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立慶
【摘要】以就業為導向的中職教育存在重知識、技能,輕人文教育的現象;本文就中職有關人文教育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及人文教育中存在的現象進行了分析并給出一些建議以改變目前人文教育的現狀。
【關鍵詞】中職學校 人文教育
1人文教育的含義
《論語.學而篇第一》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這是先圣對“弟子學文”的前提的規范,是較早的關于人文教育的論述。可理解為:當一個年輕人有正確的人文修養之后,可以進行專業知識、技能的學習。
現代意義上的人文教育,是指對受教育者所進行的旨在促進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個人與社會價值實現的教育,實質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養人文精神。這種精神的養成一般要通過多種途徑,包括廣博的文化知識滋養、高雅的文化氛圍陶冶、優秀的文化傳統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實踐體驗等。
人文教育最后歸結為“成人”教育。其核心學科為:哲學、文學、歷史、藝術等人文類學科;
2中等職業學校人文教育的課程設置與部分課程目標
中等職業學校的課程設置中對應人文教育的有《哲學與人生》、《語文》、《歷史》、《公共藝術》、《心理健康》、《人際溝通和禮儀》等課程,這些課程展示了對中職學校學生人文教育的目標和內容;
《語文》課通過“優秀的文化傳統熏染”增加學生的人文涵養,在這一方向上的課程目標為“接受優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形成良好的個性、健全的人格”。在現有的課程結構中,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是由《語文》課來傳承的。
《公共藝術》課通過“高雅文化陶冶”這一途徑使學生的人文素養得以提升,其課程目標是培養學生藝術鑒賞興趣、增強學生對藝術的理解與分析評判的能力,開發學生創造潛能,提高學生綜合素養,培養學生提高生活品質的意識;
《哲學與人生》的課程目標是使學生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中與人生發展關系密切的基礎知識,提高學生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方法分析和解決人生發展重要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目標是幫助學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識,樹立心理健康意識,掌握心理調適的方法。指導學生學會合作與競爭,提高應對挫折、求職就業、適應社會的能力。正確認識自我,學會有效學習,確立符合自身發展的積極生活目標,培養責任感、義務感和創新精神,養成自信、自律、敬業、樂群的心理品質。
3中職學生人文素養現狀
3.1文化知識缺乏
從初中到職業學校很大一部分學生是由于分數不夠上高中而采取的無奈的選擇,初中文化知識基礎不足,尤其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理解不足,數學、英語、化學、物理等基礎知識匱乏,接受中職的文化知識存在困難,有的學生選擇放棄,造成學生兩年在校期間文化知識的匱乏,對進入專科的學習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3.2音樂、美術、歷史知識不足
初中的應試教育使學生認為除了中招考試用得著的課程之外其它的課程都是副課,學生對于副課諸如音樂、美術、歷史等很不重視,也沒有時間學習,所以人文素養相關課程的學習需要在中職階段有所加強;
3.3學習自信心不足
經過初中多次考試證明了自己學習不如別人的學生已經失去了學習的自信心,甚至在學習上產生自卑感,這種不自信不僅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而且會影響到生活以及未來。
4改變現狀的思路:調整課程目標、教學內容、考評方式
4.1改變《語文》課中“接受優秀文化的熏陶”在課程目標中的位置
職業教育以就業為導向,因此《語文》課的課程目標重在“使學生進一步提高正確理解與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科學文化素養,以適應就業和創業的需要”,而“接受優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形成良好的個性、健全的人格”被放在了最后;這種狀態需要改變,將“接受優秀文化的熏陶”放在課程目標的相對重要的位置,以使教師在對《語文》課的教學設計與教學過程中強化對“傳統文化傳承”認知,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
4.2改變《公共藝術》課的教學方式與考評方式
《公共藝術》以講授居多,學生被動接受的內容、時間占比例相對要高,這樣有可能導致學生為學而學或者不學,達不到“培養學生藝術鑒賞興趣、提高學生藝術鑒賞能力”的課程目標,背離了這一課程目標的初衷;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引導學生進入主動學習的狀態之中,讓學生主動接受“高雅文化藝術熏陶”;改變考核方式,教師隨機給學生展示繪畫、音樂或其它藝術形式的作品,讓學生根據所學的知識作出判斷,然后給學生學科學習成績。
4.3增加《哲學與人生》課的學習內容
我們的哲學教育中應該加入中國傳統哲學的內容,在淺顯易懂的教學中,一方面使學生體會到中國哲學的豐富內涵從而產生民族自豪感、建立自信心,另一方面也使學生在學習和工作中得到中國傳統哲學的人生觀和方法論的熏染和指導。
4.4適時適當改變《心理健康》的教學內容。
《心理健康》是為了讓學生有正常而健康的心理而設立的課程,面對中職生現存的突出問題應該及時用心理學理論進行疏導,幫助學生直面學習和生活。
要解決如何重新確立學生學習自信心的問題,許多中職學生學習方面的自信心被初中時期的無數次考試消耗掉了,從而對在中職的學習也失去信心。教師需要通過搜集、整理、闡釋大量的案例在《心理健康》的教學中有效地重建學生學習自信、生活自信、交往自信與未來自信;讓學生進入正常的學習狀態。
參考文獻:
[1]思履.四書五經[M].北京市聯合出版公司,2014.43.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等職業學校語文等七門公共基礎課程教學大綱匯編[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等職業學校語文等七門公共基礎課程教學大綱匯編[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1-52.
[4]熊薇.中等職業學校人文素質教育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