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法學教育的實踐教學是獲得經驗的重要環節,是法學教育實踐性的必然要求,除了開設專門的實踐類課程外,傳統法學課程的實踐環節也是重要途徑。特別是訴訟法類的課程,運用和實踐是課程的中心,而傳統的課程大綱以及課時分配,側重理論教學,使課程實踐教學被弱化。解決課堂中的實踐教學與實務部門的脫節問題,除了依托“雙千計劃”及實務專家講座外,聘請實務部門的專家參與訴訟法類課程的實踐教學部分,達到教學與實務的深度融合,提升課程整體質量的。
【關鍵詞】課程實踐教學 法學 課堂教學改革
一、引言
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邏輯,而在于經驗(he life of law doesn't lie in logic, but in experience)。法學教育的實踐教學是獲得經驗的重要環節,是法學教育實踐性的必然要求,也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加強實驗室、校內外實習基地等基礎建設,強化實踐教學環節,提高教學質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要求。目前,國內實踐教學方面有許多模式,如“診所式法律教育”和“模擬法庭訓練”,這類獨立開設的實踐課程,在教學內容的拓展和教學方法的創新上的做出了很好的嘗試。“法學畢業實習”和“法學專業認知實習”作為經典的實踐課程,也讓學生在深度和廣度上對法學專業和法律職業進一步的認識。除了獨立開設實踐類的課程外,法學課程教學中實踐環節的改革也刻不容緩。法學課程實踐教學的內容與理論知識點貼合度更高,聯系更緊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掃除該課程知識盲點的效果也非常明顯。課程實踐教學在提升學業挑戰度、增加課程難度、拓展課程深度,加強法學學習過程考核,檢驗同步學習效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也凸顯出來。
二、訴訟法類課程實踐教學中存在的不足
(一)課程設置的局限性
大學教育已經由精英教育向普及教育轉變,在學生培養方案中大類課程和通識課程的教學比例在逐步增加。而法學專業課程在改革的要求下,在以教為主到教學結合,以課堂為主到課內外結合的轉變中,教學課時量在逐步壓縮中。總課時量的壓縮對對教師的教學課時、學生的學習時間的安排造成了一定的沖擊,這些沖擊不僅僅體現在學生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和吸收方面,也對教師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
法學訴訟類課程主要包括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及行政訴訟法這三門專業課程,部分內容涉及到刑事偵查學、證據法學、司法文書這幾門課程。訴訟類的課程,其生命在于運用和實踐。而傳統的課程大綱以及課時分配,側重理論教學,實踐教學被弱化。以筆者所在學校相關課程設置為例:刑事訴訟法和民事訴訟法,實踐課時各8課時,各占總課時10%;行政訴訟法實踐課時為零;證據法學,實踐課時4課時,占總課時12.5%;司法文書,實踐課時6課時,占總課時18.7%;刑事偵查學,實踐課時4課時,占總課時8.3%。現有法學訴訟法類實踐課程課時所占比例遠遠小于講課比例。
(二)課程內容的局限性
教學活動缺乏與司法機關的交流,從而導致了實踐與理論相脫節,學生在學校學到的知識不能直接轉化為實際的辦案能力。為了解決課堂中的實踐教學與實務部門的脫節問題,切實達到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的,法學訴訟類課程一線教學中有兩種嘗試。
1.“雙千計劃”。教育部從2013起實施的“雙千計劃”是中國政府在法學高校和法律事務部門之間的互聘制度,旨在改善法學教育界和法律實務部門之間的脫節關系。在此期間,筆者所在法學院也有幸聘請了幾位實務部門的專家針對訴訟類的課程面向學生授課。作為參與者和受益者對于“雙千計劃”對于教學以及科研的積極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解決實踐教學中的脫節問題,還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實務部門的工作性質,如法院、檢察院,使得專家沒有辦法完全放置實務工作,全身心地投入課堂教學,實際中都承擔兩邊的工作量。因此,無法要求專家承擔系統性的授課內容,比較多的是片段式的、部分實務內容的介紹、講解和分析。
(2)計劃中時間限制,一年到兩年,決定了這種實踐課程的對接是階段性的,知識的跟新也是階段性的。后續專家的指導只能以其他方式進行,課堂教學的參與則名不正言不順。
(3)行政審批手續,持續時間過長,靈活性不夠和教學中的重要時間點較難契合。比如開學的時間等。錯過半個學期,則沒辦法對整體課程把握,無法參與到整個課程中來。審批成行的人員偏少。
(4)授課方式和教學方法,需要和校內老師進一步磨合。習慣講臺,習慣交流需要一個過程。
2.實務專家講座。講座的形式確實向學生展現部分實務的狀況,跟多是職業思考和專業情懷的熏陶。講座的受眾程度,內容的選擇,講座的形式,都限制了學生通過講座達到實踐教學的目的。學生需要的是,實實在在緊貼課程和實務,既能動手實踐,又能激發學習激情,穩固理論知識的學習過程。
上述這些嘗試,對于達到長期高效的,匹配課程個性需求的,滿足學生課程實踐教學目的,符合整個教學教務管理制度而言,還有很大空間。
(三)課程實施的局限性
填鴨式教學模式的影響。傳統的法學授課模式默認從第一張第一節開始到最后一個章節,整個體系以及知識點需要在課堂講課中灌輸給學生,缺一不可。很多時候,任課老師會抱怨講課時間是遠遠不夠,課程內容講不完。因此在課程設置,大綱撰寫以及授課計劃中,為了保證理論知識教授傳授的系統性和完整性,不得已壓縮實踐課的課時。在教學課時量逐年壓縮的趨勢下,提高課程質量就必須提高課程效率,轉變教與學的主體關系,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合理利用好每一分鐘。協調好課程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關系,不僅僅引導學生綜合運用法學知識解決實踐問題,同時在實踐中發現的問題也會激發學生對基礎理論深入探究的興趣,改變學生由“被動填鴨”為“主動探究”的學習模式。
教師實踐能力的影響。課程實踐教學中,教師是課堂上的指揮家,法學實踐教學需要教師來進行有力的指導。法學實務的日新月異,客觀上造成任課教師知識和技能更新的滯后。造成實踐課程內容老舊,難以適應現實需求的局面。從實踐課程的內容選擇,到實踐的方式,都受到任課教師實務技能的制約。如證據法中電子證據的取證;刑事偵查中對涉及到恐怖襲擊案件的大數據分析等,都需要非常深厚的非法學專業知識的輔助。
教學資源不足的影響。法學文科實驗室的配備相對落后,實踐設施不全。目前,部分院校配備有模擬法庭及法律診所這類教學空間,大部分院校沒有相配套的現代化案件法學文科實驗室或證據科學實驗室。有些訴訟類課程學生人數較多,教師較少,導致了老師只講授,無法試驗。
課程實踐教學考核和評價機制的影響。主要針對學生,傳統的以期末考試作為學生考核重點的終結性評價方式,側重點在理論部分成績和科研論文,難以對學生的實踐過程給予全面評價,易挫傷實踐學習積極性,出現重視理論研究而輕視實踐能力的情況。取代其的應是形成性評價模式,結合理論課程和實踐過程中參與度、完成度等情況給予最終評價。
三、訴訟法類課程實踐教學模式的探索
“走進校園的實踐課”,聘請實務部門的專家參與訴訟法類課程的實踐教學部分,與課內教師一起制定教學大綱、教學計劃,撰寫教案、制作課件,指導實踐教學,分析教學質量,形成學生個體的課程評價體系。這是教學與實務部門的深度融合,是本科生雙導師制度的課堂延伸,是提高訴訟法類課程教學質量的重要嘗試。
(一)實踐教學主體
從單主體到雙主體。改變傳統單一校內教師全程授課的情況,由校內教師和實務部門導師構成課程的雙主體,共同參與實踐課程的建設工作。針對訴訟類課程,建立課程實踐教學專家庫。由于“雙千計劃”、“萬人計劃”的專家總數較少,每個學年進入高校的人數有限,因此除吸收“雙千計劃”、“萬人計劃”的專家外,通過學科推薦,學院教學委員會審批,學校備案的方式選拔。有針對性地選擇專家,與訴訟法類課程對口,解決課程內容與實務脫節,解決校內教師實踐能力限制等問題,協調課程基礎理論與實踐內容的比例和內容。
(二)實踐教學內容
教學與實務緊密銜接。法學訴訟類課程的實踐教學部分,充分利用實務專家的優勢,豐富和更新實踐教學內容,提升實踐教學的教學質量。從教學大綱、教學計劃,撰寫教案、制作課件,指導實踐教學,分析教學質量,形成學生個體的課程評價體系等多個方面,結合校內外的優勢,整理完成科學體系。
實踐內容結合案例教學。選擇典型高質量的案例,盡可能選擇近階段全國發生具有代表性的案件,并進行案件問題設計,引導學生主動學習。例如,案例設計可分為三部分:第一,向學生相關證據和線索,讓學生根據已知信息提出進一步的方案。第二,根據學生所已經提出的方案,提供新的信息,并進一步改進方案。第三,全面介紹案件情況,讓學生有目的比對自己方案與樣本案例之間的差別,深入分析原因。
(三)實踐教學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多元化(引入表現性評價)。表現性評價,作為一種評價理念和評價工具,近十幾年來在國外被廣泛試用。對于表現性評價的含義,并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許多學者通常用真實性評價(authentic assessment)或者替代性評價(alternative assessment)等術語來指代相同的意義。表現性評價要求學生在模擬真實或完全真實的環境中運用事實性知識解決難題,以考察學生的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及合作交流、反思能力等。它反映的是問題解決與學習的真實面貌,有助于考察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非常適合實踐教學的全程考核。
(四)實踐教學質量保證
制度約束。設立各種制度管理、運行和監督保障該項目的良好運行。合理的制度的約束,遠比個人的自律,高效可靠。現有的課程中,都含有實踐教學的內容和學分,但大部分沒有文科實驗記錄,實驗報告,實驗規則等內容的詳細要求。對實踐課程進行相匹配的設計,使實驗內容詳實,實驗過程規范,也利于課程的督導和教學質量控制。有條件的可以建成針對訴訟法類課程的實務專家庫,建立專家選拔制度、專家考核制度、專家更替機制。建立匹配的教學管理制度,特別是文科學生實踐制度,文科實驗管理制度。制定匹配的教學大綱,培養方案,課程評價體系。設計學生應用性訓練,使學生從多年被動式的學習模式,轉變為自主式的學習模式;轉變教師傳統觀念,訴訟類課程由實踐教學引領理論教學改革。
(五)實踐教學方多元化
模擬教學、翻轉課堂等。實踐教學方法多元化,對解決課程設置的局限性,轉變師生課堂角色,提高課時效率有很大幫助。
模擬現實教學,模擬某一特定場景進行實踐訓練的一種教學方法。模擬現實教學能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客觀條件的不足,為學生提供逼真的訓練環境,提高學生認識和實踐的能力。根據現實的模式工具不同,模擬現實教學方式可劃分為人為模擬現實教學方式和媒體模擬現實教學方式。人為模擬實感性更強烈,更加直觀,但受到天氣、場地、工具等制約因素較多。媒體模擬借助一定的材料和模型可以在網絡虛擬環境下實現,接觸的素材較多,變化情況更為復雜,受外部限制的情況較少,更為靈活獨立。針對不同的實踐內容以及課程性質,可以有選擇地使用這兩種模型。
引入翻轉課堂(SPOC)高效利用實踐課時。翻轉課堂的使用越來越廣泛,在學生主導課程,提高課程效率方面的作用有目共睹。將翻轉課堂運用到訴訟法類課程實踐教學中,使實踐效率提高,大大緩解課程教學課時數不足的問題。實踐課前預備、實踐過程記錄、實踐成績評定都可以在SPOC平臺上完成。學生實踐課前通過實驗說明、要求(可以以微視頻或ppt等方式展現)的預習,了解實踐的步驟、要點、難點;實踐中通過平臺即時和同伴及教師溝通、探討,即時記錄實踐情況;實踐結束后通過平臺打分并公布參考答案。除此之外,課程資料、習題等也可提供學生全程自主學習,不受時間場地的約束,最終平臺記錄的學習情況作為考核評定因素。
四、結語
課程實踐教學改革與實務部門深度合作,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和教學上的脫節問題。這必然也會遇到很多困難,部門之間的協調、人員之間的配合、教學資格的認定、教學資源的配備、教學制度的限制等等。但是在提高教學質量,提高法學人才培養質量的呼聲中,實踐教學的重要程度與日俱增,課堂實踐教學的改革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蔡立東,劉曉林.新時代法學實踐教學的性質及其實現方式.法制與社會發展,2018(5).
[2]劉青楊.實踐教學功能的再審視——以民事訴訟法課程為視角.黑龍江教育學院報,2018(8).
[3]竇衍瑞.論我國法學實踐教學模式創新,法制博覽,2018(6).
[4]徐躍飛.論“以學生為中心”的法學教學模式之構建.湖南警察學院學報,2017(8).
[5]佘藝穎,柳湘.SPOC空間中的法學課程翻轉課堂設計與實施.法制博覽,2018(1).
[6]趙勝珍,楊長林.SPOC視角下的刑事訴訟法教學改革.法制博覽,2017(10).
作者簡介:張佳婧(1981—),女,浙江工業大學法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