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顯艷
【摘要】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會計在商業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然而,會計職業道德的建設卻難以追趕復雜多變的經濟環境。現階段,會計人員職業道德缺失、上市公司財務造假事件頻發。本文通過對“金亞科技”造假的案例分析,探討會計人員職業道德現狀以及心理動因,同時提出了針對性建議,將會計職業道德建設落實于人,希望有利于我國會計職業道德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會計職業道德 財務造假 心理
一、案例分析
金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11月,主營業務為數字電視軟硬件產品研發、生產及銷售,于2007年完成股份制改革,2009年成功登陸深交所創業板。2015年2月,金亞科技出資22億大手筆收購剛成立不久的天象互動100%的股權,大規模的異常動作引發了證監會的懷疑并展開調查,由此證實了金亞科技的財務造假。
據相關資料顯示,金亞科技財務造假正是在公司時任董事長、實際控制人周旭輝的指揮之下進行的。據悉,每個季末,金亞科技時任財務負責人會將真實利潤數據和按照年初確定的目標利潤分解的季度利潤數據報告給周旭輝,最后由周旭輝來確定當季度對外披露的利潤數據。在周旭輝確認季度利潤數據以后,財務負責人于每個季度末將季度利潤數據告訴金亞科技財務部工作人員,要求他們按照這個數據來作賬,虛增收入、成本,配套地虛增存貨、往來款和銀行存款、并將這些數據分解到月,相應計入每月賬戶中。
縱觀周旭輝的個人經歷和在掌管金亞科技期間的資本運作行為,我們可以發現這一重大財務造假事件的發生絕非偶然。西方經濟學中的“經濟人假設”表明理性經濟人都希望以盡可能少的付出,獲得最大限度的收獲,并為此可不擇手段。金亞科技成立前,公司三名創始人共同購買了與有線電視相關的設備和原材料,再以實物出資設立公司。巧合的是,公司出資的實物均向成都金豐無線電廠購買,而周旭輝當時正是金豐無線電廠的廠長。不僅如此,創始人之一的大股東周旭忠正是周旭輝的弟弟。在自利主義至上的時代,我們可以大膽的推測:或許早在公司成立之時,周旭輝已經擁有造假的動機并描繪了藍圖。2014年廣播電視開始數字化,周旭輝嗅到了商機并正式以董事長身份執掌金亞科技。但我們注意到一個更有意思的小插曲,在公司站在風口即將起飛的當時,弟弟周旭忠居然將手中75%的股份全給了周旭輝,獨自收拾東西回了老家。至此,周旭輝一股獨大成為實際控制人,機會應運而生。股權的集中導致股東大會流于形式,大股東基本可以代替上市公司做主所有事務。這樣的治理結構使得大股東侵占企業資金,為所欲為。我們不難發現,動機與機會的并存使得周旭輝開始走上財務造假之路。
長期以來,社會各界把會計誠信的缺失歸罪于會計職業道德的淪喪。事實上,對于近年來普遍發生的上市公司財務造假事件,會計人員在實務中往往陷入了博弈論描述的“囚徒困境”之中,從而導致會計信息的失真。如果說管理層的舞弊是出于自身利益權衡的主觀行為,那么財務人員按照管理層的指令造假就顯得十分被動了。而底層工作人員業務能力普遍低下,對于薪酬和職業前景的擔憂使得他們不得不按照管理層的安排行事。當管理層允諾的薪酬福利或崗位晉升帶來的利益超過作假而產生的成本時,財務人員便會鋌而走險。在上述案例中,雖說有多名直接責任人員受到證監會的處罰,但是在巨大的造假金額面前似乎顯得微乎其微。造假成本小、處罰力度輕使得財務人員在高壓之下以身試法。
此外,心理學表明,一個處于組織中的個體會潛移默化地受其他人言行的影響,出現與其他人言行相仿的行為。一旦個體意識到自己的言行與組織中的其他人言行不一致時,會引起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礙。通常情況下,為了使自己與其他人的言行達到和諧,更多的人會不再堅持自己原來的做法,而向著其他人相仿的方向發展。在金亞科技的財務造假事件中,我們也可以發現造假并非一兩人所為。上到董事長、下至出納,各個級別的財務人員均參與其中,以至于牽一發而動全身。我們有理由相信,其中不乏從眾行為。
2015年轟動一時的金亞科技財務造假,以證監會開出60萬元罰款的頂格處罰以及對周旭輝處以合并罰款90萬元暫告一段落。然而這并沒有結束,今年年初,金亞科技又因2017年年報內容的大幅變動收到深交所的監管函。六月更是直接被移送公安機關、強制啟動退市機制。我們不得不反思,作為創業板首批28家上市公司之一的金亞科技,為何會淪為今日的造假老司機。
二、政策建議
針對上述案例中出現的會計職業道德缺失現狀,我們認為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推進建設:
1、股權集中與股權分散,孰好孰壞并非絕對。大力培養優秀的企業家才是根本所在,不能只看重眼前的經濟價值,長遠的社會價值創造才是核心。
2、牽制、平衡甚至削減利益關系。我們認為要規范會計職業道德,就要從根源上進行治理,而人就是這道難題的根本。在日益復雜的市場經濟環境中,人的利益心理是無法消除的。盡管如此,仍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利益心理和利益關系進行牽制。加強會計人員獨立性,賦予一定法律地位以防止領導的干預行為;增強道德教育,在會計相關考試中涉及更多的職業道德內容,讓財務人員從內心深處重視職業道德。
參考文獻:
[1]孟瑤光.論會計職業道德缺失主體的個性心理分析.知識經濟,2016,(8):97-97.
[2]宋宣辰.基于心理契約視角的會計職業道德研究.新會計,2016,(7):26-28.
[3]張育明.會計職業道德缺失的心理學分析與對策.財經界,2017,(8):120-121.
[4]李玉.金亞科技財務造假案例分析與啟示.時代金融,2017,(3):169-179.
[5]潘紹瀅.金亞科技財務舞弊分析.南方企業家,2018,(3):37-38.
[6]劉娟.金亞科技財務舞弊案例分析.管理觀察,2018,(13):188-190.
[7]朱立新.金亞科技財務造假案例研究.科學與財富,2018,(10):290-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