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對交易性領導、差序式領導、變革型領導、家長式領導、魅力型領導、包容型領導、服務型領導以及道德型領導等八種國內外主要領導風格理論進行研究綜述,總結和梳理主要學者的觀點和研究進展,從而拓寬國內學者研究的視野,并為相關研究的開展提供進一步的借鑒。
【關鍵詞】領導風格 理論綜述 國內外研究
一、引言
有關領導問題的專業性學術研究興起于20世紀初的美國社會科學領域,迄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文茂偉,2007)。但對領導的定義,學界尚未形成統一的觀點。新領導風格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理論包括:交易型領導、差序式領導、變革型領導、家長式領導、魅力型領導、包容型領導、服務型領導以及道德型領導八種風格。本文主要介紹有關八種領導風格的國內外主要學者觀點,最后對新領導理論的研究進展進行總結和述評。
二、關系驅動型領導
(一)交易型領導風格
交易型領導(transactional leadership)的概念是美國學者伯恩斯于1978年首先在其著作《領導學》一書中提出,伯恩斯通過比較世界上不同國家政治領導者的領導特點和行為,總結得出放任型、交易型和變革型三種不同的領導風格。在他看來,交易型領導可以被描述為領導者通過利益交換激勵下屬完成工作任務,達成工作目標,且這種交換是基于一種互惠關系,既可以是經濟和物質利益,也可以是精神和價值鼓舞。
(二)差序式領導風格
“差序格局”的概念是由我國社會學先驅費孝通老先生于1947年在《鄉土中國》一書中最先提出,書中詳細介紹了中國社會和文化環境下企業領導者分配資源的方式和差異化對待員工的模式。費孝通認為中國企業領導者以社會關系的親疏遠近為基礎,將身邊的人歸入不同的圈層,由內向外,分別予以差別對待,從而形成所謂的“差序格局”。
三、影響力驅動型領導
(一)變革型領導風格
變革型領導(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一詞最早是由Downtown于1973年在《反抗領導》一書中所提出,當時他通過比較革命型、反抗型、改革型和普通型領導者的不同來解釋交易型領導和變革型領導的不同。巴斯同時指出了變革型領導的結構和主要因素包括四種:領導魅力和理想化領導;動機鼓舞;智力激發;個性化關懷。
(二)家長式領導風格
有關家長式領導(paternalistic leadership)的論述始于20世紀70年代西方學者西林對臺灣地區家族企業進行為期一年的調查研究,結果發現臺灣企業管理者善于運用類似于大家長管理家庭成員的方式來管理下屬,這種領導風格是西方傳統經典領導理論所沒有涉及的,具體表現為:個人集權、保持層級距離和行為控制等,西林的研究(1976)為臺灣學者鄭伯塤后來提出家長式領導風格的概念(1995)奠定了基礎。
(三)魅力型領導風格
20世紀初,德國極負盛名的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可謂是魅力型領導(charismatic leadership)研究的先驅者,他在分析權威的三種來源方式時就提到魅力型權威,又稱克里斯瑪型權威,是指建立在個人魅力基礎上的一種權力的來源方式,這種魅力是因領導者個人的品質或社會背景等因素而贏得追隨者的尊重和服從。到了1977年,美國學者豪斯在韋伯研究的基礎上,正式提出了魅力型領導風格的概念,他認為魅力型領導所應具備的人格特質包括強烈的自信心、對權力的渴望、描繪愿景的能力、具有親和力、善于激發追隨者的內在動機和樹立個人典范。
四、價值驅動型領導
(一)包容型領導風格
包容型領導(inclusive leadership)是在經濟日趨全球化、市場競爭愈發激烈和知識型員工大量涌現的宏觀背景下被相關學者研究并加以概念化的。事實上,包容領導風格的研究起源于西方教育學領域,其研究對象主要是學校領導者和學生。Rayner(1998)提出了包容型教育的概念,并將其定義為一種能夠接受不同種族、性別、宗教信仰、家庭和社會地位的學習者獲得平等和相同學習機會的教育方式。
(二)服務型領導風格
服務型領導(servant leadership)又稱為仆人型領導,是由美國學者羅伯特·格林里夫在《服務型領導:走向合法性和偉大性的旅程》(1977)一書中最早提出。格林里夫認為領導源于服務,即領導者首先一個是一個仆人或服務者,在主觀上具有為別人服務的主動愿望,滿足下屬的需求,這樣才能取得追隨者的信任。
(三)道德型領導風格
道德型領導(ethical leadership)又稱倫理型領導,伯恩斯(1978)最早對道德型領導展開研究,伯恩斯通過分析領導和道德之間的關系,指出一些領導者之所以成為道德型領導者是因為他們身上所獨有的道德特征,道德型領導者將自身和追隨者所共同擁有的道德觀和價值體系融為一體,并身體力行為追隨者樹立起道德模范和榜樣。
五、研究述評
近年來,西方學者將領導風格理論與社會學、心理學和管理學等學科相融合,不斷探索出新的領導風格理論,如新涌現的真實型領導、悖論式領導等,并加以實證化研究。但反觀國內大陸學者的研究,并沒有提出在中國社會文化背景下的相關領導風格理論。因此,在未來的研究中,國內學者可以更多地關注如何建構有關中國本土化的領導風格模型。
參考文獻:
[1]文茂偉.西方新領導理論:興起、發展與趨向[J].社會科學,2007(07):98-111.
[2]Burns,J.M.(1978).Leadership. New York: Harper & Row.
[3]House,R.J.(1977).A 1976 theory of charismatic leadership. In J. G.
[4]Silin,R.F.(1976).Leadership and Values.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作者簡介:劉曉林(1995—),男,華東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領導理論與領導風格、公共部門人力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