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玉芳
摘 要:閱讀是人類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對提高學生素質、培養學習能力、健全心靈人格有重要作用。因此,需要我們每位教師要更新觀念,充分認識閱讀教學的現實意義;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不斷總結科學有效的方法教給學生。
關鍵詞:語文閱讀 主體 整體局部 揣摩
閱讀是人類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對提高學生素質、培養學習能力、健全心靈人格有重要作用。而初中階段,語文閱讀越來越有突出地位。根據《義務教育課標》要求,閱讀應占整個語文教學的一半,閱讀在中考考試過程中所占的分值在45分左右,因此,需要我們每位教師要更新觀念,充分認識閱讀教學的現實意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積極啟發誘導學生進行獨立的思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不斷總結科學有效的方法教給學生?,F在我結合我的教學經驗,談談閱讀教學的幾點看法:
一、明確閱讀新理念,充分認識閱讀教學的現實意義
教育的目標,是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有用人才。新課標關于閱讀教學的建議:閱讀是學生的個性體現,不能用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應讓學生從讀中談談自己的感受、啟發。但在現有的語文教學中,有些教師總以自己的心得體會強加于學生、或以作者的感受來人為提升學生的領悟能力、有些則用一些教參的答案來固定教學的方向,限制學生的自由。使學生認為閱讀就是應付教師的提問,而與自己無關,以致于無法理解課文內涵。這也就出現了現在我們語文老師談論的我們教是教,可是為什么大部分學生的閱讀能力沒有提高上來的情況。追究原因,乃是教師教學的目的只重理解具體文章本身,而不在培養學生的能力上下功夫。教師應認識到,閱讀教學的目的是培養能力,范文只是培養能力的手段。
如:在教學《孔乙己》這篇課文時,一個學生提出一問題,我讓班級學生圍繞這一問題展開討論:
學生甲:文章最后一段說:“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边@一句中的“大約”和“的確”是矛盾的。請問,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呢?
師:對!他提出的問題確實是一個有價值的問題?!按蠹s”和“的確”是矛盾的。這個問題怎么解決?相信我們班同學是能夠解答的。
學生乙:“大約”是修飾“孔乙己的確死了”這一句,而“的確”只是修飾“死了”這一個詞,它們修飾的范圍不同,所以說它們并不矛盾。
學生甲:既然孔乙己的確死了,為什么還要用“大約”來修飾呢?
學生乙:我們曾經學過,一個病句不但要看它是否有語法錯誤,還要看它是否符合語言習慣。任何人一看這一句,都覺得是通順的。(學生笑)
學生甲:魯迅是一位大文豪,他也懂這些道理,為什么他還要這樣寫呢?(學生大笑)
學生丙:我覺得這一句可以這樣理解,這個“大約”是因為孔乙己死了那么多年,沒有人知道他死的消息,大家只能根據推測來判斷。推測的根據是孔乙己一生的遭遇,說明他的死是帶有必然性的,所以要在后面用“的確”這個詞。又因為孔乙己在社會上沒有地位,又很窮,所以他死了就沒有人知道的那么確切了,只能用“大約”表示強調。
通過這樣的課堂討論,可以激發學生的智慧火花,讓學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發揮,做“閱讀的主人,學習的主人”。
二、引導學生從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葉圣陶先生說得好,學習課文第一步應該“通讀全文”,“知道文章之大概”。當然,這時對課文的把握僅處在初級階段。閱讀教學必須以文章的外部結構作為切入點。在瀏覽課文時,先弄清寫作對象,了解基本傾向,理清文章的思路,鳥瞰式的把握文章的內容。這樣以后再指導學生逐步深入理解文章的內涵。新《課程標準》正是把理清思路、整體把握內容作為閱讀教學的重點。在平時閱讀訓練時,拿到一篇文章,不管篇幅長短,首先要有時間限制,嚴格要求學生一定要有耐心一氣呵成讀到底,達到迅速整體感知全文大概內容的目的。在這種“速讀”中,無需正音正字,只需帶著l至2個問題去讀。問題的提出要是便于了解全文內容的切入點或突破口,提出的問題“態勢要高,操作要易”,所謂“態勢要高”就是指提出的問題要有駕馭全文性;所謂“操作要易”,就是指提出的問題要便于學生思考解答。如在教學《藤野先生》,學生讀后,教師可以提“本文寫了哪幾個地點?”依據地點劃分結構,因為“結構”本身就是作者寫作思路的外化,所以如此問題的提出可以引導學生從理解作者寫作思路角度來感知全文內容。如,我在教學《蘇州園林》時,首先布置學生找到本篇文章的說明對象,接著找到說明對象的特征。然后從文章中找出幾個句子讓學生判斷其說明方法及作用等。熟能生巧,通過長期的練習,學生對說明文閱讀的知識點就掌握得比較透徹。
三、讓學生學會品析重點詞和句子,局部揣摩
重點詞是指那些能表情達意、意蘊豐富的動詞、形容詞等。
重點句子及關鍵句,是指那些“鋪路架橋”的過渡句,或“飽含哲理、巧妙點題”的議論句。
在通讀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咬文嚼字”,力求讀進文章里,探究揣摩課文的疑點
如魏巍《我的老師》一文中“我用狡猾的眼睛察覺,老師愛我們,并沒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句中“狡猾”一詞的感情色彩發生了變化,這里是貶義褒用,指機靈聰明的意思。朱自清的《背影》中也有這樣一句“現在想想,我那時真是太聰明了”,句中“聰明”一詞是褒義貶用,是作者后來醒悟后的自我責備。通過對一些關鍵的字、詞、句的理解來體會文章深刻的思想內容和生動的表現手法,對文章作深層次的分析,以求得與作者的思想產生共鳴,領悟作者的寫作意圖。
實踐證明,在初中語文的閱讀教學中,學生通過掌握整體性閱讀的方法,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對語言的理解、運用的能力及創新的意識明顯提高,從而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總之,初中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們,在教學中要善于引導、設計,培養和尊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獨特感悟,讓他們樂讀,愛讀。
參考文獻
[1] 《語文課程標準》
[2] 《語文教學參考資料》7~9年級
[3] 元成功 《關于閱讀教學“起點”的思考》《語文教學通訊》2007年第3期
[4] 馮文達 《談談農村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體驗和感悟》
[5] 郝毅 《探析建構主義指導下的中學語文閱讀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