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保險的風險管理有助于降低風險對家庭的影響,減少風險損失和費用支出,提高人類生活質量,消除人們對風險的憂慮和恐懼。保險自身的精準屬性,可以有效的促進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本文先通過對造成貧困的原因進行了詳細的分析,結合我國目前保險助力扶貧工作中出現的保險需求和供給不足的問題,給出具體的利用保險創新精準扶貧模式的建議。
【關鍵詞】保險 精準扶貧 扶貧模式創新
一、文獻綜述
盧柯帆(2017)分析發現我國目前保險助力精準扶貧中存在保險認識局限,激勵配套措施不足,保險險種不豐富,經營農險產品風險大,貧困地區保險機構覆蓋率低五大問題,提出提高貧困地區農民的風險防范意識,扶貧保險產品多樣化,完善農村保險服務體系,推廣“保險+”的扶貧模式等發展路徑。
張鵬(2017)分析了我國保險助力精準扶貧工作的實際情況,總結農業保險取得成功得益于政府扶貧政策的支持,精準扶貧工作的科學合理展開,農業保險機構發展更為完善,保險產品的特色化多元化四個方面,針對政府對農業保險補貼力度,特色農險產品種類不足,農險人才缺乏,共享信息管理系統不完善等問題,提出相應建議。
張元琦(2017)研究發現金融機構因其商業機構屬性,精準扶貧意愿不強,農村金融機構基礎設施建設不足,貧困農民貸款難,貸款效率低等問題,并從政府方面,金融機構,模式創新,風險防范四個角度給出提升農村金融服務水平的建議。
多數學者的研究角度都是從農業保險切入,針對農業保險的現狀問題提出改進建議,或是籠統的分析了農村金融在精準扶貧中的重要作用,沒有強調保險機構的特殊作用。本文在詳細分析致貧原因的基礎之上,結合過扶貧保險需求和供給不足的問題,闡述了如何利用具體的保險產品降低風險,如保險+期貨模式降低價格風險,小額壽險,意外險和疾病險保障貧困個體的人身健康,保險機構與慈善機構的合作等。
二、貧困地區致貧原因
農村貧困人口勞動力素質較低,收入水平低。近年來科技水平不斷發展,大型的農業機械也普遍應用于農業生產之中,但在少部分地區因為他們原本的收入水平較低,考慮到機械工作成本較高,繼續以手工作業的方式從事生產,大量的貧困人口勞動力依賴土地生存,難以通過外出務工的方式獲取收入。此外由于貧困人口勞動力的素質教育水平低下,人才市場上缺乏競爭力。土地收益畢竟有限,隨著一代代人口數量的增長,生活質量每況愈下最終積重難返。
教育水平低下。在貧困地區,因為父母受自身教育程度影響,在態度上不夠重視孩子的文化素質教育。在原本就經濟拮據的情況下,供養孩子讀書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孩子在接受教育以后能否出人頭地難以預料,父母預期讓孩子接受高等教育后獲得的收益小于讓孩子放棄讀書直接從事簡單的勞動生產收益,進而剝奪了下一代受教育的權利。另一種情況是父母重視教育,只是家庭經濟負擔過重,孩子接受九年義務教育后無法繼續接受高等教育,發展空間收到限制。知識決定了生產力水平的高低,也決定了投資的遠期回報價值,文化素質的缺乏導致貧困陷入惡性循環。
地域限制和自然災害,一部分貧困人口在地理環境惡劣的情況下維持生存。有的生產地區逐漸沙漠化,鹽漬化,有的地區本身不具有從事農業生產的有利條件,如水利不通,地勢陡峭等,農業生產發展受阻。安土重遷的傳統思想和遷徙地點的選取限制貧困人口的轉移。
經濟沖擊,價格波動。西方經濟學中的谷賤傷農現象,在農業大豐收之后,農產品供給量增加大于市場需求,農產品價格下降。因為農產品的價格需求是缺乏彈性的,價格下降的使得銷售量的增長帶來的收益不足以抵消價格下降的虧損,農民反而出現生產虧損。
農村地區醫療水平較低,就醫難吃藥貴。一些家庭在短暫擺脫貧困以后,發現某家庭成員患有某種疾病,高昂的醫療費用使得一個家庭只能通過持續的借貸勉強支撐,長此以往的入不敷出使得家庭被逼入絕境。更為惡劣的情況是,一個家庭的主要勞動力因疾病或意外事故喪失工作能力甚至身故,家庭生活成員后續的生活只能依賴于政府的低保,脫貧又返回貧窮。
三、保險助力扶貧過程中存在問題
(一)保險需求不足
貧苦地區的人們仍然受傳統思想的約束,當風險發生的時候選擇放棄抵抗或者依賴于政府的幫助,風險防范意識淡薄。前幾年保險行業的發展水平不足,代理人教育素質的缺乏,讓人們對保險行業產生負面的情緒。保險是對未來風險的一種保障,當前保費的投入無法獲得現實的利潤收益,局限于短期的得失,人們對保險持抵御態度。農民對保險的認識不足,加之諸如投保人因未履行如實告知義務,從事了免責條款下的活動等,最后導致保險公司拒絕給付保險金案例的出現,使得他們認為保險是一種“欺騙”,不愿意購買保險。
(二)保險供給不足
一方面保險公司沒有有效的投資工具去化解經營農業保險的風險,中央和地方又沒有相應的財政補貼,推出的農業保險產品回報率低,周期長,保險公司不愿意承保。另一方面保險產品單一,保險機構在貧困地區覆蓋率低。農業保險占據貧困地區保險市場很大的份額,保險險種單一,只能轉移分散因為自然災害導致的風險損失。貧困地區保險機構數量極少,保險淡出人們的視野。
四、保險扶貧新模式
(一)農業保險保障
1、天氣指數保險
這類險種在設計的時候將貧困人口作為保障對象,農業生產作物作為標的資產,通過對天氣指數的測量結果衡量是否給付保險金。天氣指數具體包括氣溫,風速,降雨量,降雪量,在投保以后不是根據的實際的標的資產損失為理賠標準,而是根據天氣指數是否達到了相應的數值進行理賠。既能夠有效滿足貧困人口的農業風險防范需求,又核保理賠的過程中大大降低了保險公司的費用。
2、價格波動險
這類保險主要針對的是農產品因為市場沖擊價格產生波動造成的損失。一類保險產品是直接針對農產品市場價格大幅度變化進行損失賠償,對于谷賤傷農的情形,保險公司可以結合市場農產品價格需求彈性,根據銷售量增加帶來的收益和產品價格下降造成的損失之間的差值作為定價依據,一旦出現谷賤傷農的情況,保險公司指定一定保險金額。另一類價格波動險是將保險與期貨相結合,農戶為防止未來農產品價格下降,購買與現貨規模期限相近的商品期貨合約,對于期貨合約無法轉移部分的風險由保險公司進行承保。具體操作為A有1噸大豆,現在市場價格為2000元/噸,為防止未來大豆價格下降,購買一份大豆期貨合約,約定到期以1800元/噸價格買入大豆。到期時市場價格為1850元/噸,A現貨虧損150元,期貨市場盈利50元,最終虧損100元,對于這部分虧損利用保險公司的價格波動險覆蓋,最大程度避免損失。對于保險公司而言,第一類保險產品保險公司承保風險相對較大,市場價格的不確定要求高保險費率,保險+期貨的保險模式,期貨的套期保值很大程度上幫助轉移了一部分風險,因此后者的保險費率相對偏低。類似保險+期貨模式,保險公司也可以與政府合作,當出現大范圍的自然災害時,由政府先補償多數的損失,保險公司通過共同保險或者再保險的方式承保剩余部分,幫助貧困農民進行新一階段的農業生產。
3、電子商務平臺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可以利用電子商務平臺,以O2O模式擴大農業產品的銷售渠道,保險公司在這中間提供相應的諸如質量保證保險,退運險等。消費者與農戶之間直接進行交易,減少中間商費用。在這整個金融服務中由保險公司進行信用擔保,消除消費者的購買顧慮,農產品收益險的多樣創新也使農戶從事生產積極性提高。
(二)信用保險和保證保險保障
農業合作社是一種新型的農業生產模式,主要投資人投放資金,其余社員用土地入股,每年合作社優先向社員按照每畝固定價格支付土地租用費,合作社負責從事農業生產的員工也可以是社員,工資另行支付。該模式集合生產,擴大規模收益,同時讓貧困農民具有更多的選擇與收益。但因為農作物的種植周期和氣候環境等影響,合作社的投資收益具有不確定性,合作社想購買更多的農機設備進一步擴大農業生產規模很難從銀行取得足額貸款,這時保險公司可以為合作社提供貸款信用保險。保險公司以農業保險,價格保險保單為合作社增信,當合作社的農業生產出現虧損的時候,保險公司進行相應的理賠,合作社將獲賠保險金償還銀行貸款。或者為合作社提供保證保險,合作社作為投保人,商業銀行作為被保險人,一旦發生合作社違約由保險公司優先進行償還,事后進行代為追償。保險的參與有效的提高了合作社發展,幫助貧困地區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貧困個人也可以投保貸款信用保險,在貸款之前買入與借貸金額與期限結構相近似的農產品收益險,農業種植險等,再通過貸款信用保險為自己增信。
(三)小額意外險、人身壽險及醫療保險保障
貧困農戶在日常的生產和生活中,可能會遭遇人身意外傷害。一旦出現較為嚴重的人身傷害致使殘疾,喪失勞動能力甚至死亡的情況,貧困農戶將難以短期內進行化解。高額的治療費用阻滯家庭經濟增長,小額意外險,人身壽險幫助貧困農戶緩釋風險損失。
當貧困家庭成員患有某種疾病的時候,醫療保險可以大幅度覆蓋醫療費用及風險損失。商業性質的醫療保險分為重大疾病保險和補償型醫療保險,前者注重保障功能,具有多次賠付設置,重功能輕費用具有較大的杠桿性,有豁免條款設置。當投保人被查出患有重大疾病時,理賠核準后即可領取保險金。重大疾病險可以幫助患病的貧困農民進行后續治療,也可以用來償還借款,維持患病后的生活。
(四)保險與慈善機構合作
社會上對扶貧慈善機構的捐款數額巨大,往往由慈善機構直接發放給貧困用戶或者用于改善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上。直接給貧困農戶發放現金只能暫時性的緩解貧困程度,解其燃眉之急,有時候即使短期脫貧了也會因為缺乏風險保障出現返貧現象。慈善機構可以將一部分資金為貧困農戶投保一些具有儲蓄性質的保險,使貧困農戶日后在達到一定條件以后領取保險金,避免脫貧又返貧。此外慈善機構對貧困學生的資助也不僅僅局限于現金給付,可以為他們投保一份教育成長保險,在他們進入大學時,結婚時等人生重要時刻都能領取一份保險金,保證貧困學生長期健康發展。對于扶貧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工程保險可以保證建設的順利完成。
(五)保險與政府共建扶貧基金
一方面將農業保險保費收入和財政惠農資金整合一體,互利共贏,風險共擔。另一方面政府將部分財政支出轉為對農業保險的補貼,降低保險公司的風險管理成本,使保險公司有更多的精力研發多樣化扶貧農業保險。更加主動地承擔社會責任。通過政府與保險公司之間的聯動,政府可以將涉農資金由直接打卡到戶的方式轉變為將扶貧資金按貧困戶作為投資人投資到優質企業中,優質企業到期給貧困戶發放股息和紅利。一旦市場風險發生,優質企業也難以保持持續的增長收益,保險公司可以對此創新保險產品分散風險,或者由將部分扶貧資金購買分紅型保險和萬能型保險。只是這種做法扶貧效果短期內難以得到體現。
(六)其他建議
提高貧困地區人們的風險防范意識,宣傳保險的重要意義和風險保障作用。保險監管機構可以將保險公司的扶貧績效納入考核范疇之內。注重保險人才的培養。目前的保險機構覆蓋率在貧困地區還很低,可以在有風險保障需求較高的行政村新設網點,對于處于偏避的,人口稀少的貧困地區可以在村委等行政機構下內設保險機構。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電子商務平臺的不斷涌現,保險服務可以更多的嘗試從線上進行銷售。貧困地區發展特色產業應當利用好保險資金規模大,現金價值累計增長的特點。
參考文獻:
[1]張元琦,朱慶.我國農村金融扶貧工作現狀與對策措施[J].黃岡技術學院學報,2017(2):68-71.
[2]曹源源.我國農村貧困人口生存現狀研究——以S縣D鄉為例[D].河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3]吳斌.當前精準扶貧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思考[J].中共南昌市委黨校學報,2017(1):61-65
[4]羅向明.中國農業保險發展模式與補貼政策研究—基于利益相關者視角[D].武漢大學,2012.
[5]張鵬.農業保險主力精準扶貧問題研究[D].河北經貿大學,2017.
[6]盧柯帆.保險主力精準扶貧的現狀與路徑分析[J].現代管理與科學,2017(12):115-117.
作者簡介:張清泰(1997-),男,漢族,安徽合肥人,本科生,安徽財經大學,研究方向:金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