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希東 山東德州日報社
黨報時政新聞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呈現嚴肅有余,但是活潑不足,具有較強的程序化等眾多問題,導致讀者產生了審美疲勞,也難以引起閱讀興趣。在新媒體時代下,網絡信息呈遞增發展趨勢,所以黨報時政新聞必須要優化改進新聞播報方式,創新播報角度,在寫作主題和寫作視角上進行精煉創新寫作表現手法,才能夠吸引讀者眼球增強競爭力從而提高影響力。
從事黨報時政新聞采寫報道,必須要有政治家辦報的理念、人民至上的情懷,對于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以及重要會議與講話精神讀懂弄透,經常深入基層深入生活,與群眾溝通和交流,挖掘真實的新聞素材。要進一步拓展新聞發展路徑,將鮮活且重大、質優且及時的時政新聞當做市場競爭的核心力量。在形式上追求創新,在內容上追求深廣,在表現上追求靈活多元,堅持以社會效益為中心,這樣寫出來的黨報時政新聞,才有黨報高度,并且具有社會溫度,才能夠體現出與眾不同的時代特色。
以平民視角書新意,新聞以“新”取勝。唯有“新”才能贏得編輯的“心”,才能吸引讀者的眼球。如何讓新聞出新出彩?這就要求我們用心采訪、用心寫作,以“沙里淘金”的精神去“淘新”。新聞報道求“新”首要的是有一個新鮮的事實。衡量新舊的標尺看它是不是第一次出現的,是不是首創的。如果不是首次、第一個,也必須是讀者未知的,能使人驚異的事實。《我市一年減少村莊5102 個》榮獲2009年度山東新聞獎一等獎,《一次聽證會 減負千余萬》榮獲2002年度第山東新聞獎省二等獎,憑借就是事實新、角度巧、寫法活。
時政新聞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了既定報道模式,工作報道呈現概念化、文件化、模式化。所以新聞采編人員必須要創新報道形式與風格,面對新媒體的影響,黨報時政新聞必須要改變傳統的傳播話語體系,能夠在寫作角度和創作內容、表達方式等眾多內容進行推陳出新,充分反映人民心聲,有效實現黨的主張,將可讀性與思想性、指導性有效結合。正確傳遞黨中央以及各級黨委政府的政策與措施,并釋放社會群體的壓力,有助于搭建人民群眾與黨政府的溝通橋梁。進一步鞏固黨的重要指導作用,并且加強黨的政策方針的輿論宣傳,開創輿論工作發展新局面。所以新聞采編人員必須要選取與百姓生活相貼合的時政報道角度,才能夠將民生和時政經濟發展有效結合,將輿論引導與新聞報道有效結合,推送出具有服務性和可讀性,具有社會溫度以及思想深度的時政報道。
新聞采編人員必須要應用豐富的表現手法以及多元化的寫作視角,提高新聞品質。在新媒體時代下,新聞傳播行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所以時政新聞的稿件寫作方式必須進行語言創新,可以有效應用一定的修辭手法進行增色,既能夠創新報道模式,提高報道品質,也能夠縮進與群眾間的情感交流距離。選題要有針對性,工作通訊介紹的是成功經驗,解決的是現實問題。因而,現實意義和指導性是判斷工作通訊是否成功的首要標準。先后被《半月談》、《經濟日報》、《農民日報》刊發的長篇通訊《山東德州的三個不等式》,介紹的是德州立足市情落實科學發展觀獲得經濟社會全面健康協調發展的經驗做法,抓住了改革發展的重點、熱點和難點,對各地都有很強的借鑒價值,從立意、角度、選材、現實意義和指導性等方面看都稱得上是一篇佳作。
善用典型事實講問題擺道理,工作通訊是通過對一件或一些實際工作中的具體的典型的事實的報道、分析和論述,得出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結論。所以,工作通訊的寫作要求必須首先采訪、搜集到大量的工作中的具體的典型事實材料,而不是就材料改材料,閉門造車。盡管長篇通訊《縣管鄉用活了鄉財》反映的是陵縣積極探索縣鄉財政管理新途徑實現財源旺政風清的經驗做法,因為善用的典型事實說問題擺道理,通俗易懂,“內行人”愿意看,“外行人”看的懂。
綜上所述,我們能夠看出,要想提高黨報時政新聞的競爭能力,新聞采編人員必須提高自身的專業能力,結合具體的規律進行黨報時政新聞報道。摒棄傳統的“假、大、空”,擺脫高高在上的官場氣息,彰顯黨報時政新聞的本性與權威。同時要以鮮活樸實的語言進行表達,高效傳遞黨中央以及地方政委的各項指導方針,能夠回應群眾關注的熱點話題,才能夠在多元的競爭環境下搶占輿論傳播高地,有效提高新聞競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