職工作,很難走進學校教授學生臨床知識。這些都對增強學生的核心競爭力產生了消極影響。
構建“三二連讀”助產專業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職業院校應當加強學校與醫院之間的合作。其一,對市場進行調研。要充分了解當前市場對助產專業人才的需求以及當前與助產專業相適應的工作崗位,了解當前與助產專業相適應的崗位的任務以及從事助產行業人員所需要具備的職業技能。根據調研的情況制定以培養高素質、高技能的應用型助產專業人才為根本目的的教學目標,并對助產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以及助產專業課程設置進行科學合理地調整。其二,改革傳統人才培養模式。加強理論知識與實踐教學的融合,實現教學的開放性、實踐性與應用性;加強專業教育與臨床工作的聯系,實現教學任務與崗位任務的對接;加強學校與醫院之間的合作,實現對學生專業素質與職業技能的強化。
有研究表明,當前與助產專業相適應的工作崗位以二級以下(含二級)的衛生醫療機構為主。所以,職業院校在制定教學標準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助產崗位對于專業知識以及職業技能的需要,對助產專業人才培養方向以及教學課程的結構進行科學合理地調整,也要充分考慮基層群眾對助產專業人才的需要,對專業課程教學內容進行科學合理地調整。其一,構建基于培養專業素質以及職業技能的課程體系,對教學內容進行有效篩選,在延長實踐教學時間的同時,夯實學生的理論基礎。其二,加強與醫院之間的合作力度,將學生的課堂學習與實際技能訓練地點一體化,逐漸使學生學習并掌握基本的臨床助產方法。其三,加強學校的基礎設施建設,盡最大的努力將學生校園實踐環境真實化,提高學生的助產崗位適應能力。
原有的課程體系不利于學生專業素養與職業技能的提升。因此,職業院校應當做好學校學習與職業工作的對接問題,以社會對助產專業人才的需求為依托,對原有的課程體系進行優化,使學生學習并掌握助產崗位要具備的專業知識與職業技能。其一,重構理論教學。在實際教學中,基礎知識教學占據了大量的教學時間。職業院校可探尋基礎知識與專業知識之間的相通點,基于準產崗位需求將基礎知識教學與專業知識相融合,在減少理論教學的同時增加實踐教學。其二,“課證”融合。當前,助產專業的學生取得助產技能證書的程序較為復雜,在取得助產技能證書之前還需取得護士執業資格證。而且,在此過程中,學生需要大量的時間學習護理知識與助產知識。二者的學習內容大致相同。因此,教師可將助產專業教學與護士執業資格證書的要求相融合,實現課程的精簡,從而有效延長學生的助產技能訓練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