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池
摘 要:在計算機技術發展和應用速度大幅度提升的背景之下,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速度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潛移默化的進入到了人類的生活當中,在本文當中首先對現階段人工智能的理論基礎進行分析,而后提出未來一段時間當中人工智能的嶄新發展方向,希望能夠在日后工作中,相關人員對這個問題進行分析的過程中,起到一定借鑒性作用,促使人工智能逐漸走上一條可持續發展道路上,最終也就可以在我國構建可持續發展型社會的過程中,做出一定貢獻。
關鍵詞:新時期 人工智能 發展 新方向 分析
1.人工智能的理論基礎
1.1計算機學派或者是符號主義
符號是計算機學派認知的出發點,在返速計算和推理的過程當中開展人工智能研究。因此人類對人工智能的認識,實際上是計算機學派應用數學邏輯符號的形式展現出來的。而后應用現有的符號,憑借計算機處理功能,來對人類的各種認知活動進行模擬。以邏輯和知識為基礎來表示和推理技術,是計算機學派的主要研究內容。
1.2仿生學派
這一學派的認識基礎是對人類大腦神經元的認識,將人腦對信息數據的處理過程當成人類的認識過程,仿生學派的主要研究內容是,人類大腦的機構以及工作模式,因此仿生學派對人工智能進行研究的過程中,基本上都是模仿的人類大腦工作模式以及組織結構,將人類智能在機器上做模擬實驗,神經網絡是仿生學派的重要研究內容。
1.3控制學派或稱為行為主義
這一學派認為人身體的本能行為能力、感知能力以及其他各種智能行為其實是通過和現實世界中環境的相互作用體現出來的,人類的感知和行動的本能是行為主義的重要原理。控制論學派認為人工智能的發展是一種知識推理及行為假設研究。對人類各種本能的行為進行模仿是控制論學派的主要研究內容。
2.新時期人工智能的發展方向——混合智能
生物智能、人類智能和機器智能各有所長,并且三者之間的互補性也比較強。機器智能的特征是儲存量大、搜索速度快以及計算結果精準性強,但是人類智能是要比抽象思維、推理以及學習等高級智能活動優秀一些。與之相同,生物智能和人類智能也具備各自的特色。人類在計算檢索、歸納演繹以及知覺常識等領域中展現出的優勢比較明顯。在自然進化的影響之下,動物在外界信息感知以及覓食等領域中展現出的優勢比較明顯,比方說大鼠的空間記憶以及蜜蜂在重復飛行一條路徑的過程中,會不斷的對自己的飛行路線進行優化,逐漸縮短飛行距離并減少接觸障礙物的幾率。某些模仿生物智能行為的算法,比方說以光流為基礎的視頻信息處理,逐漸在機器視覺以及無人機駕駛中得到較為廣泛的應用,并且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展現出操作簡單、效率高等特征。
在腦機接口和互聯網技術發展和應用速度大幅度提升的背景之下,生物腦、人腦以及機器腦三者之間的相互連接成為研究人員關注的問題,詳細分析怎樣構建出集三者特長的創新型智能系統,促使創新型智能系統展現出性能更強的智能行為。腦機接口為構建出創新型智能形態提供必要的接口及互聯手段。在神經學科、仿生學以及人工智能發展和整合的過程中,我們逐漸進入到了智能科學探索的嶄新階段當中。首先對生物腦實驗數據進行分析,通過機器智能來分析生物腦的工作原理,仿生實現智能特性更為強勁的機器腦;而后,憑借腦機接口技術將生物腦和機器腦相互連接起來,通過互聯網讓人腦和人腦以及人腦和機器腦相互連接起來,在此背景之下促使機器智能、生物智能以及人類智能實現更深層次的融合。
混合智能實際上是將以往三種智能的深度融合作為最終目標的一種智能形態,在三者相互連接的背景之下,構建出來具備生物環境感知、信息整合以及推理能力的新型智能系統,逐步構建出三者相互融合的嶄新智能模式,研究的出發點有三個。
第一,以生物腦為基礎的逆向工程是機器智能端的重要研究內容,具體表現是,將生物腦的深井勝利機制以及認知流程當成生物仿生模型,開展具備連接主義、行為主義以及符號主義優勢的認知建模活動,應用合適的工具構建智能計算模型以及泛化智能系統。
第二,憑借腦機接口技術,促使生物智能和人工智能相互連接起來,構建出生物——機器混合系統,基本零部件、基本結構以及創新型連接口是新型智能系統中的關鍵性技術。
第三,生物智能、機器智能以及人類智能的深層次相互融合是混合智能最終研究目標,不單單會將生物腦和人腦作為模型開展仿生機器智能端口研究工作,混合智能系統還會直接利用生物智能以及人類智能,逐步實現系統層次上的智能融合,從而也就可以為人工智能的發展提供一個嶄新的方向,在人工智能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上的過程中,起到一定促進性作用。
結 語
依據上文中的敘述能夠了解到的是,在對新時期人工智能發展方向進行分析的過程中,可以了解到的是,目前人工智能側重于模擬人類智能,實現自我識別這一目標的同時,更應當重視的問題是將理論和實際相互聯系起來,積極解決人工智能和現實生活相互結合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而也就可以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將人工智能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最終也就可以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進程向前推進的過程中,起到一定促進性作用。
參考文獻
[1] 李帥.人工智能威脅論:邏輯考察與哲學辨析[J/OL].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1):1-5[2019-01-04].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1.1413.G4.20190103.1538.013.html.
[2] 完善大數據、人工智能統籌治理機制[N]. 中國社會科學報,2019-01-03(001).
[3] 劉先榮.大數據時代背景下人工智能在計算機網絡技術中的應用[J/OL].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2018(24):248-249[2019-01-04].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0.1108.TP.20190102.1324.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