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瑞麒 山西師范大學現代文理學院書法系
在藝術書法中,線條是主要的藝術形式,是對外界事物描繪最為簡潔的手段。隨著中國漢字的發展,書法線條不再受到傳統的約束,也充分展現出各種形態、情感以及氣勢,也逐漸成為中國最為獨特的藝術。中國書法的發展,主要在于線條的發展,其形態主要表現為長短、方圓、曲直、大小;其筆勢主要表現為輕重、剛柔、燥潤、粗細及強弱;其運勢主要表現為進退、抑揚、急徐、聚散、動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草書。
中國的書法在外國人看來非常抽象,因為中國漢字已經逐漸脫離象形文字轉而向文化方向發展,但是外國人在看不懂的前提下,依然喜歡漢字,其主要原因在于漢字的線條非常優美,甚至達到即使不通過直觀理解的方式,也能發現其中的藝術美感。以草書為例,草書最為突出的特點便是簡單、美麗。縱觀中國文字發展歷史,可以得出:美麗的文字結構復雜;結構簡單的文字,缺失美感。而草書,則是將美麗與簡潔的特點發揮到了極致,因而,草書可以說是藝術書法最具有代表性的文體。
文化書法,主要是指書法書寫者具有較高的文化涵養,并且將富有文化氣息的文化知識、書法內容、詩詞等,通過書寫的形式展現給所有人,因此,文化書法是書法文化性最重要的體現方式。文化書法產生的作品,不僅能夠給人帶來藝術享受,同時,還能給人以豐富的人生感受以及人生思考。書法藝術達到一定程度,便會轉化成為一種文化。而其中最為常見的文化書法便是結合書法與詩詞的方式來展現的。書法的線條看似與藝術相關,實則不僅關乎藝術,也關乎文化。書法中的最高境界為“不激不勵,而風規自遠”。
如東晉的“書圣”王羲之所作《蘭亭序》。王羲之是中國最著名的書法家,他廣采眾長而又自成一家,不僅為中國書法歷史立下最具代表性的豐碑,而且還留下大量的書法作品。《蘭亭序》中,不僅書法技藝達到登峰造極的程度,而且其內容也達到非常高的境界,結合兩者之長處,從而形成影響中國千年的“天下第一行書”。
書法的前身是文字,其本質為信息傳達的工具。對于當代書法來講,書法本身就是一種歷史的表現,我們能夠從古人的書法中,看到當時社會的人文氣息。如新石器時代的陶器上便刻畫了圖像文字,這便是文字的雛形。隨著時代的發展,甲骨文字、金文亦或是新石器時代的刻畫文字,逐漸轉變成為篆書,后世稱之為大篆;在春秋時期,隨著古代中國的分裂及戰爭,大篆逐漸衍生出懸針篆、鳥書篆等裝飾性極強的文字,而后秦統一將所有篆書集合,以秦篆書為藍本,確立了小篆,其中最出名的便是秦相李斯的作品《泰山刻石》,與此同時,書法的發展逐漸枝開葉散,從而出現隸書。
隸書的出現,堪稱中國文字發展的里程碑,將原本迂回、盤曲象形文字逐漸轉變成為點畫結構。隨著時間的推移,隸書的發展更為全面,逐漸從小篆中脫離出來,直至今日。
在漢代,書法的發展更為深入,一些書法家為了便捷書寫,改變了許多文字的筆畫,由此誕生了章草,章草為草書的原型,到了魏晉,草書盛行,隨著人們頻繁使用,逐漸升華達到了藝術層次。由于戰亂、南北觀念不同,北方尚剛強雄渾的書法風格,更重于楷勢,因而發展成為魏碑楷書;而南方偏重于清靈俊秀的書法風格,逐漸發展成為行草的書法風格。隨著隋唐時期科舉制度的舉行,作為考試的標準字體,規整楷書逐漸流傳全國。
書法的主要作用便是交流,便是識、讀信息,這才是書法的根本價值;其次,是字的藝術價值;最后,才是書法的文化價值。書法在中國人生活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在中國活字印刷術發明以前,一些形式上的交流,都是通過書法的形式完成的,如書信、公文等,而一些國家大型活動,如慶典、祭祀以及平時人們的日常活動,如石碑刻字、春聯、道符等,書法在其中承擔了重要功效。其次,書法技巧并沒有固定的模式,其中風格也沒有門派之分,因而,能夠有效發揮的藝術價值非常廣闊。以書法臨摹為例,古人研究臨摹便衍生了臨帖、背貼、出帖、入帖、形臨及意臨等形式。如果想要將一個帖子做到神形具備的臨摹,沒有幾年時間的刻苦鉆研很難做到,而一個能夠流傳千古的書法藝術形式,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以及精力,這也是書法藝術的價值取向所在。最后,文化書法。我國能夠稱得上是文化書法的作品少之又少,但是,在我國書法發展過程中,文化書法的作用非常大,能夠在書法發展過程中,起到標志性的作用,隨著群眾對文化書法的臨摹及傳播,便能夠有效實現我國書法的真實作用。
綜上所述,從藝術書法到文化書法,無一不體現著我國書法發展的時代性以及價值取向。其中實用書法為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書法;藝術書法則是展現出時代特點的書法;而文化書法則是值得全人類流傳的人類文化。只有將三者結合,才能保證中國古老的書法經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