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羽
摘 要:鄧子恢是一位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一位卓越的農民運動和農村工作專家,為探索我國社會主義農業的發展道路傾注了畢生精力,他的關于保障農民文化利益的思想在文化軟實力建設被提上日程的今天,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今天,具有重大的現實指導意義。本文試圖從保障農民文化利益思想角度出發,探索其深刻的歷史及現實內涵,以有利于我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關鍵詞:鄧子恢 農民文化利益 意義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三農”問題歸根結底是農民問題,而農民問題的實質是農民利益問題。鄧子恢作為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的杰出代表,更是黨內公認的農民運動領袖和農業問題專家。
一.基本概念分析
利益,指對人或物有良性影響的事物,農民利益則為對農民有良性影響的事物。從現實來看,對農民有益的事物主要是保障農民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利益。我國作為農業大國,農業人口的比重最大。自古以來,農民問題一直是歷代統治者的重要治國課題,如“民貴君[1]輕”、“民惟邦本”、“從道不從君”等思想,充分體現出解決農民在國家治理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當然農民的利益也會隨著社會的變遷而不斷變化,如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中國,“三農”問題是城鄉居民和工業化對農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和落后的農業生產力之間的矛盾,其解決的方式為提高農業生產力,增加農產品的供給。而在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今天,“三農”問題的核心在農民收入、農村市場消費及農村勞動力轉移上,解決之法轉而為向城鄉一體化制度過渡、開放土地市場及加快城市化進程。
二.保障農民文化利益的主要內容
1.文化水平方面
鄧子恢生于農村,長于農村,深知農民的苦痛與無奈。在長期從事農業實踐的基礎上,他清楚的知道,要想發展農村經濟,最根本的動力就是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水平及思想道德水平。然而“中國有百分之九十未受教育的人民,這個里面,最大多數是農民”,這就決定了要提高農民的文化水平任重道遠,而他也在用自己的努力為信念買單。
抗日戰爭時期,為了組織農民團結農民加入抗戰,鄧子恢在華中革命根據地進行了很多提高農民文化素質的活動。比如,他讓華中的文化界組織協會、農抗會、婦抗會以及青年工作團等,幫助各地民眾開辦夜校,對農民進行文化教育;還用編印小冊子和出版報紙的的方式宣傳抗日主張,讓農民自己去閱讀。
2.思想教育方面
對農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覺悟,積極投身抗戰。在1926年以前,鄧子恢對農民進行的主要是反封建沖破封建束縛的思想教育;在土地革命和解放戰爭時期,對農民進行的是土地革命、反奸除霸的思想教育。
3.科技水平方面
鄧子恢說“我們是靠農民的積[2]極性吃飯,但單有這一條還不夠,還必須靠科學技術吃飯。勞動加科學,增產有保證”。鄧子恢對農民進行農業科學技術教育的主張始于土地改革結束,土地革命以后,雖然農民獲得了夢寐以求的土地,但是農業生產力非常低下,生產技術的落后是阻礙農業進步的最大瓶頸。面對緩慢發展的農村經濟,他主張應該“幫助農民逐步改進生產技術,如耕作法、施肥法等。”這些關于提高農民科學技術水平的政策提出,對建國初期的農民素質的提高及農村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鄧子恢不愧是農業方面的專家,他對土地、對農民的深厚感情在這些政策中得到生動體現。
三.保障農民文化利益的當代啟示
鄧子恢的三農思想本著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態度以及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及社會主義革命時期提出了一系列求真務實的農業措施,為實現農業現代化,保障農民利益提供了良好的理論范例,具有重大的現實指導意義。因此,為了更好的解決保障農民文化利益,必須首先弄清農村文化建設存在的不足之處:
一是對農村文化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農村基層文化力量逐漸消弱。長期以來,各級黨委政府仍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重經濟建設輕文化建設的現象,認為經濟建設是實的、短期內就可以取得效益、能夠體現政績,而文化建設是虛的;所以文化建設并沒有真正落實到行動中,致使原有的公益文化資產流失,陣地萎縮。
二是文化陣地使用率不高,文化設施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在一些好的農村社區,文化基礎設施相對完善,有的建有老年文化中心、殘疾人活動室、圖書閱覽室、書畫活動室、古物展覽室等,據觀察,除老年文化中心的棋牌室、電視室有老人活動外,其他幾個活動室一般都是鎖著的,殘疾人活動室的健身恢復器材上已有少許灰塵,圖書閱覽室的桌上同樣也有一層灰塵,室內也沒有椅子。
三是農村文化活動人群參與度不夠。調查顯示,欠發達地區大多數村莊都處于這樣一種狀態,即年輕人外出經商、務工,老年人和小孩留守農村。在農村文化建設和活動開展中,參與的都是青少年,而一些文化站中的書籍往往是針對農民致富、農村科技方面的,目標人群的缺失導致文化活動打不到預想的效果。
以上問題的存在要求黨和政府在解決“三農”問題的決策中需要借鑒以鄧子恢為代表的農業工作者保障農民文化利益時的態度。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也需要堅持和注重調查研究、堅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原則,注重從以下方面保障農民的文化利益:
一是增加投入,完善農村文化基礎設施。改革開放以來,農村文化基礎設施有了改善,但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差距較大,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建立和完善鄉鎮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立和完善村級文化活動陣地和村級文化活動網絡體系,加大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力度,重新調整農村文化機構設置,多方籌集資金加快農村文化活動的場館建設等;
二是培養具有科學知識的新型農民。要深入廣泛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基礎工程,從縣鄉村中小學抓起,避免新文盲的產生。對沒有接受過系統教育的農民,要利用鄉村中小學現有教師和場地資源進行授課,提高他們的文化知識和科學素養。大力發展縣鄉村的職業教育。要發揮職業教育的重要作用,利用縣鄉村的職教中心,為不能升學的農村學生提供學習的機會。
參考文獻
[1] 《毛澤東文集》第7、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1991年版。
[2] 《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