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愛維 中宣部機關服務中心(信息中心)
在網絡閱讀平臺迅猛發展的今天,不僅成年人的閱讀環境發生著巨大的改變,未成年人的閱讀模式也在悄然發生著不可逆轉的變化。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0-17周歲未成年人圖書閱讀量保持增長,有聲閱讀成為國民閱讀新的增長點,移動有聲APP平臺已經成為聽書的主流選擇,超過七成家庭有陪孩子讀書的習慣。雖然紙質書仍然受到家長們的喜愛,但網絡閱讀已成為未成年人學習和娛樂的主戰場,所面臨的問題也亟待重視和預防。
正規的兒童傳統出版物,都是經過作者精心撰寫,編輯專業制作后上架銷售的,作為購買者的家長甚至孩子們只要憑借喜好挑選購買即可。而如今網絡出版物對于未成年人而言,缺乏至少三重“把關人”環節,包括內容制作方、平臺審核方,以及監護人,其出版背景并不能保證其出版團隊的專業性及自律性。家長更愿意將手機或平板電腦丟給孩子,讓孩子自己選擇感興趣的內容,隨意點擊隨意獲取。
以一個移動有聲app(手機應用軟件)舉例,音頻的提供者有專業的官方機構,但同時也有個人愛好者甚至同齡兒童自己錄制的音頻,對于音頻的內容是否健康,閱讀是否清晰,斷句是否準確,發音是否標準,平臺的管控力度偏弱,無法識別。而孩子們并無良莠是非觀念,自主收聽甚至重復收聽,一些質量低下甚至存在違規、違法內容的音頻將嚴重影響學齡前兒童甚至學齡兒童中的低齡兒童對傳統語言的錯誤認知,對其今后的學習釀成無法糾正的錯誤。
網絡的開放性,使未成年人很容易接觸到各種負面信息。網絡游戲過度沉迷,網絡色情、暴力、賭博等各種有害信息未經過濾,便暴露在未成年人面前,不斷沖擊未成年人純凈的世界。加之自控力相對較弱,在好奇心、尋求刺激的心理驅使下,未成年人對不良信息會產生極大的興趣,對其道德心理造成直接侵害,抑制未成年人形成健全的人格。而這些負面信息已成為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根源之一。
與之比肩的另一個負面問題即“淺閱讀”。《青少年藍皮書——中國未成年人互聯網運用和閱讀實踐報告(2017-2018)》指出,所謂“淺閱讀”是指瀏覽式的、泛泛的閱讀,不用對所閱讀的內容做深入思考。長期“淺閱讀”使未成年人很難集中精力,弱化了他們的專注性和閱讀理解能力,不利于未成年人的想象力的培育、創造力的開發,使學習的目標性與針對性降低。快餐式的“淺閱讀”能夠使成年人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快速完成一次閱讀體驗,提升學習和工作效果,但這種方式并不適用于未成年人,對未成年人的成長會造成較大的負面影響。
近幾年,伴隨著網絡閱讀的低齡化,一些未成年人形成了對網絡的過分依賴。他們沉迷于網絡游戲,被動接收網絡色情、網絡暴力、網絡賭博等不良信息的侵襲。未成年人被互聯網的世界所誘惑所吸引,網絡中應接不暇的信息資訊,緊張刺激的視聽沖擊,自由自在的虛擬社會,既可以滿足未成年人對這個多彩世界的探究,又可以在網絡的海洋里尋找興趣所在,既可以與不相識的隊友在游戲中廝殺,或者建房造車,又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活成另外一個人設。在這里可以沒有課本不用上課,沒有考試沒有壓力,沒有家長的嘮叨老師的叮囑。未成年人的心理尚未成熟,卻不斷受到網絡環境的各種誘惑,沉浸在網絡的虛擬世界里成為一名網癮少年,與現實社會發生難以協調的矛盾,產生嚴重的心理障礙和行為偏差,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對此必須高度警惕。
面對網絡時代相對開放的閱讀環境,時常會出現文字音意竄用、圖片畫面抽象離奇、音頻發音不準確、視頻畫面晦澀難懂、配樂恐怖等問題。家長不要以為只要是平臺上發布的資源就一定是官方的優質資源。在“知網”“用網”方面家長一定要及時監督,適時利用優秀文化和行為習慣為指導,給未成年人一個相對優質寬松的網絡閱讀環境。
而對于沉迷于網絡的未成年人來說,家庭的關愛和學校的指導是至關重要的。從心理學角度分析,愛孩子不是給孩子壓力,留空間也不是放任自流。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家校共育不該是把孩子團團圍住,給予過高期望,施予過大壓力,而是一個潤物細無聲的存在。引導未成年人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陽光的心智,教會未成年人正確發揮網絡優勢和特點為我所用,使未成年人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免受不良信息的傷害。
目前,網絡信息內容呈井噴式出現,生產手段多樣,傳播方式便捷。各行業主體應明確監管職責,樹立底線意識,提升身份識別能力,加強防沉迷系統。實行國家監管機構對各大門戶網站或商業網站的監管,各大門戶網站或商業網站對旗下ISP服務商和個人主頁的監管,ISP服務商對各接入點監管,接入點對上網者監管,使網絡有害信息無處可棲。
各網絡平臺要對個體傳播者設立健全的審查機制,鼓勵受眾在享受網絡資源的同時樹立監督舉報意識,建立簡單有效的獎勵機制,提升行業自律,優化網絡內容,人為營造使用與監督共贏的優質網絡環境。
完善政策法規,打擊有害網絡信息。政府應積極主導,建立健全政策法規,加強政府監管和法律規制,在信息生產源頭及傳播的各個環節加強把關,將有害信息隔絕于網絡空間之外。近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于嚴禁有害App進入中小學校園的通知》,通知要求開展全面排查,建立學習類App進校園備案審查制度,各學習類App企業積極響應,從內容審核、商業模式、信息安全方面發起行業自律,堅決杜絕色情暴力、網絡游戲等有害信息滲透到學習類網絡平臺,建立以教育價值為導向的長效管理機制。
借力技術管制,建立內容過濾標準。國家要加大網絡防護技術的研發,依托技術監管,建立有效及可控的內容過濾體系。倡導家庭、校園等監護機構使用網絡過濾及監控軟件,對網絡信息進行二次過濾,確保以專業的手段凈化網絡空間,減少網絡有害信息對未成年的影響及傷害。
引導未成年人養成良好網絡行為習慣,加大公益性設施投入,豐富未成年人的課余生活。在公共圖書館、學校、社區等適合青少年活動的場所,開辟未成年人圖書閱覽區;加大國家投入,建設開放一批青少年體育活動場所;開展多種文化活動,鼓勵各種博物館、紀念館、古跡、園林等公共設施免費開放,給未成年人以活動的場所和空間,還他們活動的空間和時間。
綜上所述,未成年人的成長關系到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的根基與希望,為了國家的未來,共同凈化網絡環境,是國家、社會、網絡工作者及每一個家庭和學校的責任與義務。要以完善的政策法規為支撐,以科學系統的管理體系為保障,以社會監督反饋為著力點,以保護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網絡環境為最終目標,加強不良網絡信息的監督反饋與處理系統建設,加大對低俗內容的打擊力度,從而提升對網絡空間的綜合治理能力,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網絡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