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蕭山廣播電視臺
互聯網擠壓了包括廣播在內的傳統媒體的生存空間,但是,由于近年來私家車的迅猛增加,對于億萬司機來說,當前車載電臺還是一個重要的媒介。特別是上下班路上,廣播依然有它獨特的作用和優勢,因而形成了兩個收聽高峰。
從實踐來看,晚高峰節目偏重于娛樂,早高峰節目偏重于資訊。從編排的角度來說,早高峰節目編排上的問題更多,研究的價值更大。
早高峰一般指早上7 點到9 點。早上出行主要是到單位上班,當然也有送孩子上學的,到市場買菜的,還有兼而有之的等等。在這個時間段內,人們匆匆忙忙在趕路,很少有人能夠完整聽完整檔節目。所以節目編排上不能大跨度,而要小板塊。因為時間緊湊,播放的信息要短而精,不能長篇大論。
每個城市都有相對統一的上班時間,比如8 點半或者9 點整。上班大軍出門有先后,而到單位的時間卻都差不多,收聽率曲線是持續上升的,但在距離上班時間10 至15分鐘的時候,拋物線達到最高點之后就急劇下降了,所以臨上班之前的這個黃金時段也有“高峰中的高峰”的說法。與之相對應,則應該安排最精華的內容,這一點也是編輯要考慮的因素。
清晨是新的一天的開始,經過一夜的信息空窗期,人們希望在上班路上對昨夜今晨發生的國內外大事有所了解,對于生活息息相關的服務信息也能提前掌握。
所以早高峰節目,一定要下大力氣精編,既要保證數量,更要保證質量。“要用最簡明的文字,用最短的時間傳播最新鮮、最豐富、最可聽、最有用、最有益的信息”[1]。當然,這個信息也包括針砭時弊的鮮明觀點,以滿足人們更高層面的精神需求。
因為都知道新聞資訊對于早高峰的重要性,于是編輯把國際國內時政民生的各種各樣的新聞資訊摘編得滿滿當當,把早高峰時段填得嚴嚴實實。主持人播得累死,聽眾也聽得麻木走神。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是編輯低估了聽眾的信息認知水平。在移動互聯時代,人們接觸信息的渠道太多太容易。事實上編輯編的新聞,不少聽眾在前一天睡前大多就已經看到過了,他需要的是更新鮮的內容,或是對已知新聞更深度的解讀。編得太滿,容易使真正重要的新聞淹沒在資訊的海洋里,無法凸顯出來。連篇累牘的資訊,還會使早間節目顯得沉悶,缺乏彈性和活力,使聽眾無法獲得聽覺上的美感。
除了一些音樂、戲曲等類型化電臺,通常新聞臺的做法是:7 點到8 點:半個小時的“本地新聞聯播”加半個小時的“國內國際新聞”;8 點到9 點:半個小時的“時事評論”加半個小時的“旅游文化類”節目。不同的電臺在各個板塊的時長和排序上可能有所不同,但這種類型的大版塊編排的現象卻比比皆是,而且越到基層越嚴重。這樣大跨度的編排,雖然層次分明,但不夠緊湊,缺少張力,關鍵是與聽眾在上班路上用碎片時間進行收聽的節奏不協調。出現這種現象,主要是對早高峰時段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也有可能是廣電合一后電臺力量配備不足造成的。
缺乏情感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新聞沒有“溫度”,二是播報“沒有表情”。一些編輯片面理解早新聞“短平快”的要求,將一些原本有血有肉的“有溫度”的好新聞,也刪改的只剩骨頭而變得索然無味。片面追求數量,導致早間節目成為冷冰冰的資訊堆砌。
另一方面,主持人還停留在“播”新聞的階段,缺少與聽眾的互動以及主持人之間的交流。不會評論,沒有個性,就成了一個只會播音的“肉喇叭”。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主持人作用沒有發揮好,可能是體制原因,也可能是主持人自身素質不高造成的。
以上所列現象,使早高峰節目變得僵硬死板,失去了活力和張力,難以吸引聽眾。要改變這種狀況,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
好的內容是辦活早新聞的基礎。所謂好,可以概括為“新鮮、全面、有趣、實用”八個字。首先,新聞要新,盡可能把昨夜今晨剛剛發生或正在發生的新聞篩選出來。其次要全,不論是政治的經濟的,還是軍事的文化的;不論是官方的還是民間的,只要是有價值的新聞,都可以拿來為我所用,早新聞編輯一定要有“一朝聽廣播,便知天下大事”的雄心。還要有趣,有些新聞,事情不大,但趣味盎然,令人眼睛一亮,也不能放過。最后,就是實用,要大量增加民生服務類的信息,盡可能貼近百姓生活需求,讓聽眾聽了有滿滿的收獲感。
應該將早高峰長長的時間段,分割成若干個模式相近的板塊進行運作,每個板塊相對獨立又相互勾聯。各個板塊內部又要做到新聞的長短結合和題材的多元化配置。比如,我們以半個小時為一個板塊,分成三個段落來規劃,可以如下設置:第一個10分鐘,先用3分鐘編15 至20 條快訊(A),剩下7分鐘說3 至5件民生新聞;接著第二個10分鐘,又是3分鐘編15 至20 條快訊(B),剩下7分鐘說二至三件熱點新聞,并進行評論;第三個10分鐘,又是3分鐘編15 至20 條快訊(C),剩下7分鐘,則是民生服務信息或是熱門事件的集中報道。
當然,每個10分鐘都不能填得這么滿,中間還要留點時間用來播放宣傳片,或者用來播報路況和氣象,這樣30分鐘構成一個板塊,然后一個板塊接著一個板塊呈現排浪式推進的態勢。ABC 三組快訊加起來就是四五十條資訊,后面板塊資訊不夠選,可以適當重復。前文已經提到,早高峰里面還有高峰,在那個收聽率最高的時段里,編輯一定要備有拿得出手的“硬菜”(編輯認為可聽性最強的內容),但是,這并不妨礙主持人提前對后面板塊可聽性強的新聞作簡要提示,以吊住聽眾的胃口。
在社交媒體日益活躍的新時代,廣播沒有互動已不能適應形勢,節目也活不起來。早高峰節目需要重視交流感和對象感。節目必須雙人主持,主持過程中雙方必須經常有思想的碰撞與交流,同時,要充分利用新媒體與聽眾網友進行互動。
早高峰必須實行主持人中心制。“讓主持人成為主導和控制節目的舵手”[2],才能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主持人要經常換位思考,把自己當成是聽眾的朋友,拉近與聽眾的距離。早高峰時段,只有資訊純粹是播報方式呈現的,其它大部分時間,都是主持人在說、在聊、在評甚至在演。主持人要能收能放,充滿朝氣和活力,展現自身的個性和魅力。讓聽眾愿意向你傾述和表達。這依賴個人的綜合素質,但與編輯也是有關系的。編輯要根據主持人的個性、特長,有意識地給主持人提供便于交流互動的談資性內容,必要時要精心為主持人設計特定的交流場景和語言。
“廣播節目的編排,最終要靠廣播符號也就是聲音來體現”[3]。早高峰節目正在從拼資訊向拼主持人轉型,一些電臺開始聘請脫口秀主持人主持早間節目,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聲音。聲音的符號主要有言語、音響和音樂。首先是言語,光是兩個主持人在說,聲音還是顯得單調,可以引入記者的口述報道、路況記者的現場連線、微信平臺的聽眾留言等等。音響的概念更大,包括人的聲音、動物的聲音、自然界的聲音都是,在早高峰節目中適當運用音響和音樂,能夠調節氣氛、升華主題、增強節目的感染力。
早高峰節目雖然被分割成若干個板塊輪番推進,但它推進的方式不是單線條的,而是多線條的,立體的。新聞資訊是一條線,話題互動是另一條線(往往互動時不止一個話題)。另外,早間實時路況播報是一條線,如果早高峰剛好有突發性新聞發生,突發事件的記者現場跟進報道又是一條線。在人人都是記者的時代,除了話題互動,我們還要動員聽眾網友給廣播平臺報料,滿足他的表達欲,這其實也是一條隱形的節目推進的路線。
另外,為提升節目的張力和吸引力,每個節目板塊開頭都要設置節目提要進行預告,必要時還可以進行提問式或懸念式預告。通過不斷地設置興奮點刺激聽眾,來保持聽眾持續收聽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