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據失權是指當事人應當在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的舉證時限內提交證據,如果逾期未提交,法院將對其證據不予質證,該證據亦不能作為裁判依據。隨著2002年《證據規定》確立的嚴格證據失權主義的適用,司法實踐中遇到了困難,因證據失權遭遇敗訴的當事人,不能服判息訴,不斷上訴、申訴、上訪。此外,上訴率、案件再審率是法官業績考評的重要指標,所以其在審判時并不愿意采取證據失權而承擔上訴、再審的風險。因此,2015年民訴法司法解釋中,暗示國家進行了妥協,開始實行酌定證據失權主義。個人認為,酌定證據失權主義的設立是證據隨時提出主義的反撲,其內在含義是以不失權為原則,以失權為例外。只要該證據與基本事實有關,則一律不適用失權的后果,增大了當事人進行證據突襲的可能性,進而對訴訟遲延問題亦不能起到抑制作用。我國的證據失權制度應如何完善的問題實則路漫漫其修遠兮。
第一章 證據失權制度的法理基礎
1.1 實體正義與程序正義
程序正義,又稱為看得見的正義,指的是在法律實施過程中的公平。“正義不僅要實現,而且要以人們看得見的方式實現”即案件不僅要判得正確、公平,符合實體法的規定和精神而且還應當使人感受到判決過程中的公平性和合理性。不論是最早的證據隨時提出主義,還是如今的酌定證據失權主義,其實都是以追求實體正義為目的。并不是認為實事求是,發現真實本身存在錯誤,而是在實現實體正義過程中難免發生違反程序的情況。根據訴訟競技理論,法官所作的終局性判斷只是對于雙方當事人對抗防御活動是否成功的技術性判斷,并不以追求客觀真實為目的,而是通過雙方當事人的證明活動來達到法律上的真實,實現看得見的正義。若以實體正義為證據失權制度設計的指針,該制度將難以使公眾擁有正義的法感受。
1.2 效率與公平
訴訟效率和時間的經濟性與民事訴訟失權制度的關聯點在于,欲求訴訟時間的經濟性,就必須對訴訟主體的訴訟行為在實施的時間上予以限制。當事人如果逾期提交證據,對方當事人則需要時間進行準備以進行平等地位下的對抗,在此情況下就造成了訴訟遲延。民事訴訟遲延是訴訟時長在結果上超出了人們對民事訴訟應然狀態合理預期的民事訴訟法律問題。訴訟遲延不僅會過多牽制法院司法資源,亦會大大增加對方當事人的時間成本。棚瀨孝雄先生曾指出,“在討論審判應有的作用時不能無視成本問題。 因為無論審判能夠怎樣完美地實現正義,如果付出的代價過于昂貴, 則人們往往只能放棄通過審判來實現正義的希望。”對于經濟實力不夠強的當事人,容易因證據突襲問題被拖垮。
1.3 權利與義務
民事訴訟法中的訴訟權利義務的設定是為了通過構建一種有效的、公正的程序幫助當事人解決糾紛。在法學理論中,權利與義務具有對應關系。體現在訴訟中,當事人享有證據提出權和證明權的同時,也必須履行促進訴訟的義務。當事人應當在舉證期限內提交證據,是民事訴訟法規定的促進訴訟義務的重要體現之一。當事人訴訟促進義務不僅僅意味著當事人形式上應遵守訴訟法的程序規定, 并應聽命于法官的程序指揮, 還要求當事人在實質上以最大的誠意與對方當事人協力促進訴訟的展開。
第二章 對于2015年司法解釋的評價
3.1 增加了證據突襲的可能
律師和當事人為了勝訴,故意隱藏關鍵證據,待到舉證期限結束后提交,只要該證據與案件基本事實有關,法官根據2015年民訴法司法解釋的規定便不能裁判證據失權。這實際上架空了整個證據失權制度。由于我國舉證期限屆滿之日即是證據交換之時,一方當事人逾期提交證據,法官原則上對該證據進行采納,對方當事人由于舉證期限屆滿,無法繼續收集證據進行提交,使對方當事人處于不利境地。在一審中,如果一方當事人及其代理律師將證據突襲作為一種訴訟策略,對方當事人是沒有救濟途徑的,只能被動地承受一審的不利判決,待收集到新證據,在二審或再審中再次進行舉證,這無疑增加了訟累。
3.2 對逾期舉證當事人的懲罰措施不當
司法解釋中,對于逾期舉證的當事人采取訓誡、罰款的方式進行處罰,并不對其證據嚴格失權。當事人逾期提交證據極有可能被法庭采納,但自身只承擔訓誡或者罰款的不利法律后果,這將使得當事人進行違法成本的分析。即使逾期提交證據可能會承擔訓誡或者罰款的后果,但是倘若逾期提交證據能夠幫助自己實現證據突襲,扭轉案件局勢,自身收益遠遠大于承擔的不利后果時,毫無疑問,許多當事人會選擇鋌而走險。這種情況下,當事人屬于知法犯法,從根本上杜絕這種行為的方法應當是令其無法達到預期結果,將逾期舉證的惡果卻排除在訴訟之外,而不是僅僅通過訓誡、罰款對當事人妨礙訴訟順利進行的行為進行處罰。
3.3 價值導向不正確
2015年的司法解釋,當事人提交的證據若基本事實有關,法官必須采納,不論其是否逾期提交,暗示了立法者對實質正義的追求。證據失權制度在我國落實情況不盡人意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源于不適應我國的司法環境。中國公民長久以來的思想是,只要達到實體正義,證據突襲便可不追究,訴訟遲延問題便可不關注。法官的思想是,不敢判錯案,一定要盡一切手段發現真實,懼怕因拒絕采納的證據是真實關鍵的,導致當事人纏訟,所以其力求將每一個證據都進行審查質證。
第三章 證據失權制度完善方向
根據2015年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的不足及域外先進經驗,對我國的證據失權制度的完善方向進行了暢想。
3.1 審前程序
日本的審前程序比較完備,經初回開庭審理后,裁判官區分案件的繁簡程度,決定程序進行的計劃或不同的處理方案。若案情簡單明了,或者被告不出庭而支持原告訴訟請求的證據又很充分,于初回開庭審理即可作出判決。若案情比較復雜,初回開庭審理不能作出裁決的,應當進入準備程序,進行證據和爭點的整理。準備程序的日程和審理事項由裁判官和雙方當事人進行協商來確定。準備程序中可以根據案件的進展程度進行若干次“用于準備的口頭辯論,”如“第一次用于準備的口頭辯論期日”、“第二次用于準備的口頭辯論期日”等。用于準備的口頭辯論終結時應與雙方當事人確認已經形成的爭點和預定開庭時審查的證據,在此之后當事人如果沒有正當理由還打算提出新的主張或證據的話,將很可能受到失權的制裁。日本的準備程序的形式以口頭辯論為主,次數并不限于一次,而是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進行確定,一方當事人如果提出新的證據,對方當事人有充分的時間進行應對,并可以在下一次用于準備的口頭辯論期日提出自己的主張和相應證據,進一步整理爭點和證據。
3.2 法官釋明
德國實行律師強制代理制度(除家事案件),美國的律師數量亦是浩如煙海。當事人將舉證問題交由律師處理或者在律師的輔助下處理,因此在很大程度上,由于重大過失導致失權后果的可能性變得較低。我國近14億人口,在全國律協召開的“學習貫徹司法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律師協會建設的意見》座談會”中公布,中國律師的數量剛剛突破30萬。美國人口約僅3.23億,而美國律師卻擁有上百萬的律師。相比較下來,不禁令人咋舌。在律師行業不發達的中國,依靠律師來規范當事人的舉證行為難度較大。
因此,在我國應通過法官的釋明義務來督促當事人進行舉證活動。我國目前民事訴訟中法官對于當事人舉證的指導局限在向當事人送達受理通知書和應訴通知書。法院在案件受理的初始階段就確定舉證時限的做法并不合理。原因是,在這一初始階段,法院還沒有收到被告提交的答辯狀,僅僅依據起訴狀和一并提交的證據材料就確定舉證期限,在這種爭議焦點尚未清楚明確下即作出的舉證指導注定是脫離具體案件的粗泛性的指導,并不具有較強的針對性。法官應當根據具體案件的實際情況,對當事人的舉證行為進行適當的指導,督促,使當事人對舉證責任分配和證據失權有一個清晰的理解。
3.3 判定失權的限定條件
大陸法系國家的訴訟制度多以發現真實為目的,在證據失權制度的設計中也有所體現。法官對逾期證據是否采納時,需要考慮到是否會造成訴訟的重大遲延,若接受逾期證據會造成訴訟的重大遲延,導致訴訟效率的降低,通常不會接受逾期證據,這也是我國立法應當借鑒的。
我國律師隊伍不強大,審前程序不完備,法官考評制度的壓力,在我國實行嚴格證據失權制度將面臨極大的阻力,從2002年《證據規定》的嚴格證據失權主義到2015年司法解釋的酌定證據失權主義的轉變印證了,我國的司法環境暫時不適宜一次性過渡到嚴格證據失權主義,但是需要逐漸向嚴格證據失權主義過渡。為了使證據失權制度在如今的司法環境下具有現實可操作性,應當學習大陸法系對為證據失權制定判定條件。首先,法官應對當事人心態作出界定,如果當事人屬于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逾期舉證,則應當采取嚴格失權。當事人進行訴訟的目的應當是通過訴訟來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但是當事人如果利用我國的舉證時限,蔑視證據失權制度,來進行訴訟突襲,以達到勝訴或者拖延時間的目的,是應當被我國民事訴訟法所禁止的。第二,判斷使逾期提供的證據進入訴訟會導致遲延的后果。第三,法官沒有履行釋明義務。滿足其中任一條將產生失權效果。其中的第一個條件,應當在庭審中特別設置一個程序,由雙方當事人針對逾期舉證的理由是否成立進行攻擊和防御,法官居中,使法官達到內心確信,對證據是否失權做出裁決。
參考文獻
[1] 陳瑞華.看得見的正義[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2] 張衛平.論民事訴訟中失權的正義性[J].法學研究,1999,(6)
[3] 任重.民事遲延裁判治理轉型[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6,24(3)
[4] 劉萍.論民事訴訟當事人之訴訟促進義務[J].天津大學學報,2016,24(3)
[5] 李浩.舉證時限制度的困境與出路——追問證據失權的正義性[J].中國法學,2005,(3)
作者簡介:王蕾蕾(1994—),女,法學碩士,上海海事大學,上海市,201306,訴訟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