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歷史的教學要求中,不僅要求學生了解歷史,還應學會利用歷史背景,提高自己的歷史解釋能力,進而分析史料并解決問題。但是現階段,很多學生學習歷史知識只是停留在死記硬背階段,不利于高中歷史的學習。本文通過分析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作用,闡述歷史解釋能力的重要性,并對如何培養歷史解釋能力提出具體建議,幫助學生認識歷史,分析歷史,進而提高學生歷史理解力。幫助學生學好歷史。
關鍵詞:高中歷史 歷史解釋 能力 培養
引 言
新課程改革后,學校在對學生的教育培養中,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而歷史學科是傳承中華文化,了解歷史知識的一大學科,還是高中學習文史類的必修課,所以提高學生歷史學習成績至關重要。但是,對于一些高中生而言,他們對于國內外歷史的了解還是微乎其微,主要表現在學生對于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原因、背景、產生的影響等基本常識的認知模糊,缺乏歷史解釋能力。而高中是學生形成歷史思維十分關鍵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形成的歷史學習模式將會影響他們整個學習過程。
一、高中生培養歷史解釋能力的作用
(一)提高了學生對歷史的興趣
在高中歷史課堂,如果教師一味要求學生死記硬背,那么課堂將會變得十分枯燥、乏味。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會大大降低,有的學生甚至開始逃避學習歷史,只是在考試前期背誦重點知識以應付考試。如何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是提高他們歷史成績的關鍵,而通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則能夠避免學生失去學習興趣,提高他們在歷史課堂的參與度。比如在學習“新航路的開辟”時,哥倫布曾經有所記錄:“當地的居民來到岸邊,看到與自己不同的人類,有人給我們送來水喝,有人給我們送來食物……”通過分析這些史料,學生如果能夠根據背景來解釋這種現象,就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新奇的故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腦海中形成一幅生動而形象的畫面,進而提問學生如何評價新航路的開辟以及當地居民的心情,甚至可以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引出哥倫布新航路開辟的原因以及影響。
(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目前,“新課改”已經在全國范圍內有效實行,并且已經取得了較好的成績。高中歷史作為高中的重點課程,在“新課改”的要求下,也是已經做出了相應的創新和改革。這些創新也給學生的歷史學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在史料分析上,學生更加需要形成自己的分析思路,構架腦海中的分析網絡。歷史的長期性與復雜性增加了學生在學習歷史時的難度,很多學生學習歷史浮于表面,基本理論背的滾瓜爛熟,但是具體原因與背景并不知曉。這讓很多學生無法在歷史上學會思考,限制了他們的分析能力。而歷史解釋能力的培養能夠比較形象的為學生還原歷史本來的面貌,讓學生在更加深入了解教材的同時,看到一個“真實”的世界。
比如,在學習我國近代史過程中,從鴉片戰爭開始,我國簽署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條約,進而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從戰爭開始一直到抗日戰爭勝利,內戰開始,再到新中國的成立。學生在分析史料時,如果具備異一定的歷史解釋能力,就能在反映的事件基礎上進行深入探究。比如:我國在鴉片戰爭時期屢屢戰敗的原因是什么?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有哪些?進而提高自身創新能力的培養,不僅學到歷史,還學會了反思。
(三)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高中歷史的學習,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歷史觀念以及歷史分析思路。“讀史使人明智”,歷史不僅能夠教會學生一些道理,還能幫助學生學會做人。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能夠讓學生真正讀懂歷史。同時,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數千年文化長河中,歷史在文化傳承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高中歷史也是向學生弘揚民族文化的重要課程,學生歷史解釋能力的培養能夠幫助他們增加對歷史文化的理解,提高認同感。
二、培養高中生歷史解釋能力的建議
高中歷史不僅僅是一項基本的教學課程,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價值觀。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必須要結合史料,不斷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增強他們歷史學習的興趣以及提高歷史認同感。
(一)要保證史料的真實性和合理性
歷史的學習,對于喜愛歷史的學生來說是享受,對于討厭歷史知識的學生來說是痛苦的,他們對歷史事件缺乏興趣,自然理解不到史料背后所蘊含的聯系。所以只有真正培養學生對于學習歷史的興趣,才能真正從歷史上學到東西,而不是走馬觀花。這時就需要老師來對學生進行合理、有序的引導,引導學生通過真實的史料來體會歷史的內涵。同時,通過對史料的分析,來向學生傳達歷史背后的故事,讓學生能夠置身其中,“面對面”交流。史料是繁雜的,教師應該對關鍵史料進行摘取,合理運用史料,而不是讓學生隨意選擇史料。在選擇時,一定要選擇具有代表性、深刻性,能夠幫助學生分析歷史的真實、合理的史料。只有真實、合理的史料才能幫助學生培養歷史解釋能力。
(二)科學技術的支持
現代化教學自然需要現代化教學設備的支持,現代教學模式的多樣化得益于現代化教學設備的創新。高中歷史教學都已經應用多媒體課件,多媒體設備的使用,能更好的吸引學生注意力。歷史課堂已經不再是枯燥的教材閱讀,多樣化的課件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更好的表現形式,培養了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特別是一些歷史地圖,在教材中的黑白地圖很不清晰,而在課件上將其彩色化并進行適當的批注,則會顯得更加生動和具體。高中歷史教學在使用現代化信息工具后學生積極性有了明顯的改變。將現代信息技術運用于歷史教學中能縮短學生與歷史的時空差距,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背景,更好的解釋歷史。
結束語
綜上所述,學生歷史解釋能力的培養能夠讓他們更好的投入到課堂中,不僅能提高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還能提高其創新思維,幫助其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文化認同感。
參考文獻
[1] 王鑫.高中歷史課堂不能少了“歷史味”[J].學周刊,2019(06):89-90.
[2] 康淑蘭.淺談高中歷史深度學習應關注的四個關鍵能力[J].學周刊,2019(06):102-103.
[3] 劉曉慶.教師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對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8(12):198.
[4] 王凱.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微觀史學應用——基于“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8(12):26-27+14.
作者簡介:劉文萍(1982—),女,遼寧省本溪市人,學歷:大學本科,職稱:本溪市第一中學 中級,研究方向: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