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大力提升,旅游業在社會經濟領域所占的份額和比例逐年上升,已經發展成為地域性的支柱產業,昆明是一個旅游產業發展較早的城市,在多年來的旅游產業發展過程中,已經形成了一整套旅游產業的管理和運營模式。本文從西部文化旅游發展概況和昆明文化旅游的特色和入手,簡要分析了昆明文化旅游對西部文化旅游發展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春城昆明 西部 文化旅游 民族特色
1.引言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的國民經濟得到長足發展,尤其是旅游事業,正在以斷崖式的增長速度在國民經濟和文化領域占有一定份額和重要地位。這種社會需求不斷增長的同時,對旅游及其副產品的質量和品質要求也越來越高。云南素有彩云之南的美譽,作為云南省會的昆明,以春城聞名世界,旅游產業更是長盛不衰,深受國內外游客的推崇。
西部各省區深處內陸,地大物博,旅游資源豐富,民族文化異彩紛呈,尤其是文化旅游體系,與昆明異曲同工,具有眾多相似之處,因地制宜,揚長避短,抓住西部開發的有力機遇,促進整個西部旅游事業科學有序發展,打造西部文化旅游大品牌,正是有效借鑒昆明在文化旅游事業上的成功經驗和教訓的具體表現。
2.昆明文化旅游對西部文化旅游發展的借鑒作用
昆明作為聞名世界的旅游勝地,多年來積累了發展豐厚的成功經驗,尤其在自然風景觀光游覽,與民族文化風情觀賞等諸多元素的融合等方面,對西部文化旅游具有巨大的借鑒和參考作用,同時,昆明文化旅游體系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對西部文化旅游的發展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警示。
2.1.借鑒昆明文化旅游的成功經驗,可以在規劃設置文化旅游產業鏈的時候,整體統籌,充分利用民族文化元素,有利于形成獨具特色的魅力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
昆明是國內最具典型的民族地區,是五十二個民族和諧生活的家園,各個民族風俗習慣各不相同,在得天獨厚的自然山水中,塑造了神奇美妙、多彩多姿的民族文化形象,因此,世界各國的游人絡繹不絕,旅游產業已經成為昆明乃至云南的支柱性產業,尤其在突出民族特色、民族風情等文化元素上,別具一格,讓人深度迷戀、流連忘返。整個西部,和昆明一樣是少數民族眾多,是民俗風情生態旅游大區。難于上青天的蜀道、甲天下的桂林山水、神秘西藏、茫茫戈壁沙海、遼闊無比的大草原等等震撼人們心靈的自然景觀得天獨厚,民族民俗風情千姿百態異彩紛呈。這種自然環境下,既要注重旅游項目的開發,又要融入民族風情,同時,高度關注環境生態保護,這正是昆明旅游事業的示范作用。
基于此,西部文化旅游事業的發展,一方面,關注生態環境與民族文化相契合。要充分考量更多、更全面的旅游功效,集開拓創新性于傳統保護性于一體,邊開發邊保護,融民族文化元素在自然景觀中于無形而有神。自然環境是不可再生性資源,因此,西部各省區在開發度假、休閑、康體、會展、商務等類型的旅游項目的同時,把保護自然生態環境作為一項首要任務來完成,這樣打造出來的民族文化旅游精品品牌才更具有持久性,并以此來吸引高端游客和高收入人群,不斷提升旅游品質。
另一方面,關注民族特色文化的深度發掘。鮮明文化旅游特色,才能夠具有較強輻射力。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這是一條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借鑒昆明旅游事業的成功經驗,深刻挖掘歷史文化內涵和民族風情特色,戰略性的研究和科學長遠規劃文化旅游項目路線,把文化旅游作為一項大產業來科學設計、長遠規劃,找準定位,才能有效發揮地域性民族資源的優勢,體現自我品牌特色,有效規避雷同和復制痕跡。大力提倡專業化運作,營銷手段要具有文化品位,把游覽觀光和娛樂、購物、休閑有機契合,包括觀賞性的旅游產品,要從民族性、文化性、歷史性、參與性、互動性,多層次、多角度來規劃設計,休閑、度假、觀光、游樂、探險、科考等新舊項目合理搭配,優勢互補,互利共贏。
2.2.關注昆明文化旅游存在的問題,有效規避以行政區劃為主的條塊狀旅游管理導致行政壁壘,包括缺乏文化內涵、重復建設、無序競爭等弊端與體制性阻礙
昆明一度穩坐旅游產業榜首霸主地位,現今昆明的旅游位次不斷下降,從旅游目的地逐漸變成過境中、轉站,游客在昆明停留的時間越來越短,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客觀上交通運輸品質的不斷提升,更多更好自然景觀不斷被發掘出來,主觀上則是境內旅游經典品牌結構陳舊單一,品牌檔次下降,發掘文化元素的深度和廣度不夠。
新時期西部大開發的整體性戰略要求整個西部旅游產業的整體統籌性要做大做強做實,要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平衡發展,互利共贏。
首先,借鑒昆明經驗,可以有效解決投融資渠道不夠暢通的問題。西部地區由于交通自然環境等各種不可抗拒的因素,開發比較晚,文化旅游的產業層次還比較低,與昆明同樣存在著文化旅游產品的結構還存在著不合理的現象,而且市場主體條塊分割,不利于統籌規劃和規范化管理,致使文化旅游市場主體受到或多或少的不利影響,使得投資融資渠道不夠暢通。
其次,借鑒昆明經驗,可以有效改善產業國際化水平低的問題。昆明作為一個旅游產業發展較早的城市,在旅游體系運行過程中,也不斷出現各種問題和不足,比如產業拉動性相對薄弱,政策支持力度不夠,同業競爭日漸激烈等。借鑒昆明這一系列教訓,西部文化旅游開發,就可以采取有效措施,平衡業內各項文化旅游指標,提升民族文化特色和旅游品質,在增強生命力與服務后勁兒方面下功夫,避免一味求一家獨大,同時,不斷增強同業競爭的避險性能,包括應對挑戰的能力、應變能力等。
3.結語
西部各省區具備優渥的文化旅游資源,又面臨著大開發和一帶一路帶來的紅利,利用好這一機遇,打好文化旅游的品牌,充分借鑒昆明旅游事業的成功經驗和存在的問題與不足,注意文化旅游品牌的打造和自身文化元素的呈現,形成別具一格的特色品牌。同時,利用互聯網資源,建立高速高品質的文化旅游網格和路線。在景點布局,園林設計等方面,杜絕缺乏民族文化內涵的現象發生,以及在旅游產業運行過程中的監管不到位、低價位的購物游等亂象的發生。
旅游產業是朝陽產業,可持續性發展前景可觀。只有優化旅游產業布局,整合文化資源、生態環境、社會經濟、民族文化等,使其協調發展,才能形成產業化、集約化、網絡化的產業鏈,才能培育生命力強的文化旅游品牌。
參考文獻
[1] 高紅艷.民族地區文化生態旅游與民族文化保護[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1)
[2] 李柏文.一旅游為產業動力少數民族地區特色城鎮化道路研究[M].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王淇(1996.12--);性別:女,籍貫:吉林省長春人,學歷:本科,就讀于吉林藝術學院;研究方向:文化產業管理,文化項目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