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學習秦滅六國的史實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師生考察研學的方式進行情景再現和史實講述。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利用咸陽獨特的人文旅游資源,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培養學生唯物史觀、批判性思維、史料實證意識、遺產保護意識和家國情懷。
教學設計:
講秦滅六國統一全國后,組織學生進行游學考察“統一廣場——古渡遺址和古渡廊橋——咸陽宮——阿房宮”,設計如下問題:
一、統一廣場上秦指向六國的不同臺階有什么含義嗎?學生平常不注意的問題,在考察過程中,格外關注,原來不同的臺階代表滅這些國家所用的時間。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共10年時間遠交近攻,合縱連橫,滅諸侯,成帝業,天下一統。真正是“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p>
(簡介:整個廣場是“盛秦園”的主景區和主入口。以秦文化為主線,反映秦橫掃六國統一中國的重大事件。景區從北往南按照景觀序列分為三部分。河堤以北為“帝都龍韻”由8根12米高的龍柱和14米高的秦始皇雕塑組成,反映咸陽作為千年第一帝都的自豪感。用“九”來寓意圓滿、統一和盛秦時的豐功偉績,又有盼望臺灣回歸,渴望祖國統一的現實意義;河堤以南至灘面平臺叫“版圖廣場”,由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國家的版圖構成;灘面平臺至親水平臺主要有秦瓦當夔紋半圓形圖案構成。)
二、古渡廊橋北入口處彰顯“秦時風采”的20座古代人物雕塑排列有什么講究嗎?文臣武將赫赫有名。宣太后(羋月)、李斯、商鞅、白起、呂不韋等等。但是我特別提醒學生注意的是巴寡婦清,一個教材上根本找不到的中國最早的女商人,現在渝中地區人?!秾で赜洝分械那偾寰褪撬?。排列在左側最后一位,既體現商人地位低下,也彰顯她發展朱砂生產的功績和美德。其祖輩是經營丹砂礦的手工業商人。丹砂,也稱朱砂,是提取水銀的重要材料,傳說秦始皇陵中的大量水銀就是巴清家族提供的。由于對秦帝國經濟的有力支持,秦始皇非常欽佩和敬仰她,并像接待貴賓一樣的接待過她。巴清過世后,秦始皇特讓人為她筑一座紀念臺(江州范圍內今長壽縣),命名為“女懷清臺”。足見這位女性靠自己的智慧和才干成就的一番事業。
三、在參觀咸陽宮和阿房宮遺址時提出問題“項羽到底焚燒的是咸陽宮還是阿房宮?”通過史料還原歷史真相和歷史本質。對秦阿房官的敘述,在詩人筆下、歷史文獻和考古學上存在著巨大差異,綜合所給材料提出你的觀點,并運用史學研究的方法加以闡釋。
杜牧《阿房宮賦》 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司馬遷《史記》 “(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乃營作朝官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故天下謂之阿房宮”,“上(始皇)崩,雲其作者”;“(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四月,復作阿房宮……七月,成卒陳勝等反”,“三年……二世自殺”,“項羽引兵西屠咸陽……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
李毓芳《阿房宮前殿遺址的考古收獲和研究》 自2002年10月至2004年12月,考古隊對阿房宮的主要建筑前殿遺址進行發掘,勘探面積35萬平方來,在其夯土臺基及附近未發現秦代宮殿建筑中墻、殿址、壁柱、明柱、柱礎石、廊道和排水設施等相關遺跡,未發現相應的磚瓦、瓦當等建筑材料、也未發現在當時被大火焚燒過的痕跡。而在秦都咸陽的宮殿建筑考古中則有被大火焚燒的痕跡。
那么阿房宮到底有沒有修建?有沒有建成?有沒有被燒?
通過考察和查閱文獻資料我們的結論是:秦阿旁宮確曾興建,但未建成,而非毀于項羽的戰火,杜牧的記述系對歷史的誤傳。
理由:《史記》中有秦阿房宮在渭南興建的大量記載,當代考古也出土了其夯土臺基的建筑遺址;但據《史記》記載,自開建到廢停僅歷時5年,杜牧筆下規模宏大的阿旁宮很難建成,而對其宮殿建筑、建筑材料等相關遺存的考古結果也予以印證;《史記》記載項羽確曾“燒秦宮室”,但對阿旁宮遺址和秦都咸陽宮殿遺址的考古結果證明,項羽燒毀的是秦都咸陽的宮殿,而非渭南的阿旁宮。而杜牧的詩作的主要目的應是諷諫晚唐頹弊,并非對歷史真實的客觀記述。因此,對秦阿旁宮的真實認識不能限于文學記述,必須經過文獻資料與現代考古互相辯駁和印證。
四、深度考察秦始皇陵和兵馬俑。
看紀錄片《復活的軍團》和現場考察結合。
問題一:兵馬俑的發髻服飾有什么不同?
問題二:三個俑坑的功能?
問題三:秦軍的武器裝備與六國的不同?(長矛的長度是人身高的三倍;戟的使用,戟是戈和矛的合成體,具有鉤、啄、刺、割等多種用途;弓駑(箭頭銅錫合金比例20%的錫)的力量和射程;長劍達91厘米,其他六國的劍長平均60厘米,越王勾踐劍長55.6厘米。且秦劍厚薄寬窄不一,有彈性,長度硬度韌性完美結合,冷兵器短兵相接的時代都是最先進的。)
問題四:秦國的尚武風氣和戰斗力為何如此強大?
問題五:秦亡在于制還是在于政?
問題六:秦滅六國僅僅是武器先進嗎?
問題七:臨潼還有哪些得天獨厚的人文旅游資源?
問題八:有人認為秦兵馬俑是宣太后(羋月)之陪葬坑,你認為會有哪些理由呢?考察結束學生總結感悟:
彩虹中學高天:參觀完阿房宮遺址,配圖配文曰“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領悟可謂深刻!
師院附中學生:
張玉婷:我喜歡歷史,更喜歡和老師一起探尋歷史的足跡。這樣的學習方式才是我想要的,有亞里士多德呂客昂學園的感覺,真棒!
梁鄆哲:秦磚漢瓦在我腳下,帝陵文化博大精深,我愛我的家鄉。
高天航:老師,我上大學也讀歷史專業吧!老師,這些帝王陵墓要好好保護,以后我要學考古,做文物保護志愿者。
......
五、反思:西咸一體化快速發展的今天,西咸新區已經把咸陽吞并的僅剩城區一隅了,已經落后的咸陽如何抓機遇,迎挑戰,是每一個咸陽人都應深度思考的問題。“大秦古都,德善咸陽,崇德包容,尚法創新”。期待更加開放進取的咸陽,期待騰飛的咸陽再現大秦雄風!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2016年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
3.咸陽市地方志編委會:《咸陽市志》第四卷2000年9月三秦出版社
作者簡介:羅秋霞,咸陽師院附屬中學歷史高級教師、教研主任。研究領域:中學歷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