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民營企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國內到國外,實現了快速發展,競爭地位不斷提高,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日益增強,已經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2015年以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簡政放權等措施極大地激發了民間創業熱情,大量民營企業應運而生,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新活力。本文先分析了中國民營企業趁著改革開放的契機,得到了較大的發展。然后分析了在改革開放中存在的問題,最后針對相關問題提出建議。
【關鍵詞】改革開放 民營企業 發展歷程與問題 解決對策
1前言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民營企業迅猛發展,出口特區深圳、汕頭、珠海、廈門等地的以外向型經濟為代表的民營企業呈網點狀擴大到全國范圍。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民間投資和民營經濟不斷壯大,由弱變強,已經漸漸成為了推動中國經濟發展、優化產業結構、繁榮經濟市場、增加就業機會的重要力量。截至2017年民營企業超2700萬家民營經濟占GDP比重超過60%。這充分表明改革開放實施以來民營企業獲得的良好發展,到現在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與此同時,中國民營企業在發展歷程中仍然存在問題。
2民營企業在改革開放40年中的發展
2.1入世對民營企業的影響
中國在改革開放后加入世貿組織,在入世后,中國的民營企業將獲得進入全球化市場和參與國際競爭的機會。中小民營企業是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是繁榮市場、吸納就業的主要動力,是出口創匯的主力軍。新形勢下,積極推動中小企業"走出去"成為進一步提升我國中小企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緩解國際金融危機不利影響的一項戰略舉措。同時,新時期我國逐步放寬了市場準入的限制,民營企業可以經營越來越多的領域。入世后中國積極進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積極融入全球化的進程,民營企業借此機會實現了大發展。
2.2新常態下民營企業的發展
隨著拉開了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全面深化改革的序幕,中國進入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的改革全方位時代,民營企業發展外部環境史無前例受到國家重視,中央及地方政府在財稅、投融資體制、市場準入、信貸融資、產權保護等多方面出臺政策,優化、改善營商環境,鼓勵民營企業發展。在政府相關政策的鼓勵下,民間投資熱情和創業熱情大量釋放,民營企業數量急劇增加,極大豐富了市場主體的多元性。
3當前我國民營企業存在的問題
3.1產品缺乏核心競爭力
當今中國的民營企業還是以加工制造業為主,缺乏創新的產品,只局限于模仿再改進。具體表現為:技術創新能力不強;誠信度有待改善;人才引進困難,高素質員工缺乏;民營企業家整體素質不高,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企業管理水平不高等,導致我國民營企業的平均生命周期只有2年9個月到3年。這些問題嚴重影響著我國民營企業的生存,已經成為制約我國民營企業發展的瓶頸。
3.2融資困難,投資盲目
這在中小企業中尤為嚴重,中小民營企業很大一部分沒有自身優勢,在爭取天使投資人投資時容易占下風,同時又由于企業自身規模較小,在市場競爭中沒有規模優勢,處于劣勢地位。而且它的長期發展存在極大的風險,銀行也不愿投資,而把貸款優先放給更穩定的國有企業。在投資方面,企業自身也缺乏前瞻性,沒有理智考慮投資的風險,盲目將資金投入泡沫高柱的行業,在國家管控政策出臺后損失慘重,特別是在國家大力開展去杠桿后,許多企業遇到發債難、償債更難的難題,首當其沖的就是民營企業。因此民營企業因為資金不足而倒閉的現象層出不窮。
3.3政府支持力度不足
民營企業的交易成本一方面體現在稅負過重。新的企業所得稅法規定,內資企業所得稅稅率由33%降到25%,對符合條件的企業實行20%的優惠稅率,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民營企業的稅負,但企業所得稅只是企業稅費負擔的一部分,中小企業的另-一個稅負是增值稅,企業需要繳納17%的增值稅。這對利潤本就較少的中小企業來說,其獲取的利潤根本無法抵消增值稅,我國的增值稅稅率依然偏高;另一方面,民營企業在一些領域能夠利用的資源、技術仍無法和國企享有同等待遇。
4解決對策
4.1提高民營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民營企業在研發費用上面投入較少,一般只是簡單地進行再生產。民營企業應增加研究開發費用,建立自己的技術開發中心。同時,應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境外跨國公司進行廣泛的合作研究開發,共建技術中心以及加強人員交流等,形成立足全社會、面向全世界的開放式科研成果轉化機制。
4.2緩解民營企業融資困難
成立專項建設基金,比如給政策性擔保公司注入一定資本,讓它為民營企業、中小微企業提供擔保、增信,使其能夠得到商業銀行貸款,具有投資能力。鼓勵地方設立基礎設施民間投資基金,鼓勵金融機構運用大數據為民營企業貸款提供支撐,引導金融資源流向民營企業,解決好“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4.3加大政策支持
繼續發揮政府在發展民營企業中的重要作用,營造有利于民營企業又快又好發展的良好環境。政府如何把握好經濟發展的整體格局,將弱化的調控管理職能轉變為高效的服務職能,必須扮演好兩個角色,即領導者和服務者。領導者職能要求政府必須給予民營企業制度支持、技術支持、信息支持以及金融支持。服務者職能主要做好信息服務。充分發揮政府部門數據資源集中和權威的優勢,引導民營企業通過PPP模式規范參與基礎設施等補短板建設,解決好“不知道往哪投”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馬強.我國中小企業“走出去”特點、問題和展望[J].對外經貿實務,2010(2):11-14.
[2]杜暢.我國將大力解決民營企業市場準入難及融資難問題[N].新華社,2016-05-13.
作者簡介:王婷婷(1997年-08月-09日)女,漢族,河南駐馬店人,河南大學經濟學院,2016級本科生,研究方向:國際經濟與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