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不再是個陌生的話題。從把全世界圍棋手搞哭的阿爾法狗,到富有口碑的美劇《西部世界》,人工智能已經全面介入我們的生活和藝術中。當年輕人關心和熱愛這一領域并發出哲學社會學之問時,我感到欣喜,又仔細考慮起答主的人選。和北大哲學系學霸寶樹結緣是因為他的長篇《時間之墟》,我力推后得了那屆網絡文學雙年獎的銅獎。寶樹的精彩不止于此,他還用另一個筆名“新垣平”寫過一堆虛構史,足以證明他就是一位擅于面對新奇的奇人。
——你們的信使? ?夏烈
姜來同學:
你問了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也許首先應該界定的是,什么是愛?
詩人和小說家往往將愛視為偉大而神秘的詩性體驗,有些哲學家嗤之以鼻,他們認為愛是人性的弱點,是對于理性思維的無謂干擾。其實,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愛的起源和功能都可以科學的方式理解。總體而言,愛是對他人的關懷,讓人有動力為他人奉獻和付出,以保障種族的延續。
在哺乳動物中,母親對子女一般都有母愛表現。小袋鼠從小住在母親的育兒袋里,小熊長期跟著母親學習狩獵和生活技能。而在狼(狗)、猿猴、大象等群居動物中,愛的表現更加豐富,影響也更加深入。群狼可以為頭領奮力沖殺,猿猴會對傷心的同伴表示慰問,大象甚至會為死去的成員舉行“葬禮”……沒有這樣一種相互之間的關愛,群體生活很難維持下去。
人也是群居動物,而人類社會的復雜程度是任何動物群體都無法比擬的,所需要的愛也就更多,愛的地位也更重要。因此,人所謂的愛必然是指向“同伴”的,是對他人安全和幸福的關切,而不是關切任何物件。當然也有一些例外,比如許多人很愛自己的寵物。人對于動物的愛,一般來說是來源于親子之情,我們覺得很“萌”的貓貓狗狗,都是因為類似了幼兒的形態而受到人們的喜愛。不過在這種情況下,人會把寵物當成孩子和同伴,也仍然是當成某種“人”。
機器缺乏人格,甚至沒有生命,而且它是可替換的。人們會不會愛機器就成大疑問了。愛并不是愛惜。設想一下,你有一臺非常高檔的電腦,花了你幾年的壓歲錢才買下來,你一定對它很寶貝,小心翼翼地呵護它,但這是愛么?假如有人愿意給你一臺更高檔的電腦來換,你就會毫不猶豫地換掉它。因為機器是可以交換的物品。但你的父母、好友、偶像……只要你真心愛他們,就絕不會愿意拿來交換。愛包含著不可替換的個體性。
機器人的情況要復雜一點,雖然今天的技術還沒有那么發達,但是未來很可能會出現擁有人的外形、儀態甚至可以對答如流的機器人。如果這樣的“人”問世,我們的理智雖然可以分辨,但有了情感的羈絆也不奇怪。我們會在一定程度上“愛”這樣的造物,就像我們愛寵物一樣。
不過,前面提到的可替換性的問題仍然存在。假如有一個更好的、升級版的機器人問世,你會想要換掉它嘛?你也許會說,我就是喜歡這個機器人,不想要更好的,但即使這樣,也有無數一模一樣的可以備用。特別是當它損壞甚至報廢的時候,你也不會像人和寵物受傷時那樣感到難過,花錢重新買一個就好了嘛。要說心疼,也是心疼錢。
另一個問題也許更加棘手:機器人是人們出于商業目的制造的,其存在就是為了服務和取悅人類。人類會愛對自己好的他人,那是因為人能夠理解他人是和自己平等的個體,有著獨立的人格,這種“好”才彌足珍貴,我們也會想著回報他人。而對無限忠心地服務自己的機器人,我們會視其為理所當然,感知不到它的人格和獨立性,也就很難產生真正的愛。不過這么說來,也許會出現最糟糕的情況:我們不會真正愛機器人,但被機器人“寵壞”了之后,也很難再去愛對我們沒那么好的人類了。
當然,假如像科幻小說影視中那樣出現真正有自我意識和獨立思想的機器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擁有了靈魂,我們當然也就可以去真正愛他們了——不過那時候他們愛不愛我們還是一個問題呢。
愛是人類數百萬年來進化出的高級情感,有了它,人類才能發展到今天,但今天它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面對新科技提出的問題,我們沒有確定的答案,唯愿對于人類的愛終會給我們以找到答案的勇氣。
2019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