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夢婷 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
黨的十八大以來,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湘西考察時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這一概念,并在十九大報告中部署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新任務。高校貧困生資助作為教育扶貧的重要一環,應借鑒精準扶貧的理念開展精準資助,完善資助制度,以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實現從保障式扶貧到發展式扶貧的轉變,促進教育公平。
《2017年中國學生資助發展報告》中指出,2017年全國累計資助普通高校學生4275.69 萬人次,資助金額1050.74 億元,比上年增加94.90 億元,增幅9.93%,而在2006年,資助普通高校學生數為1530.27萬人次,資助金額為162.98 億元[1],由此可見我國高校貧困生資助惠及人數飛躍式增長,在經濟上給予貧困生保障,但卻忽視了他們的心理貧困問題。高校資助育人工作不僅要立足于物質扶貧,更應注重精神扶貧,分析貧困生心理貧困的原因,探究心理脫貧的有效路徑,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
高校貧困生精準資助核心在于精準:精準對象識別、精準資助實施、精準資助管理。對貧困生的認定是資助工作的第一步,目前對于貧困生的認定過程繁瑣,需要各部門對學生提供的信息進行全面判斷,實地調查,做到公正公開。精準資助實施指資助標準要根據學生所在地域經濟發展水平、學生專業、學校收費標準等來制定,采取個性化資助方式實行分檔資助。精準管理,即對資助對象的信息進行動態了解,如已資助學生是否由于家庭經濟情況好轉而不再屬于受助行列,學生心理狀況變化等,以檢查、審視資助工作的進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扶貧要與扶志、扶智相結合。高校精準資助既要保障學生基本生活需要,也要改善貧困生的不良心理狀態,改變其“等、靠、要”的思想,建立自立自強自信的理想信念,實現可持續性脫貧。
心理貧困,是指在校貧困生由于經濟困境而產生的心理失衡與偏差,其個性特征和心理健康呈負性變化,進而影響學生的學習、人際交往、求職等,阻礙個人發展與自我實現,陷入貧困代際傳遞的現象。
1.過度自卑與極度自尊并存
貧困生在成長過程中遭遇的挫折經歷較多,和周圍同學相比,在日常穿著、才藝特長等方面要遜色許多,城鄉差異、地域差異使貧困生產生了強烈的落差感,形成了自卑感,人際交往意愿低下,漸漸變得敏感,對他人的表情、動作、言語等過分解讀,抗拒老師和同學的幫助,產生扭曲的極度自尊。
2.焦慮抑郁
雖然可以通過各種途徑獲得資助,但貧困生在生活消費上依然拮據,家中兄弟姐妹學費生活費、自然災害導致務農家庭收成驟減等使貧困生為生活感到焦慮;勤工儉學耗費時間,基礎相對薄弱的貧困生在學習上較為吃力,造成了他們的學習焦慮;競爭激烈的就業環境,如何還助學貸款、為父母分擔重擔等,容易產生就業焦慮。種種焦慮、自卑等消極情緒若得不到緩解,容易引發抑郁情緒。
3.心理資本欠缺
心理資本,是個體在成長和發展過程中表現出的一種積極的心理狀態,主要體現在四個維度:希望、樂觀、自我效能感、韌性,貧困生心理資本及各維度均顯著低于非貧困生[4]。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貧困生遇到困難時難以調整實現目標的途徑,對自己已獲得的成功往往歸因于運氣而非努力,缺乏改變命運的積極心理品質。
心理脫貧就是要綜合運用合理、有效的措施幫助貧困生改變不良心理狀態,培養積極心理,增強依靠自身脫貧的信心,從根上扶助貧困,實現從輸血式向造血式脫貧的轉變。
大數據是指依托計算機技術采集、存儲、分析海量的數據,聯動各種信息推動智能化發展。利用大數據收集匯總貧困學生的心理相關信息:家庭情況、智力狀況、個性特征、學習經歷、自我評價、社交記錄、心理測評數據等,不僅能反映貧困生的心理需求,還能對心理異常貧困生起到精準識別、對癥幫扶、動態監控、心理危機預警的作用。
第一,高校應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制,設立班級、系部、心理健康中心三級網絡,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團體輔導活動等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提高貧困生對心理狀態的關注。第二,設立心理健康咨詢熱線,幫助貧困生緩解心理壓力,探析心理問題產生的深層原因,增強心理彈性。第三,表彰優秀貧困生,運用榜樣鼓勵貧困生擺脫心理貧困。第四,加強與貧困家庭的聯系,形成教育合力,完善貧困生社會支持系統。
積極心理關注人的積極潛能,研究積極情緒、認知、人格、組織系統等內容。高校在各種形式的心理教育活動中要重視貧困生積極心理素質的培養,提升心理資本,比如通過內觀療法可以培養感恩心理,挖掘自身積極品質,感受他人關懷和社會支撐;在朋輩互助輔導中,通過歸因訓練、挫折訓練、生命線訓練等,提升貧困生的希望感與韌性。
綜上所述,精準扶貧理念引導高校資助工作上升到精準的高度,要利用大數據等技術對貧困生物質與精神狀況進行精準識別與管理,探究貧困生心理貧困現象的特殊性,根據心理發展規律制定應對措施,幫助貧困生擺脫雙重貧困的境遇,獲得長遠發展,推動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