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娜
摘 要:隨著我國的經濟實力不斷地攀升,接踵而至的就是教育體制不斷的改革和完善,對高等院校的要求也是不斷地增高,因為高等院校培養的不僅僅是祖國的專業人才,更是新時代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高校共青團作為青年工作的先鋒者,不僅僅要協助好黨委進行青年的教育工作,更要培養學生們擁有遠大的理想抱負,勇敢的承擔起新時期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工作。各高等院校學習型團組織建設工作對青年的發展是起到指引作用的,本文旨在論述新時期下高等院校學習型團組織建設工作應該重視的幾個問題。
關鍵詞:高等院校 共青團建設 工作思考 學習型團組織
當前是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時代,各高等院校應結合自身實際,從自身出發結合當前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因地制宜的開展基層共青團建設工作,根據新的機遇和新的挑戰,提出新的課題,沿著新的思路進行共青團工作建設,構建符合當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高校共青團工作,為國家培養更多的高層次人才和高素質型人才。
一.新時期下高等院校學習型團組織建設的新機遇
共青團是青年的主力軍,是先進青年的群眾組織,是青年們的陣地,共青團作為黨的助手和后備軍,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習總書記對時代的青年寄予很高的厚望,在十九大報告中專門提到“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可見習總書記對青年寄予的希望,不是一般的期望,而是認為新時代中國,青年是新生的太陽,是國家的期望,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青春力量,這股力量是源源不斷的,是由全國青年支撐起來的一堵厚厚的墻。因此,學習型團組織的建設是一個機遇期,這是一個大有可為的時代,因此,新時期下高等院校在學習型團組織建設工作上可以寫足文章,要不斷地激勵我們高等院校的年輕人要“志之所趨,無遠弗屆,窮山距海,不能限也”。
二.新時期下高等院校學習型團組織建設的新理念
要想做好高等院校的學習型團組織建設工作,需要樹立“和諧教育管理”的理念,將學校的管理者、教師、學生、教育環境等要素構成的“生態系統”中,通過民主決策等良性的決策方式將學校管理的氛圍融洽化,使領導之間的關系、師生之間的關系甚至是學生們之間的關系調節到最優狀態,只有將各方面的力量調節到最協調的狀態,才能形成合力,最終形成學習型團組織的總體和諧。
三.新時期下高等院校學習型團組織建設的新思路
(一)創新學習型團組織的工作內容和工作形式
學習型團組織的建設不能是僅僅學會學習大政方針,更應該創新團組織的學習方式和內容。團組織活動時,要采用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題材,將黨的建設和團的方針具體貫徹到活動之中,引導和發展共青團員進行主題活動。例如,開展有特色的“主題團日”活動,各個團支部可以相互評比,讓學生們自主選擇活動參與,形成創新的激勵機制,設計“優秀團日”活動的方案進行競標網絡評比,發放優秀主題團日活動基金,探索新的主題團日活動形式,不拘泥于時間和地點的限制,用新的活動運作模式適應新時期和新情況,增強自身的號召力,讓學習型的團組織能帶領團員們在輕松的環境中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二)發掘校園文化底蘊,充分發揮學習型團組織的活力和優勢
從始而終高校共青團組織牢牢掌握校園文化建設的主導權,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有著重要的意義,高校共青團在積極提倡優良學風、作風建設工作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用健康向上的文化引領學生像好的方向發展,充分發揮了校園文化在育人方面的積極作用。我們要進一步發掘校園文化底蘊,發揮高校學習型團組織的活力和優勢作用,從而突破創新形勢,適應新時代發展。
第一,加強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要想發揮好高校團組織的功用,就必須建設好校園文化,首先要加強政治理論學習,不僅僅是團支部學習理論,要形成團委、團支部、輔導員、學生黨員、學生干部的理論學習氛圍,繼續加強共青團員的理想信念、價值觀念、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和人文素養教育,不斷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同時,也要結合高校自身特點,進一步加強團組織的“因地制宜”學習,讓身邊事、優秀事成為學習的點。
第二,利用學習型團組織的推動力,加強高校文化品牌建設。高校團組織應該進一步發揮自身優勢,加強思想政治教育陣地的持續建設,不斷加大高等院校的文化品牌培育力度。例如,在一些愛國紀念日、重大節日期間,學習型的高校團組織可以傳播校園優秀文化和愛國主義文化,開展朗誦比賽、紅歌比賽等多種形式的活動進行慶祝。還可以利用“五·四”、“七·一”等紅色紀念日,有效開展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以大型舞臺劇、或者大家一起觀看紅色影片為基準點,打造校園品牌。
小 結
新時代是一個突飛猛進的時代,是信息化的時代,高校學習型團組織的發展也要根據時代的變化進行不同方式的改進,讓共青團的工作能真正為學生所用,是學生們喜聞樂見、增長才干的活動。
參考文獻
[1] 趙劍民,試論新形勢下高校共青團的組織定位與組織發展,[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8年,(4):P11-16.
[2] 張艷偉,淺談如何加強高校基層團組織建設,[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9(3):P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