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瑞華 陜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指馬克思主義對于新聞現象和新聞傳播活動的總的看法,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價值觀在新聞傳播活動領域的反映和體現。①它是一個不斷發展的新聞理念,從早期經典的馬恩的馬克思主義,到歷代中共領導人不斷豐富馬克思主義內容,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結合各個時期不同的新聞實踐,從而形成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習近平的新聞宣傳思想是在前人思想的基礎上繼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關于新聞宣傳方面的最新表達。
早期馬恩的黨報思想提到報刊的主要任務是捍衛黨的利益,宣傳黨的綱領、路線、方針和政策,報紙應該反映人民的心聲,報道人民關心的內容。列寧時期進一步提出了黨性原則,認為應該把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作為新聞事業的指導思想,闡述了黨報的宣傳、鼓動和組織作用。之后新中國歷屆領導人毛澤東的“政治家辦報”思想,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思想;鄧小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新聞宣傳為其服務的思想;江澤民的新聞宣傳工作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思想;胡錦濤的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新聞工作要求等都對習近平的新聞宣傳思想產生了重要影響。
除了理論繼承,習近平在自己從地方到國家領導人一步一步的從政實踐中總結出了新聞傳播的經驗,它們成為現在習近平新聞宣傳思想的早期體現。
早在1969年開始為期七年的梁家河插隊時期,他就憑借自己的不斷努力成為大隊的黨支部書記,在平時的思想宣傳工作時,他充分考慮到傳播對象的不同,面對知青群體和面對文化水平有限的當地老鄉有不同的表達方式,格外重視人際傳播,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知助人,與當地的老百姓相處融洽。1982年習近平來到河北正定縣,他的新聞宣傳理念跟著經濟發展理念一起進步。他站在一個更高的起點上,從人際傳播發展到大眾傳播,邀請記者來正定實地考察,還親自撰寫新聞傳播作品,以此來宣傳正定。1988年他到了福建寧德從政,正值中國改革開放的重大抉擇時期,習近平進一步加強了黨對新聞工作的領導,提出尊重新聞傳播規律,從多維互動的方向提出處理好領導人和新聞從業者的關系,要善待媒體。1989年習近平發表了《把握好新聞工作的基點》重要講話,指出黨的新聞工作的歷史使命,增強新聞工作者的責任感,以鮮明態度指出新聞應具有“人民性”,這也是習近平對于新聞工作做出的第一次指示。2002年習近平擔任浙江省委書記,進一步提出重視黨的新聞隊伍建設,旗幟鮮明的要求堅守新聞工作的黨性原則,努力提高新聞宣傳的水平和質量,把新聞報道擺上重要位置。同時要提高新聞宣傳的方法,不斷創新。之后進入中央至今,習近平不斷豐富完善自己對于新聞宣傳工作的思想。
尤其是十八大以來更加高度重視新聞宣傳工作,提出了許多更精煉的指示。2013年8月19日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發表講話:宣傳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作為基本職責。2016年2月19日召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提出的“48字方針”——高舉旗幟、引領導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團結人民、鼓舞士氣,成風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謬誤、明辨是非,聯接中外、溝通世界,是在新時期對黨的新聞宣傳輿論工作職責的高度概括。
傳播從最早的語言傳播到文字傳播再到大眾傳播,現在進入了互聯網全媒體傳播的時代。新技術新媒體的出現使傳播的內容、速度、途徑不斷革新,網絡世界的傳播者由以往的專業媒介轉變為多元化傳播者,進入了“人人皆記”的時期,不同價值觀的思潮在新媒體平臺上交匯,傳播技術的革新是一把雙刃劍。例如為了追求“眼球經濟”的娛樂至死的八卦新聞,未經證明新聞來源、把關缺失的真假難辨的信息,甚至引發惡性傳播的謠言,信息爆炸是對我們主流媒體話語權的挑戰。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邁入了新時代,必須把統一思想、凝聚力量作為宣傳思想工作的中心環節。媒體作為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要充分發揮新聞事業的輿論引導、教育大眾的宣傳作用。同時習近平高度重視網絡空間話語權,要求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指導思想,不斷加強主流媒體的公信力、傳播力,全媒體共同建設一個更加和諧的網絡傳播新環境。
黨性和人民性的統一是習近平對于新聞宣傳工作提出的根本原則,媒體是黨和人民的“喉舌”。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我國的新聞事業要堅持黨性原則,堅持黨對媒體的領導,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先進性在新聞事業上的體現。習近平在2·19講話上明確了黨性原則的核心是堅持正確政治立場和政治方向。媒體的宣傳工作中要遵守黨的路線、理論、方針和政策,宣傳中央重大工作部署、理論思想,報道重大事件時要堅持正確的判斷堅決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決維護中央權威。堅持黨性原則能使媒體的新聞宣傳工作導向正確,為社會大環境傳播積極的主流價值觀。
堅持黨性絕不等于忽略人民性,人民性就是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社會主義國家黨和最廣大人民的共同利益是一致的。人民是我們新聞傳播事業的對象,因此媒體在新聞實踐過程中堅持黨性的同時也要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以黨和人民的共同利益為準則,把服務群眾同教育引導群眾結合起來,注重新聞宣傳的方式方法。黨的新聞宣傳工作要反映人民的心聲,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真正為人民群眾辦實事,增加媒體公信力,提高社會凝聚力。
2013年習近平就提出了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是我黨的新聞宣傳思想工作必須遵守的方針。我國當前正處于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期,雖然互聯網時代傳播者多元化,但是媒體還是對廣大人民的主流價值觀確立有重大影響,對我國意識形態建設工作有著重大作用。因此媒體應該充分發揮其輿論引導作用,堅持以正面宣傳為主,把人民團結起來勁往一處使,更好的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正面宣傳為主絕不是否認負面的輿論監督,要明確輿論監督的意義不是為了監督而監督,是透過負面消息促進正面的改進,報道負面是對正面的宣揚,否定是為了肯定。因此媒體要平衡好正面宣傳和輿論監督的關系,為社會廣大群體營造一個正向積極的“社會愿景”,一個美好的“圖景傳播”。
互聯網時代構建全媒體矩陣,傳統媒體應該與新媒體優勢結合。習近平在8·19講話上提出了“形成一批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形成立體多樣、融合發展的現代傳播體系”。在黨的十九大上,習近平提出“加強互聯網內容建設”,互聯網是一個全民參與的信息平臺和傳播平臺。現代傳播體系的構建需要進一步加大媒介融合的力度,傳統媒體在互聯網時代傳播力有所下滑,但仍然有專業的新聞工作體系和經驗豐富的新聞從業人員,對深度報道、專題報道,大型重要事件報道有不可替代的優勢。讓傳統媒體的專業性搭上科技的快車,充分利用新媒體的技術和速度,讓技術為內容服務,全方位多形態呈現新聞信息。
同時,遵循新聞傳播的規律,促進新聞宣傳效果,遵循新聞傳播的規律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重要內容,新聞不同于政治,有其本身的傳播規律。在互聯網時代,習近平強調要遵循網略傳播規律,把握好輿論引導的“時”、“度”、“效”。在進行新聞宣傳工作時要兼顧黨性、人民性、時效性、網略新聞傳播的規律性,更好的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思想。
增強新聞宣傳工作的創新能力。要滿足不同受眾更為精細準確的信息需求,根據不同受眾的特點,從傳播理念、形式、渠道、機制等多方面創新,充分利用新技術,大膽實驗,探索更好傳播效果的宣傳方式。
在媒介融合的大趨勢下,要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讓傳統媒體煥發新的生機。改變傳播方式,增強傳統媒體的影響力、公信力、傳播力。
重視網絡公眾領域的輿論引導和新聞宣傳的方式,線上線下形成同心圓,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新聞宣傳工作對于國際形象的塑造意義重大,實現“聯接中外、溝通世界”的目標,加快構建國際傳播新格局,傳播中國的文化,讓世界聽到中國的聲音。新聞宣傳工作要針對不同地區的傳播對象采取不同的傳播方式,考慮文化差異,促進文化交融,樹立好大國形象。
新聞宣傳工作歸根到底是由新聞工作人員來完成的,習近平的宣傳思想立足于當下傳播環境,對新聞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利于新聞工作者明確正確的政治立場,主動適應互聯網時期新聞傳播的新變化,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順應時代潮流,學習新的傳播技術,適應新的傳播工具,不斷探索更好的傳播方式,提高傳播內容質量。
堅持“政治家辦報”思想,加強黨性修養,培養自己的政治敏銳性,嚴守新聞從業者的職業道德和法律規范,注重調查研究,求真務實。同時要不斷學習新聞理論,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來指導新聞宣傳工作。
注釋:
① 熊程,鄒一沛.網絡時代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繼承與發展[J].青年記者,2013(21):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