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倩
摘 要:對于小學,尤其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而言,培養學生語文興趣是主要的教學目標。學生只有擁有了學習興趣,才會在將來的學習中喜歡語文、重視語文。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許多教師通過教學實踐得出了賦予個人特點的教學方法。本文將以筆者的教學經驗為依托,探索小學低年級語文興趣培養的有關途徑。
關鍵詞:小學生 小學語文 學習興趣
一、前言
傳統語文課堂的教學中,教師更加注重的是語文知識和語文素養的培養。老師會盡心盡力地教導學生字音字形、發聲技巧、識字閱讀等語文技能,但是卻忽略了最重要的一個因素,那就是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的興趣。尤其是在小學低年級課堂中,學生們在此之前沒有關于語文的系統化具體化認識,此階段語文教學的主要目標并不是教給學生多少技能和知識,而是首先培養起學生對于語文以及語文學習的興趣,在此基礎上,學生才能發揮主觀能動性,增強語文素養。
二、小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特征
有許多教師著重于學生語文興趣的培養,也設計了切合目標的生動的教學課程、選取了十分具有代表性的語文作品,試圖激發其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結果卻收效甚微。不少老師發現自己精心準備的“大餐”[1],在學生嘴里卻“味同嚼蠟”,不由得灰心失落。事實上這不完全是教師的錯,而是在于他們沒有認識到低年級學生的特點。小學低年級學生,由于年紀小、知識積累少、感悟能力較弱,所以欣賞水平和具備專業素養的語文教師是截然不同的。舉例說明,筆者在教學初期,為了引起學生的語文興趣,選取了著名作家司湯達爾的《紅與黑》作為教學素材,結果學生們聽得云里霧里,根本無法理解作品內容,更別提欣賞它的美以及對其產生興趣了。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應當從學生角度出發,選取他們感興趣而不是自己感興趣的文學作品作為教材。同是前文之例,后來筆者改用了《做一片美麗的葉子》作教材(蘇教版三年級上冊語文第四課),教學效果就截然不同了。因為學生對于這類簡明易懂的文章具有認同感和熟悉感,他們喜歡讀,自然就會對其產生興趣,從而對語文課堂產生興趣。
三、培養學生語文興趣的具體手段
(一)開展閱讀教學,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閱讀教學絕對不僅限于小學語文閱讀的課堂教學之中,還可以將其應用于課堂學習之外,在開展某一堂閱讀教學活動之前,教師可以提前將學習任務布置給學生,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所要學習的閱讀內容進行背景資料的收集整理。在這個自主搜集整理的過程中,不僅能夠有效的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提高學習效率,在自主學習與資料整理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主人翁意識,還可以通過廣泛資料的積累幫助學生更加輕松容易的理解課堂所要學習的內容,更快速的掌握文章中作者所暗含的思想感情與文章意義,對作者有全面的理解,有助于語文閱讀的終身可持續性發展。例如,在學習課文《陶校長的演講》時(蘇教版五年級上冊語文),就可以讓學生在課下時間自主搜集整理陶行知校長的作品,了解他的生平經歷和創造經歷,將其進行匯總,能夠更加全面的認識把握作者的寫作筆法等等。這一些列的準備工作都是由學生自主完成,這就強調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和主動作用,學習興趣自然也就在這個過程中被激發了。
(二)進行情景化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情景化教學顧名思義,其特點就是:是指由語文教師通過設定相關的教學情景,讓學生參與到情景中來,利用語文知識在情景之中解決問題[2]。情景式教學可以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改變原本被動接受的局面,可以讓學生情景教和學兩方面,對所學知識具有更加充分的認識保持課堂生動和互動性。原本課堂教學的教學模式十分單一,教師在講臺上講,學生在底下聽。在這種模式中教師是知識的承載者,也是教學主體,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也就是客體。整個課堂過程學生都處在一種被動接受的局面。而情景式教學一改這種模式,它要求教師根據課程內容設定相應的教學情景。顯而易見,情景式教學的優點就是變學生的客體地位為主動,在情景式教學中,學生既是教學內容的學習者,同時也是應用教學內容進行實際活動的應用者。而且在情景進行中學生完全可以形成互相合作的學習關系,這也就同時增強了學生團隊協作能力和合作意識。教師可以根據文章內容創建相似情景,引導學生參與其中。以教材中《楓橋夜泊》這一課的學習為例(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三課),筆者針對所學內容,構建了一個“文林大會”的情景,把學生分為各個“門派”,以詩句中字詞填空為考察手段,讓各個小組的學生角逐“文林盟主”的稱號。在情景構建之下,學生的學習熱情空前高漲,課上互動活躍。比賽的形式也由詩句生字詞掌握、生字組詞以及生字造句這三個部分有機構成,綜合地考察了學生的各項語文知識。
(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
不論是以拓展課外知識為主的閱讀教學,還是以檢測和應用知識為主的學生情景體驗式教學,貫穿在所有教學中的根本,是教師對于學生個體差異的尊重。學生因為個體特性不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狀況,安排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如果基礎關系出現了偏差,學生因為討厭老師而對課程產生抵觸心理,那教學活動的質量就無法得到保證了。教師應當認識到學生的主體差異,有些學生知識接受能力強,學習成績好;另一些學生接受能力弱,學習成績比較落后,對于以上兩種學生,教師要做到一視同仁,決不能有偏見。因為這樣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進而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激情,嚴重者可能會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3]。
總 結
小學低年級學生由于其年齡特性,注定了教學的內容要注重語文興趣的培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遵循學生的認知特點,科學的設計教學課程,同時要注意樹立以人為本的意識,尊重學生的主體差異。只有這樣才能促使語文教學有效進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情以物遷,辭以情發——發揮情境教學在詩歌教學中的積極作用[J]. 范麗娟. 課程教育研究. 2017(14) .
[2] 情境教學法在古詩教學中的應用[J]. 楊曉敏. 文學教育(下). 2016(03).
[3] 中學作文素養:構成要素、培養問題與提升路徑[J]. 張旭,覃月華. 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 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