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我國青少年犯罪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和趨勢,應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關注。所以語文教師在教學時,要積極探討如何將法制知識滲透到語文課程教學中。通過法制教育與語文學科教學相結合,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使他們成為知法懂法的合格公民。
關鍵詞:法制教育 語文教學 減少犯罪 知法懂法 做文明人
在文章的開頭還是讓我們來關注一些關于青少年犯罪的數據和報道:
“近年來,青少年犯罪已成為全球關注的社會問題。據統計全球所有犯罪人員中,青少年犯罪比例最高,犯罪總數已經占到了刑事犯罪總數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歲少年犯罪案件又占了青少年犯罪案件總數的70%以上。如今,青少年犯罪已被國際社會列為世界第三大公害。某地區1998年以來14至18周歲的未成年人犯罪占青少年犯罪人數的41.7%,其中剛剛達到刑事責任年齡的14歲孩子竟占13.5%,一些調查表明,從14歲開始犯罪人數逐漸增加,15、16、17、18歲是犯罪的高峰,約占犯罪青少年總人數的69.7%。而20至25歲,犯罪人數又逐漸下降。由此可見,13歲至20歲這個年齡段非常關鍵,如果引導不好,很可能釀成終生悲刷。”
多么觸目驚心的數據啊!隨著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失業、教育產業化、貧富差別懸殊等社會問題日益加劇。青少年犯罪也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和趨勢,應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關注。而小學生是我們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他們正處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長發育階段,具有極強的可塑性。從小培養小學生具有法律意識,進行法律素質培養教育,不僅可以預防和減少學生違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使他們養成依法辦事、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 促進他們健康成長。
所以,為了孩子健康成長,語文教師不應該僅僅停留在單純的語文知識的機械傳輸層面上,還應該積極主動地探討如何將法制教育知識滲透到課程的日常教學之中。通過法制教育與語文學科教學相結合,讓學生在課堂上獲得學科知識和法律知識的雙豐收。讓他們從小就有法制觀念,知道法律可以保護自己的人身權利。同時也知道自己的所作所為不能超越法律的界限。在我們語文學科中就有許多課文滲透法制教育,如《自然之道》、《黃河是在怎樣變化的》、《大自然的啟事》等文章就滲透了環境保護法。而《觸摸春天》、《掌聲》《檢閱》等文章就滲透了殘疾人保護法。還有的文章滲透的是野生動保護法、民族區域自治法等。如三年級下冊第七課《一個村莊的故事》講述了由于人們肆意砍伐,造成山洪暴發,人們無家可歸。在教學本文時學生總結了這一后果的原因——亂砍亂伐。我順水推舟教育孩子們要保護森林,愛護花草樹木,同時也順帶教育孩子們要保護野生動物。而這一點恰好是本文的法制知識滲透點。我相信以后孩子們無形中會保護環境,愛護動物了。
在嘗試語文教學滲透法制教育的過程中,我也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獲。那是去年一個黃昏,我班一個學生提著一個竹籃氣喘吁吁的跑到我家,他告訴我他今天在地里勞動時撿到一只臉像貓咪的幼鳥,估計是貓頭鷹,特意來問我怎么辦。我問他:“你打算怎么辦呢?”他歪著頭說:“您不是說叫咱們保護動物嗎,我覺得把它放了,但是又不放心,他還那么小,老師您說該怎么辦呢?”聽了他的話,我感動極了。最后我倆商量把它送到野生動物保護機構,讓專業人士照顧。
還有一件讓我記憶猶新的事。我班里有四個苗族小朋友,平時他們說話、做事都和漢族小朋友不搭調,他們也不愿意融入到班級中。同學們也經常孤立、欺負他們。而他們也不把班級當回事。這可讓我頭痛了。幸好在我們四年級的語文教材里有一篇文章叫《文成公主進藏》,這篇課文當中就有一個法治滲透點: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
第一條:為了幫助民族自治地方加快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增進民族團結,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
第二條:保護少數民族的合法權益,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禁止破壞民族團結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為。
第三條: 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是公民的職責和義務。
我一看可把我樂壞了,于是在教學這課時我設計了一個環節:討論:你是否屬于少數民族?你身邊的人中是否有其他民族?你和其他民族的同學、朋友是怎么相處的?經過討論同學們得出了這個結論:各民族平等相處,不能歧視其他民族,尊重別人的民族習慣和風俗。各民族之間要相互團結,禁止破壞民族團結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為。學了這篇課文后,我發現其他同學再沒有取笑那四個苗族同學的服飾和行為了,并主動和他們玩耍、學習。而那四個同學也很快融入了這個班級,每次活動都積極參加,領巾也佩戴得十分整齊。
語文學科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十分重要,那么我們應該怎么做呢?我個人認為可以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一)方法
滲透法制教育,既不能強加附合,更不能喧賓奪主,為了滲透法制教育長篇大論的講很多的法律知識,這樣一來既沒效果也讓學生反感。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必須將學科教學內容與法制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要有主次之分,要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要注意簡單化。在教學中恰當地把握尺寸,將抽象的法律知識,用兒童易于接受的方式教給他們,潛移默化地進行滲透。
(二)“主陣地”
滲透法制教育的地方應當是語文課堂教學,它不僅是實施小學法制教育的主要場所,更是法制教育的“主陣地”。在課堂教學中,結合實際,既深刻地挖掘德育內容,又巧妙設計滲透方法。在向學生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同時,充分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時機,適時滲透,讓學生不同層次的受到法制教育。
(三)依托教材
另外,法制教育中的滲透必須依托語文教材,離開了教材就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所以只有充分利用語文教學的主陣地,合理機制的用好我們的語文教材,同時找準滲透點,法制教育才能立竿見影。
葉圣陶說過:“學語文,就是學做人。”所以語文學科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質,而這一任務是我們小學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所以讓我們廣大語文教師一起努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提高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讓學生成為學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公民。
作者簡介:馬應濤(1982.09—)貴州省綏陽縣旺草鎮旺草小學,本科,法制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