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少華 尤其 劉鑫 孫家林
摘 要:2017年,互聯網信息內容安全狀況總體穩定,網絡輿情態勢整體向好。下面從輿情熱點產生原因、主要威脅源和風險點分析、2018年互聯網輿情發展走勢與可能風險、對2018年信息內容安全的建議三個方面談下個人想法和建議。
關鍵詞:輿情 分析 一帶一路
一、輿情熱點產生原因、主要威脅源和風險點分析
1.輿情熱點產生的背景及深層次原因
(1)社會發展固有矛盾體現。一是社會矛盾凸顯。隨著經濟體制、社會結構、利益格局的深刻變革和調整,社會矛盾逐漸顯現。轉型期的資源分配不當、利益分配不均使得社會事件與民生問題相互交織,環境問題、醫患矛盾等“老話題”在“新熱點”助推下屢屢凸顯。二是社會心態變化。在社會轉型期,民眾的社會心態也在轉型和重組,當下我國民眾的社會心態主流是積極的、健康的,但由于社會矛盾和利益沖突而造成的社會心態失衡的現象也頻頻發生,非理性心態、群體性怨恨心態、焦慮心態和質疑心態等不良社會心態常常引發網絡輿情危機。三是社會群體分化。隨著利益主體多樣化和價值取向多元化日益凸顯,有關階層固化的討論引起社會輿論的廣泛關注,多數網民認為底層向上的流動性的確有所減弱,并因此產生多重憂慮。此外,2017年關于中產話題討論進一步深化,從去年的中產發聲、中產焦慮到今年的中產互害、中產下移的方面深化,進而帶動了教育、房地產等一系列社會話題的火爆。
(2)網絡治理存在差距。一是網絡輿情意識不足。一方面,有關部門表現在對新媒體時代網絡輿情的理念滯后、認識錯位,沒有將網絡輿情列入日常常規工作之列,或為避免“言多必失”而選擇“失語”,錯失了輿論引導和輿情應對的主動權。另一方面,對于負面信息潛在危害性估計不足,怠于治理導致言論沸騰,或是在信息公開之初姿態錯位,“官腔”過濃,結果適得其反。如瀘縣太伏中學學生墜亡事件中,當地一些部門輿情素養的缺失,是激起公眾情緒,致使輿情事件升級的導火索。二是制度性機制不成熟。網絡輿情涉及風險評估、監控預防、應急處置等一整套長效工作機制,但部分地方政府往往“走走形式”,在輿情機制建設中往往只注重事后的應急處置,在前期的防控以及人員培養上重視不足、投入不多,這導致在面對突發輿情時往往是“捉襟見肘”、“勉為其難”。 三是應對方法不恰當。當前,個別部門仍然存在“封”“堵”“刪”“滯”等陳舊輿情處理思維,輿情應對水平和治理能力欠缺,造成線上活動線下化。如在云南麗江女游客被毆打毀容事件中,官方雖然對事件起因、經過、處置結果等均作出了定性說明,但對受害者原發微博中“推諉拖延”“回避其提出的問題”等負面闡述未做詳細解釋,客觀上加劇了網民深層次的猜疑。
(3)信息技術發展與問題。一是大數據技術的挑戰。在大數據時代,互聯網信息呈現出了海量性、動態性以及多元異構性的特征,這使得大量相關性、偶發性因素使輿情更加復雜多變,傳統的輿情監測研判手段和方法難以奏效;海量數據加劇了社會輿論的“盲人摸象”效應,偏激觀點通過網絡倍增器的作用更容易強化放大,加劇輿論偏激情緒;主導型的輿論話語權在信息分散的大數據時代越來越難以建立,有效管理輿情的難度越來越大。二是社交媒體新功能助推。部分社交媒體推出直播、短視頻、熱搜、彈窗、視頻彈幕等功能,信息傳播更加快速、直接。在這類功能助推下,部分地區性、局部性甚至偶發性個案事件通過互聯網迅速發酵,使得“小微輿情熱點化”,網絡狂歡漸成潮流。如“網曝深圳穿山甲公主”等。三是知識付費平臺興起。以小密圈、分答、微博問答、在行、知乎Live為代表的知識付費平臺迅速發展,互聯網內容之戰從“平臺流量之爭”進入到“知識付費之戰”。但問答社群對非公開、私密性的強調,使得部分網民有意設置低俗庸俗話題吸引眼球,部分作者和網民在平臺上解構大政方針或解讀所謂敏感話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對傳統文宣格局和監管制度帶來一定挑戰。
(4)公民意識不斷崛起。一是公民權利意識不斷增強。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公民的法治意識、民主意識不斷增強,公民主體性不斷得到優化,對于社會治理的參與意識也在不斷提高。在互聯網時代,網絡成為公民參與治理的新途徑,許多網絡輿情的產生與發展都伴隨著網民對自身或某個體或某一群體的權利的爭取和維護。二是公民社會同理心驅動。互聯網與新媒體使得個人生活傳播更易,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大大拉近,在這樣的背景下,個人的經歷往往能迅速引發大眾共鳴,設身處地站在交流者的角度考慮問題。在網絡輿情中,網民不僅對輿情事件中的當事人會產生同理心效應,同時還會促使更多網民袒露同類遭遇,不斷推高輿情,典型案例就是林奕含事件、北影性侵事件。三是公民對國際時事關注度增高。隨著網絡主體的年輕化,85后、90后、00后成為互聯網主要活躍用戶,同時也是社交媒體的深度使用者,擁有較高的網絡搜集能力與評論意愿。這類主體往往對國際時事關注度高,愛國主義熱情高漲,公民意識不斷增強,部分媒體和利益集團對此加以利用,在“抵制樂天”“抵制德國”“楊舒平辱華”“極端反穆”等事件中發展成為網絡民族主義。
2.網絡輿情主要威脅源和風險點
(1)境外反華勢力。境外敵對勢力加大炒作力度,激化人民群眾內部矛盾,批判我國政府的政策方針及改革措施,挑唆網民實施非理性、偏激、暴力行動與政府對抗。一是大肆炒作我國經濟社會轉型所帶來的一些問題、矛盾及引發的熱點事件,如境外勢力炒作北京清理違規出租屋的行動,調撥官民矛盾,并大肆鼓吹“階級壓迫”;二是插手并煽動我國民族問題,特別是在境外的民族分裂勢力將網絡作為宣傳新陣地,專門收集國內的民族政策,不分青紅皂白地把所有涉及少數民族的矛盾糾紛都說成是民族問題,借機進行炒作、渲染、歪曲;三是挑唆歷史遺留問題,如一些境外“和平演變”勢力和國內歷史虛無主義聯合進行“去英雄化”,攻擊篡改歷史事件,對英雄人物侮蔑戲弄,對反面人物歌功頌德的言論頻現。
(2)境內敵對分子。一是別有用心者炒作民族宗教問題;涉穆輿情多發,清真泛化、伊斯蘭教去中國化等現象引擔憂,民族宗教問題依舊具有高度敏感性。二是借助網絡輿情干擾司法獨立。今年以來,我國司法領域發生多起突發個案,其中較為突出的是山東辱母殺人案,在網絡輿情的推動下,迅速演變成轟動全國的熱點訴訟。由于網民的自身素質、修養存在重大差別,會想當然地認定案件的事實和證據,判斷案情,在案件沒有審結時對案件先入為主,作出定論,洶涌的輿情對承辦案件的地方司法機關提出嚴峻的挑戰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3)網絡恐怖主義擴散。2017年,恐怖組織“伊斯蘭國”在中東嚴重受挫后,計劃建立新的全球恐怖網絡,其中網絡成為其“重振旗鼓”的主戰場,在宣傳恐怖理念、招募組織成員、發布恐怖信息、傳授恐襲技能等網絡支恐活動外,一些恐怖組織還利用外包的力量開始謀劃大規模網絡恐襲活動。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處于恐怖主義勢力聚集和恐怖主義活動頻繁的高風險地區,因此網絡恐怖主義活動將極大影響戰略的推進與實施,促進區域網絡安全合作和共同打擊網絡恐怖主義成為各國合作的重要議題。
(4)不同利益群體訴求?!毒惩夥钦M織(NGO)境內活動管理法》2017年1月1日正式實施,標志著境外 NGO 在我國境內開展活動被正式納入我國的法律體系,極大地規范了NGO在人員招聘、活動規范等方面的問題。但是個別維權律師、女權組織、環保組織仍在境外媒體上不斷發聲歪曲并詆毀我國的“人權”、“女權”以及環保問題,嚴重損害我國的國際形象。
(5)新技術發展。一是關注全球社交媒體加密化對網絡輿情治理的影響。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各類網絡安全問題的產生,特別是網絡犯罪團體利用加密技術給國家安全帶來了嚴重威脅,執法機構難以獲取加密通訊設備數據,這極大地增加了取證難度,影響了執法破案的效率。二是警惕破網技術的發展給網絡輿情治理帶來的挑戰。近段時間以來,境內外不法分子加快開發各種“翻墻軟件”,在方便使用、市場價格上都進行了改革,特別是各類VPN軟件的興起使得國內外信息傳送能達到保密、發送端認證、消息準確性等安全效果,為一些反動勢力信息傳輸提供了便利,同時也加大了我國網絡執法的難度。
(6)西方思潮影響?;ヂ摼W作為一種“高維媒介”,塑造了全新的話語權力平臺,逐漸成為意識形態交鋒與博弈的主戰場。當前,互聯網日益成為各種思潮的策源地、集散地和交鋒地。特別是隨著我國經濟社會深度轉型,各種具有政治傾向性的社會心理或思想潮流不斷涌現,引發網民熱議和爭論,對此要特別關注歷史虛無主義、解構主義、后現代主義、全球化等思潮對網絡意識形態的沖擊與重構。
二、2018年互聯網輿情發展走勢及可能風險
2017年互聯網輿情整體向好的現實情況有利于2018年國內互聯網輿情生態會持續向好發展。一方面,十九大報告匯集全國上下的共識,人心向背,“兩個百年奮斗目標”凝聚人心,能夠激發廣大人民群眾推進“四個全面”實現“五位一體”;隨著依法治網理念的持續推廣,職能部門指導監督力度加大,治理模式更加合理,互聯網平臺、網民等對象理性參與網絡輿情趨勢顯現,網絡空間中理性、客觀的聲音和內容逐漸增多,能夠在化解網絡傳播過程中滋生的有害信息內容危害等方面發揮作用;相關法律法規逐步完善。另一方面,國內互聯網輿情相關產業進一步規范,從業者素質提高,相關大數據等技術不斷進步;政府、企事業單位等在應對處置網絡輿情方法等方面趨向于成熟,能夠利用網絡傳播規律化解互聯網輿情的各類風險,互聯網輿情的產生、傳播、發展規律性更加明顯,社會價值取向更加清晰。
在此基礎上,互聯網輿情2018年的風險整體上表現出可控特征,未來可能的走勢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國際話題介入國內輿論場增多,轉為風險因素機率上升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持續推進,一方面我國企業、個人等接觸、參與國際事務的機會增多,另一方面境外機構、人員等來華參與活動的范圍越來越廣。在這種情況下,國際話題成為境內關注熱點的頻率會提升,主要表現有:境內事件成為國際輿論關注點,相關信息內容回流后會成為境內輿論關注點;我國企業、個人等在境外開展對外交流過程引發所在地區的關注,相關信息內容在國內形成影響;“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相關信息內容成為境內輿論場關注焦點;等等。在國際傳播背景下,由于國家利益、歷史文化、民族宗教等方面的差異,輿論可能會放大互聯網輿情中的爭論,造成我國網民對國家的外交政策、海外投資、國際關系等誤解,形成性的互聯網輿情。如果管控不好這里面的社會風險,國際傳播背景的下互聯網輿情可能影響相關戰略的實施,造成現實為危害和損失。
2.“網絡政治干預”在國內初現,存在落地并產生新形態的可能性。
近年來,“網絡政治干預”已在全球多個地方發生,對所在國家造成嚴重的危害。在網絡和信息化社會條件、環境下,利用輿論影響他國政治活動等傳統手段已演變為“網絡政治干預”,即:通過網絡攻擊獲取相關政治人物、組織機構的內部信息,再伺機通過互聯網傳播相關信息;在傳播過程中,依據互聯網增殖傳播的特性制定網絡傳播策略,將能夠影響或者干預網民心理和認知的信息摻雜其中,以影響整個社會的心態,實現擾亂政治活動秩序的目的。當前,網絡政治干預方法和手段已成熟,特別是在通過互聯網構建非法信道等方面的技術和應用已日臻完善,對此應保持高度的警惕和警覺。一方面,要密切關注國內輿論場中炒作互聯網輿情背后的水軍力量,依法打擊各類傳播亂象;另一方面,要跟蹤“網絡政治干預”的發展動向,警惕其利用新形態在境內落地,比如:利用互聯網輿情干預司法、影響市場、攻擊政策等。
3.警惕臺海、朝鮮半島、民族宗教、“一帶一路”倡議相關話題成為輿情風險點
當前,國內互聯網輿情生態總體有相關產業從業者多、法律法規逐步完善、依賴大數據技術推動創新等特征。在國家相關法律政策的指引下,國內互聯網輿情生態也顯現出向好的勢頭,比如:依法展開行業競爭、產業規模有序提升、技術重要性日益顯現等。在這種情況下,互聯網輿情的產生、傳播、發展等將會進一步脫離早期的“無章可循”階段,表現出規律性的傳播特征更加明顯(社會對互聯網輿情傳播規律的認識更加深刻)、社會價值更加清晰(互聯網輿情聚焦現實熱點推動問題解決的模式得到認可)、治理模式更加合理(社會各界共同參與互聯網輿情形成互動模式成為共識)等特征。但是需警惕臺海、民族宗教等話題成為互聯網輿情的風險點,這與兩個方面的因素相關:一方面,臺海、民族宗教等話題與總體國家安全觀緊密相關,在當前的全球形勢下易成為各方炒作或者關注的焦點,進行互聯網輿情操作;另一方面,互聯網中仍然缺乏公正、科學的與臺海、朝鮮半島、民族宗教、“一帶一路”倡議相關話題的信息內容,相關話題的討論與傳播易引發誤解或者曲解,使之轉化為敏感話題引發新問題。
三、對2018年信息內容安全的建議
維護和保證互聯網輿情生態向更好方向發展是2018年的主要任務?;ヂ摼W輿情在凝聚社會共識、弘揚社會正能量、倡導社會新風氣等方面日益重要,社會各界維護好互聯網輿情生態向更好方向發展,既有利于互聯網輿情相關行業和人員自身利益的發展,又有利于互聯網輿情整體的發展,促進我國經濟政治社會等各個方面的進步。具體建議主要有:
1.持續推進依法治網理念,向精細化方向發展,保障有法可依、執法必嚴
互聯網輿情當前的主要新趨勢有:將互聯網輿情應用于國家安全、社會治理、商業推廣等領域已成為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隨著我國國際影響力的持續提升,國內輿論場越來越多的涉及、牽扯國際輿論和國際事務,互聯網輿情作為國際政治博弈的載體的特征變得更加明顯。在這種情況下,互聯網輿情顯現出了新特征,新問題也隨之產生的。依法治理互聯網輿情,成為了現實需要。針對上述情況,需持續推進依法治網理念,建立健全互聯網輿情相關的法律法規體系,保證其公平性和可操作性,切實維護網民權益,保障互聯網輿情向更好方向發展。
2.研究新媒體的傳播規律,改進網絡空間宣傳方法,根據規律應對處置互聯網輿情
以互聯網為依托的新技術新應用,在信息傳播方面具有極大優勢,能夠高效地將信息內容推送至網民,并形成影響力。由新技術新應用生成的新媒體,在傳播正能量信息內容方面,既能擠壓有害信息內容的生存空間,又能擴大正能量在網絡空間的傳播。研究新媒體的傳播規律,既要按照新技術新應用的特征制作傳播內容,又要按照網絡空間新媒體傳播的規律開展傳播活動,保障內容傳播的有效性和時效性,保證有效地化解互聯網輿情風險。
3.研究互聯網接入新技術,提高信息傳播的效率,保障網民不遭受虛假、有害信息的侵害
以衛星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型互聯網接入技術,將促使互聯網接入向更便捷的方向發展,讓更多的人享受互聯網的便利。一方面,新型互聯網接入技術將會提高信息傳播的效率,讓更多人享受互聯網的便利;另一方面,新型互聯網接入技術將會對現有的互聯網管理體系造成挑戰,嚴重者可能危害網絡主權?;诖耍覈鴳摷哟笱芯炕ヂ摼W接入新技術,維護互聯網輿情中的信息流動的自由與有序,治理非法接入互聯網亂象,切實維護我國網絡主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