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旖 沈陽師范大學
高校是學生接受規范、科學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場所且肩負著為社會輸送人才的使命,是名副其實的“人才工廠”。然而,現實奉行的以顯性思想政治教育為主導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些弊端和不足。高校應在改進完善的同時充分重視隱性教育,將“顯性”與“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優勢互補,以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
專業教育載體,也具內隱的特點,高校發揮專業教育中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利用好課堂這個主渠道,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學科教學之中。如,歷史學科中貫穿著愛國主義、民族精神;化學學科中貫穿著嚴謹的學習態度、百折不撓的工作精神;教育類學科貫穿著為人師表、愛崗敬業的職業道德精神。各門專業課程都要守好各自的職責范圍,將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滲透于各個專業學科的學習之中,形成協同效應,這樣就使學生接受了隱含在“智育”中的“德育”,一舉兩得。
教師承擔教書育人的重任。作為傳“道”者的教師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這樣才能傳好道。教育者具有示范作用,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應以自身的道德和學識感染學生,一面要求學生守紀律、講道德,一面自身又不遵守,這種教育方式是沒有說服力的。教育者的人格魅力能給學生留下深遠的影響,做好榜樣也是影響著受教育者的一種無形的教育力量。
良好的師生關系能全方位的影響學生的學業成績、品格塑造以及三觀的形成,師生關系良好的班級學習效率、聽課狀態比師生關系較差的班級要高得多。高校學生眾多,教師精力有限,教師-班級干部-普通學生的階層現象時有發生,決策不民主現象也時有發生,導致雙方無法凝神聚力,師生關系岌岌可危。因此教師平等的對待每一位班級成員,民主的處理班級決策,構建和諧的氛圍,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將知識與思想政治理論內化為自身的意識體系。
在高校課堂中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態度也是身在曹營心在漢,為了得學分不得已而為之,視其為“洗腦課”,不愿意參與到課堂中來,致使思想政治教育事倍功半。“教育影響只有通過受教育者主動地接受、消化,激發內在的思想矛盾,才能起作用”。因此要發揮受教育者的主觀能動性沒有教育者的教育與引導受教育者就難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影響的實現又離不開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一方面,教育者要動員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另一方面,大學生自身也應轉變心態,摒除偏見,發揮客體的主體性,積極參與到隱性教育中來,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高校的環境包括校園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及各種基礎設施。整潔、美觀的校園環境能為廣大師生提供輕松舒適的生活學習環境,校園外在美也推動著師生內在美的建設,陶冶人們的情操。隱性思想政治教育通過環境滲入到學生生活學習的每個角落,如校訓校標,體現了一個學校的辦學宗旨、教學理念及校園精神,將思想觀念無聲的融入生活學習環境中,通過環境改變學生的思想和行為。
傳媒載體是如今大眾傳播是思想政治載體中對人們形響最大的載體,具有顯著傳播信息、輿論導向功能,讓人們能快捷地獲取所需要的信息。校園媒體是展示學校的窗口,在推動校園文明建設,倡導的文化和科學知識的優良校風和推廣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高校要加強網絡載體建設,為學生提供互動平臺、主題教育網站、專業學術網站,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現階段高校主要采用校園期刊、校園廣播及校園網、公眾號等備受學生歡迎的方式傳播思想政治教育,成果顯著。
實踐活動載體就是指以社會實踐與課外活動為載體,是寓思于行,通過“外顯”鞏固“內在”的過程,教育內容往往不易被察覺。要運用好活動載體,就要大力展開各種健康向上的活動,并且實踐活動要有明確的目標與指向性,利用好包括軍訓、志愿服務、公益勞動、專業實習、勤工儉學、社團活動等在內的活動載體。
評估是教育的最后一環,它包括測與評兩個步驟,質與量兩個方面。教育的質說明教育是否促進了受教育者的全面發展,教育的量主要是說有多少受教育者是否接受了教育內容,接受了多少。教育離不開評估,一方面,通過評估來肯定效果,以便鞏固和發展已取得的成果,將實踐升華為系統化、科學化的理論,另一方面,通過評估發現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分析得出的結果和反饋,有針對性的調整措施,從不足中總結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