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健
【摘要】四川省近年由省委組織部牽頭組織省屬國有重要骨干企業面向海內外,市場化選聘了上百人中高級專業管理人才。國有企業市場化選聘領導干部是近年來國資國企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的一項重要制度創新,但結合近年公司系統內查處的違法違紀情況,本文擬進一步加強市場化選聘干部問題研究,切實對市場化選聘的國企干部抓好引導和管控。
【關鍵詞】國企 市場化干部 違紀違法 管控對策
四川省屬國企按照打造世界一流大型國有企業的目標,實現了“全員市場化”。相對于傳統的行政任免制,市場化選聘有著多種優勢,但由于監管手段乏力等客觀因素制約,導致市場選聘的干部權力失控,造成國有資產流失,給國資國企改革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為此,加強市場化選聘干部問題研究,切實抓好市場化干部的引導和管控。
一、市場化選聘干部存在的主要問題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指出:國有企業要建立職業經理人制度,更好的發揮企業家的作用,合理增加市場化選聘比例。按照《決定》的部署和要求,2014年至今我省加大國有企業市場化選聘干部的落實推進力度,由省委組織部牽頭組織24家國有重要骨干企業面向海內外市場化選聘了39名中高級專業管理人才,開展市場化選聘干部的省屬企業達13家,市場化選拔任用中層以上管理干部達上百人。國有企業市場化選聘領導干部是近年來國資國企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的一項重要制度創新,但結合近年公司系統內查處的違法違紀情況,發現市場化選聘的干部也存在如下問題:
(一)思想素質難把控。行政任命的干部較之市場化選聘干部的優勢在于思想素質和組織優勢。由于未接受體制內系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培訓,企業對市場化選聘干部思想素質高低難以把控,能夠選聘到思想素質高工作能力強的干部實屬罕見。有的市場化選聘干部雖然工作能力強,業務素質高,但是卻不懂政治,也不講政治,缺乏全局思維,導致工作缺乏前瞻性;有的市場化選聘干部思想過于“激進”,缺乏“底線”和“紅線”意識,屢屢觸碰“高壓線”,有的干部認為自己是市場化選聘的干部,行為方式也可以“市場化”,不受黨紀國法管控,多次出入KTV找陪侍,甚至還有人涉嫌經濟犯罪被移送司法,嚴重影響了國有企業良好的社會形象。
(二)業務能力難考察。業務能力是引進市場化選聘干部的關鍵,也是決定是否聘任的重要指標。但在市場化選聘時,考察其業務能力往往只通過過往業績、資質證書、面試面談等方式,而其過往真實表現、用人單位評價、是否適應國企環境等情況都無從考證。選聘過程中,有的過往業績可以羅列一大堆,但實際工作卻“水土不服”,無法再創佳績;有的各種資質證書都齊全,但是遇到實際問題卻沒有解決辦法,缺乏應對和處理復雜問題的能力;有的在面試面談時夸夸其談,天馬行空,似乎是只有他想不到,沒有辦不到,但在具體工作崗位上卻難以立足實際,方法缺少操作性,想法難以付諸實踐;還有的善做表面文章,隱藏過往失敗案例,只談成績不談過錯,實際無法獲得相應的任職資格,給企業造成了難以估量的損失。
(三)遵紀守法難防范。市場化選聘干部的主要優勢在于其對市場運行規則、市場前景預判、業務方向的把握等方面,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能否遵紀守法便無法分辨。有的選聘干部為了完成目標任務,拿到績效薪酬,不惜鋌而走險,打法律“插邊球”,鉆制度的“空子”,國源農投原董事長違反八項規定租用自己高檔轎車用作公務,被免職開除;有的為了獲得私利,通過內外勾結,大搞利益輸送,將國有資產轉移到自己腰包;有的打著拓展業務、開拓市場旗號,利用手中資源,發展自己的圈子,賄賂關聯企業;有的盲目擴張,亂上項目,不顧企業實際情況,追求業績和制造面子工程,造成國有資源浪費,使得企業承受嚴重的風險。比如,融資擔保公司不顧風險違規決策造成代償損失,給國資國企帶來了大量經濟損失。
(四)履行責任難落實。國資國企除了承擔經濟發展重任以外,還需要承擔更多社會責任。市場化選聘干部可能在更大化提升國資國企市場競爭力方面做得更好,但在平衡國企社會責任方面的意識相對較弱,對國有企業所承擔的社會責任把握不夠。有的對企業從事的提供公共產品、公共服務領域不夠熟悉,對企業承擔的多重角色的理解不夠深刻,從而在決策中為了片面的追求利益而忽視社會責任的情形。有的市場化選聘干部思想不夠解放,做事畏首畏腳,導致遲遲不能打開工作局面,缺乏沖勁、闖勁和干事創業的拼勁,表現平平,業績考核不達標“下課”。
二、國企市場化選聘干部存在問題的根本原因
(一)目標不同向,價值取向移位。組織任命干部長期接受組織教育培訓,具有較強的犧牲奉獻精神,能夠將謀取企業改革發展利益最大化作為人生目標追求。而市場化選聘干部與企業之間只是一種經濟利益的交換關系,企業通過薪酬、績效、規章和法律法規對其進行約束,市場化選聘干部通過自身能力和貢獻獲取報酬,由此決定了市場化選聘的干部在更多程度上屬于“經濟人”,其最終目的是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同時,市場化選聘干部過去既沒有接受黨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沒有接受體制內企業文化熏陶,對于奉獻精神、集體利益等文化理解欠缺,從而在個人利益與組織利益沖突時,可能出現選擇符合自身利益的行為,甚至有的可能會利用對企業資產的控制權和經營權去實現自身經濟利益最大化,從而做出有損企業利益的行為。
(二)制度不健全,違規違紀違法。由于監督機制、激勵機制、信用機制等制度不健全,導致市場化選聘干部在管理企業實踐中容易“鉆制度空子”,做出有損國資國企利益的行為。監督機制不健全是市場化選聘干部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而監督機制和激勵機制,本身需要在企業長期運作過程中,根據企業特點、經營目標和管理環境等精心設計和不斷完善,信用機制則更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才能逐步健全完善信用評估和控制體系。實行國企市場化選聘干部是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雖然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國企都進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但是到目前為止這項改革仍然沒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體系,以確保市場化選聘干部的作用得到有效發揮,權力得到有效制約,損害國資國企利益的風險得到有效防范。
(三)信息不對稱,素質參差不齊。企業開展市場化選聘時,由于無法像行政任命的干部那樣對其從業情況、行事風格、道德操守、專業能力等方面形成較為系統的認識,因此聘任后他們如何經營和管理企業,是否能以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為目標抓好生產經營,是否會存在損害國家經濟利益的行為,這些均無法得到驗證和完全控制,因此那些具有機會主義傾向的應聘者會千方百計利用信息不對稱規避執業風險,為謀求自身利益鋌而走險,甚至觸碰紀律和法律的底線。
三、解決國企市場化選聘干部問題的主要對策
(一)發揮黨管干部優勢,探索政治思想建設新模式。要解決市場化選聘干部存在的違紀違法問題,首先應在入職培訓中校正“三觀”,從思想上筑牢廉潔經營的防線。一是要加強思想道德教育。通過加強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等方面知識的教育,引導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強化大局意識,增強奉獻精神,自覺為國企改革發展盡心竭力工作。二是要加強紀律法規教育。組織選聘干部認真學習刑法、刑事訴訟法、民法、商法、經濟法、公司法以及相關司法解釋和規定等法律條款,利用多種形式開展《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國有企業領導人員廉潔從業若干規定》、《公職人員政務處分暫行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等黨內法紀法規知識培訓,強化遵規守紀意識,幫助其牢固樹立遵規守紀,依法依規經營的正確觀念。三是要通過正面典型教育和反面警示教育相結合,強化廉潔從業意識。要經常性地開展各類廉潔教育,發揮正面典型教育的引導作用和反面警示教育的警醒作用,促使市場化選聘的干部明確自己的職權范圍,做到不越權、不越位、不能貪、不敢貪、不想貪,有效保證其職能作用的發揮。
(二)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探索科學有效管理體系。強化制度建設是國有企業監督管理的有效抓手,要解決市場化選聘干部的違紀違法問題,制度建設是關鍵。一要完善市場化選聘干部的聘用制度,嚴把入口關,保證選聘干部的高素質,高能力,高水平。必須堅持應聘人員的背景調查、履歷分析、經驗評價,并擇優錄用;探索運用科學合理的人才測評技術手段,提高選人的科學性、客觀性;開發適用不同類型人才的測評技術,建立綜合反映思想政治、品德、知識、能力、業績等要素的評價指標體系;借助第三方專業人才評價機構的力量,確保人才評價的獨立性和有效性。二要完善市場化選聘干部權力運行制約機制,有效對其履職行為進行全程監控,確保其正確行使權力。明確和完善涉及重大決策事項、項目招投標、材料采購、配套協作、產品銷售、資金拆借、對外擔保、薪酬制定和選人用人等容易產生問題和滋生腐敗等關鍵環節的操作規范,建立有效的監控和防范機制,及時發現違紀違法苗頭,切實避免其違紀違法行為給企業生產經營帶來的重大損失。三要建立科學的市場化選聘干部考核和評價體系,以保證其績效得到公平的體現。建立市場化選聘干部績效考核評價機制,健全個人績效檔案,對其進行德、能、勤、績、紀等全面考核評價,客觀公正地肯定其對企業所作貢獻,充分激發其干事創業熱情,同時還要引導其規范用權,把權力控制在制度的“籠子”里,嚴防有損企業利益的政績工程等問題發生。
(三)強化監督管理,多方合力實現全方位監督。建立與現代企業制度匹配的監督模式,有效整合監督資源,實現各個監督主體的信息共享,職能互補,整體聯動。一要加強紀檢監察監督。充分發揮紀檢監察機構派駐改革的契機,試點對二級企業的派駐監督,加大對市場化選聘干部的監督力度,確保市場化選聘干部的權利在有效監督下規范化運行。二要加強監事會監督。深入貫徹《國有企業監事會暫行條例》,加強對市場化選聘干部執行有關法律法規、制度的檢查,堅持抓早抓小,力爭把違紀違規苗頭消滅在萌芽狀態。三要加強審計監督。堅持對市場化選聘干部開展任前、任中和離任經濟責任審計,探索經濟責任評價體系,加強對重點領域、重大項目和重大資金的專項審計,通過制度約束使其做到既“不敢腐”,又“不能腐”。四要加強社會監督。注重內外部監督力量的融合,引進會計師事務所、審計事務所、企業家協會等社會評價機構,客觀評價市場化選聘干部工作業績;充分利用新聞媒體,加強對市場化選聘干部廉潔職業行為的輿論監督。
(四)建立廉政違約機制,增加其違約成本。充分發揮市場化選聘干部“經濟人”的特點,通過建立制度從其信譽和經濟成本上對其切身利益進行影響,增加其廉政違約成本,以促使其遵規守紀,廉潔從業。一是要將廉政檔案制度有效運用于市場化選聘干部。廉政檔案除建立市場化選聘干部的基本信息、工作履歷、社會主要關系、房產、配偶及子女從業、經商、投資等主觀填報信息以外,還要增加其年度考核情況、上下級對其評價情況、業內信譽情況等客觀信息。同時,主動與獵頭公司合作,建立廉政檔案終身制,將廉政檔案的影響范圍和時間擴展,以增加其廉政違約的信譽成本。二是要建立市場化選聘干部廉政保證金制度。通過借鑒和探索國內外廉政建設的相關做法,建立符合國企市場化選聘干部特色的廉政公積金制度,將其合法收入的一定比例作為公積金儲存起來,如果在工作期間未發生貪腐,其離任后將一次性領取屬于自己的公積金。三是建立廉政系數或信譽評級制度。通過建立市場化選聘干部的廉政系數或信譽評級制度,對信譽高的干部給予一定的績效獎勵,對信譽低的干部給予相應績效扣減,通過影響其經濟收入增加其違約成本,以避免違紀違法行為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