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志敏
摘 要:以人教版二年級下冊“有余數的除法(例6)”為例,教師通過研讀教師用書,在教師教學用書定位的目標的基礎上對教學目標作了一定的調整,重新設計問題,將解決問題的一般過程融入到獨立學習任務單,搭建必要的學習支架,開放問題,滿足孩子個性選擇的同時,讓每個孩子都能經歷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再通過協作學習任務單把大家的學習結果統一起來,促進共同發展。
關鍵詞:案例分析 開放問題 個性發展
一、問題的提出
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說明部分提出:使用這套教師教學用書時,教師應該根據自身的特點和風格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選擇、靈活地運用書中的有關內容。……學生獲得“四基”,增強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由此可見,在研讀教師教學用書的基礎上靈活運用書中的相關內容,適當地重新設計新的學習問題就顯得很有意義。
二、案例分析
【教材分析】
“用有余數的除法知識解決與按規律排列有關的問題”是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 數學》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最后一個例題的內容,是學生完整學習了表內除法、有余數除法的含義及豎式計算之后對其應用的一個重要知識點。此前,教材在一年級下冊編排了“找規律”的內容,以簡單的圖形和數字的排列規律呈現,學生經歷了用語言和 “擺一擺”、“圈一圈”等動手操作的方式表述規律的過程,在不斷加深對規律理解的同時,積累了一定的活動經驗,為本節內容的學習打下重要基礎。
本例題在學生已有學習經驗的基礎上,繼續經歷解決問題的一般過程。在“知道了什么?”環節,通過兩個小孩的對話審讀題意,在“怎樣解答?”環節,提供了兩種解決問題的思路與策略:一種是找到規律繼續畫圖;另一種是利用計算的方法解決問題。兩種策略都呈現了分析問題的過程,但后一種方法是教學的重點。最后通過“解答正確嗎?”這一環節檢驗解答是否正確。筆者在研讀教師教學用書的基礎上,得到廣東省特級教師孫穎老師的指導,我們圍繞以下問題進行了思考。
1.調整本節課的目標。
在教師教學用書定位的目標的基礎上,我們作了一些調整,最終確定本節課的目標為:(1)通過觀察、操作,理解并掌握解決與按規律排列有關問題的思路和方法;(2)經歷獨立、合作的學習方式獲得解決問題的全過程,體驗合作精神與交流意識。我們將理解為什么可以“用除法”解決與按規律排列有關的問題以及判斷的關鍵作為教學的重點。
2.達成目標的策略。
我們認為,學生只有親身經歷學習的過程才能更有效地積累活動經驗。采用獨立學習和協作學習的方式可以較好地實現這一目標。因此,我們重新設計問題,將解決問題的一般過程融入到獨立學習任務單,搭建必要的學習支架,開放問題,滿足孩子個性選擇的同時,讓每個孩子都能經歷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再通過協作學習任務單把大家的學習結果統一起來,促進共同發展。
【教學實踐】
一、鋪墊孕伏,初步研學
(一)復習回顧,喚醒學生已有認知
1. 基于學生已有“找規律”的學習經驗,提出問題:按照下面的規律擺下去,橫線上應該是什么圖形?
學生:“△○□”、“△○□”重復排列,照這個規律,下一個就是△。
教師:再下一個呢?
學生:是○。
教師:看來難度還不夠哦,第10個呢?
學生:△!因為剛剛這個○是第8個了,第9個是□,再一個就又是△了。
2. 小結:用“接著數”的方法可以找到答案。
(評析:本環節旨在喚醒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為新知學習打開第一道門。教材中提供的素材是黃旗和紅旗按規律排列,本節設計為方便學生后面的畫圖,因此采用了一些常見的基本圖形按規律排列。)
(二)生問師答,調動學生參與熱情
1. 基于學生已經會用“數”的方法尋找問題的答案,嘗試尋求其它解決方法。
(1)學生反過來考老師,任意選擇一個位置請老師回答。
(2)教師追問:為什么老師能這么快回答出來?用了什么不一樣的方法?
學生:老師應該是用了除法。
教師:你真厲害,知道了老師的絕招!(板書:用除法解決問題)
2. 小結:除了用“數”的方法,還可以“用除法”解決。
(評析:本環節設計別出心裁,讓學生反過來考老師,一方面學生非常愿意考老師,調動了學習氣氛,另一方面為引出“用除法”解決此類問題埋下伏筆。)
(三)順藤摸瓜,尋求解決問題本質
1. 基于有學生提出用除法解決,初步研學其中的道理。
(1)教師:怎樣用除法列出算式?
學生1:10÷3=3 …… 1.
學生2:10÷3=3(組)…… 1(個).
(2)教師追問:明明是找規律的問題,為什么能用除法來計算呢?
學生1:把它們看成平均分。(教師板書:平均分)
教師:這里有平均分嗎?
學生2:有。可以看成是把這10個圖形,每3個為1組,求能分幾組,還剩幾個。
學生3:算出3組余1個,那就說明是分完3組后,下一組的第1個。(補充板書:用有余數的除法解決問題)
2.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重新梳理,并引導學生對照圖形圈一圈,經歷尋求用除法解決問題的本質的過程。形成如下板書:
(評析:通過追問“明明是找規律的問題,為什么能用除法來計算呢?”制造學習沖突,引發學生主動思考問題的本質。學生通過你一言我一語,不斷把自己所理解到的東西說出來和其他同學分享,其他同學也在分享的結果中不斷找到新的靈感,不斷完善解決該問題的過程。)
二、開放問題,以一拓多
1. 提出要求,獨立解決。
(1)教師:剛才我們一起嘗試用計算的方法找到了第10個圖形,同學們想親自研究其它位置的圖形怎樣用除法計算嗎?你想研究第幾個圖形?
學生1:我想研究第16個。
學生2:第27個。
教師:你們自己決定一個數,考慮到我們目前學的除法計算有限,就選30以內的數,我們親自動手研究這個平均分的過程,看看是怎么分,怎么算的?
(2)出示獨立學習任務單:
(3)學生活動,教師巡察,了解學生填寫學習任務單的情況。
(評析:提供開放問題的學習任務支架,每個學生選擇的數不一定相同,每個學生都會親自經歷一遍學習和思考的過程,為后面的合作學習提供不同的算式,共同討論。)
2. 小組協作,共同研討
(1)學生獨立學習完成后,到小組里匯總,合作填表。
(2)組員共同討論小組的發現。
(評析:算式的共同點并不是單憑一個例子就能說明,需要多組算式。每個小組的成員選擇的數都不一定相同,把這些算式放在一起,共同點是顯而易見的。而余數的不同對判斷結果的作用也更有說服力。)
3. 小組匯報,建立模型。
(1)選一個小組上臺匯報。
小組成員各自匯報自己的算式后由組長代表發言討論的結果。
學生:這些問題都有平均分,也就是每3個分一組,求能分幾組,所以共同點是:都用除法列出算式。判斷的話,就看余數,比如余1,就是△,余2就是○。
教師:其他同學有不同的情況需要補充說明嗎?
學生:我選了第27,列式計算是27÷3=9,沒有余數。
教師追問:沒有余數怎么判斷?
學生1:是□。
學生2:對,沒有余數說明剛好分完,相當于一組中的最后一個。
教師:如果是5個一組呢?6個一組、9個一組呢?
學生:一樣的,用除法計算后看看余數就知道了。
(2)小結建模:解決這類與按規律排列有關的問題,關鍵看余數!余數是幾,對應著每一組中的第幾個;如果沒有余數,說明正好分完,對應著每一組中的最后一個。
(評析:通過小組上臺匯報和臺下其他小組同學的互動,以及教師的適時引導,共同解決判斷某一個位置上的圖形是什么形狀,關鍵在于看余數:余數是幾,對應著每組中的第幾個,因為是按規律排列的,為方便,可以直接看第一組中的第幾個。同時,余數位置是0的情況在教師的追問下,學生也補充說明了。這樣,原教材的例題和“做一做”就都在此解決了。最后還發散到“每5個一組,6個一組,甚至更多個一組”的情況,同樣可以用這種方法解決,從而順利建構模型。)
三、鞏固練習,拓展提高
1. 練習十五第4題:
學生獨立完成,反饋時說出分析過程。
2. 教師用書評價樣例第(7)題:
4個同學輪流報數,27號是誰報的?38號是誰報的?
3. 拓展題:
“六一”兒童節快到了,學校設計校園樓頂的彩旗按紅、黃、藍、綠的順序重復,一共掛了30面。請你算一算,這些彩旗中紅色旗有多少面?
(評析:上述三個練習體現了由淺入深、逐步遞進的序列,既鞏固了基礎知識,又發展了思維能力,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全課總結,積累經驗
教師:學習了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學生1:我終于知道剛才老師為什么能那么快猜出答案了,現在我也知道了。
學生2:我收獲到了像這種按規律排列有關的問題可以用除法解決,最后只要看余數就能判斷了。
結束語:同學們說得非常好,雖然這節課已經結束,但我們可以把今天學到的知識靈活用到生活中解決其他相關的問題。
【實踐反思】
縱觀整節課,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積極投入到學習中,主要得益于本節課的成功設計。
一、由淺入深,抓住本質。
本節設計從最開始的觀察入手,學生借助一年級學過的找規律知識快速得到答案,過渡到“按照這樣的規律擺下去,第10個圖形是什么?”,引導學生思考用計算的方式解決。這里通過解決第10個位置上的圖形,理清問題的本質,作好鋪墊,再讓學生自行選擇其他位置研究。
二、學習任務支架的設計,更好地開展個性化學習與協作學習。
本次獨立學習任務單設計了較為開放的問題支架,通過學生在小組自由選擇一個自己想研究的位置,然后根據前面活動的經驗獨立思考自己的新問題,在學習的過程中重點強調分析問題的思路。其實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小組內每個成員既是獨立的,又是互相依賴的,最終保證合作學習的有效開展,為解決提出的兩個問題“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點?”以及“判斷研究的圖形是什么形狀,關鍵看什么?”提供保證。
三、重視解決問題的全過程。
由于本節內容是修訂版教材新編入的例題,在以往只是作為拓展類習題出現,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是需要時間去理解和消化的,短短一節課40分鐘為盡可能讓大部分孩子都能順利達成目標,只有把解決問題的全過程真正經歷一遍,借助幾何直觀,讓孩子動手畫一畫、圈一圈,幫助理解問題的本質,收效就大大提高。從最終的結果來看,90%以上的學生都能理解本節課的內容,也能根據建構的模型解決此類問題。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 [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 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小學數學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義務教育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數學.二年級.下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6.
[3] 虞敏.問題驅動 主動經歷 積累經驗[J].小學數學教育,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