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滔
【摘要】“校園貸”的應運而生給高校學生提供了新的資金來源,但與此同時,不可否認的是:“校園貸”催生了一系列風險問題。“校園貸”亟待法律規制及良性發展。
【關鍵詞】校園貸 風險 規制
傳統意義上的“校園貸”是指發生在高校校園內,由國家向在校在籍大學生提供的助學貸款或者銀行金融機構提供的信用貸款的總稱。但是,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校園貸”的內容也豐富起來。眼下“校園貸”更多是指一些互聯網消費金融機構借助第三方助貸平臺面向在校大學生群體在消費、娛樂、創業資金、就業培訓過程中遇到資金短缺時,提供金融服務的一種新模式。
“校園貸”的應運而生給高校學生提供了新的資金來源,但與此同時,不可否認的是:“校園貸”催生了一系列風險問題。“校園貸”亟待法律規制及良性發展。
一、“校園貸”引發的主要風險問題
1.高額逾期、隱私泄露
校園貸與傳統的金融機構的商業貸款相比有其便捷性,但校園貸并非像一些平臺或機構宣傳的那樣“零首付”、“零費率”,其背后隱藏的真實費用其實十分高昂。據調查發現,70%的校園貸平臺利率水平集中位于20%-39%區間;58%的平臺每日逾期費率在1%,最高的平臺每日費率達3%;而這些隱藏的“風險”在借款前并未向貸款者明確告知。如此一來,甄別能力不強、財經知識不夠、還款能力不足的大學生一旦貸款逾期則要承擔想象不到的高額費率,致使自身及家庭陷入財務困境。
2.暴力催收、悲劇頻發
如前所述,學生貸款一旦逾期,不僅要承擔高額費率的壓力,而且還要承擔信息泄露帶來的心理壓力。48%的學生表示在還款時遭受過暴力催收。許多貸款平臺在學生逾期的情況下,會向學生發送各種催款短信及電話,有的甚至聯系貸款學生的父母、老師、朋友等,要求協助催債,更有甚者動用專門的追債機構追到學校,當面警告、威脅、恐嚇、引誘女生“裸條”還款等亂象時有發生。這些都給心理承受能力不強的大學生造成了嚴重的心理負擔,埋下了悲劇的隱患。
二、“校園貸”風險問題產生的根源
1.“校園貸”背后的不良消費觀
一方面,對物質消費的崇尚和追求享樂主義的傾向,助長了盲目攀比之風。在高校,有相當數量的學生認為:衣著、用品、禮物的質量決定了彼此之間的“地位”和“友誼”,引領著高校的“潮流”。在這種“不跌分”的自尊心驅使下,高校學生想盡“掙錢”的方法。另一方面,在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下,超前消費的意識越來越受到年輕人的追捧,大學生群體愈發成為了借貸消費的中堅力量。而大學生消費需求大與資金不足的矛盾致使其更易從其他新興途徑去“開源”,也正因如此,促使了“校園貸”的不斷發展。
2.“校園貸”本身就帶著無法忽視的問題
首先,就校園貸本身來說,其運行機制就埋藏了“違約”的導火索:一方面,借貸主體存在經濟能力制約。在校學生作為借貸主體,其本身經濟不獨立,導致其很難時時有充足資金保障還款。絕大多數大學生的資金來源于父母,僅僅9.4%的大學生會去兼職,但也僅僅作為自己生活的補貼并不真正完全經濟獨立。由于大學生主體的還款能力不足,借貸違約現象極易發生。另一方面,許多放貸平臺在訂立借貸合同之前和之時均只宣揚自身優勢便利,而對風險諱莫如深,放貸平臺告知義務缺失也導致違約的加劇,而校園貸資費標準的盲點更是。
其次,借貸平臺之間存在惡性競爭惡化了校園貸的市場環境:有些校園貸平臺為了提高平臺影響力,甚至不惜再次降低借貸放貸標準,加劇了弊端的嚴重性,不僅導致了自身經營虧損問題,更對原本處于初期的校園貸造成了沖擊。這種惡性競爭不但不能促使校園貸回歸正軌,反而加劇了現存不足,將問題的危害性提升到新的深度和廣度。
三、“校園貸”風險的規制
1.加強對借貸主體的教育和引導
校園貸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學生的還款能力和還款意識還沒有跟上自己的消費觀念,從而導致自己的債務越積越多,難以承受,因此加強金融知識的教育和引導成為降低校園貸風險的重要措施之一。
2.構建和完善監管機制,明確監管職責
目前校園貸的風險和問題很大程度上源于校園貸運行機制中規制不明,導致借貸雙方機會主義的生成。而校園貸作為金融領域與校園產物集合也必然應該重視準入機制、規范借貸過程并明確監管和責任。因此,完善借貸各方主體的準入和審核機制、規范借貸過程、加強平臺責任、明確監管責任、加大監管力度的手段必不可少。
3.構建校園貸資金的第三方托管制度
校園貸平臺與銀行簽訂可履行的資金托管合同,由商業銀行對借貸雙方的“資金”進行托管。商業銀行的主要功能是實現資金的正軌流通,商業銀行的托管不僅有利于資金的流轉,也有利于校園貸借貸流程、費率及逾期還款的正常操作。
4.高校建設法律援助中心對學生進行法律援助
高校法律援助中心的功能,除了給在校大學生“普法”以外,更多為遇到法律問題的學生提供法律援助。法律援助中心的建立,可以幫助學生在遇見法律問題時及時得到專業的法律援助,解決其維權問題,法律援助中心的建立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
2017年9月6日,教育部財務司副司長趙建軍在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根據規范校園貸管理文件,任何網絡貸款機構都不允許向在校大學生發放貸款。校園貸變“校園害”也隨著校園網貸被明令禁止暫時告一段落,但校園貸的問題和風險仍然需要我們驚醒。作為在校生,寄希望于制度規制的同時也更應該加強財商教育和金融認知。拾起被忽略的借貸教育,讓校園貸的風險滅于初生。
參考文獻:
[1]顧海亮.消費觀轉變背景下“校園貸”風險防范與教育引導問題研究[D].長春:長春工業大學,2018.
[2]龐利榮.大學生“校園網貸”動機及其相關研究[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8.
[3]莫燦燦.高校“校園貸”的法律問題及其規制路徑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2018.
[4]中國銀監會、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校園貸規范管理工作的通知》.2017-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