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興安廣播電視臺
在當前媒介融合背景下,編輯力被賦予了新時代內涵和要求,應當從能力建設、提搞服務水平以及加強協作等方面著手,具體分析如下:
媒介融合時代編輯人員應當具備四個智能化能力,即文字處理、編發信息以及編輯方式選擇和技術創新。作為編輯力的體現,編輯人員應當加強現代科技學習以及知識儲備,采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編輯高質量的資訊內容。同時,編輯力還體現在厚植文化素養層面,文化知識是編輯的血液,需要加強知識儲備。作為一名媒體編輯,應當有深厚的文學修養和廣闊的知識面,知識貧瘠以及文學功底差的人難以制作出高價值的文化產品,更無法講好“中國故事”。文化知識之于媒體編輯,猶如人體血液,編輯審稿時會涉及到政治、文化以及社會和經濟等多個領域的內容,內容編排時又要運用文學、網絡技術和美學等方面的知識與技能。媒體編輯不僅是專家,更是“雜家”,編輯學習必須工作化、經常化以及生活化。傳播素養是編輯生命力體現,同時也是編輯立身之本和編輯力的體現,尤其在當前媒介融合的背景下顯得特別重要。為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編輯人員應當充實自己,加強業務培訓以及職業道德教育,培養和提升其責任意識。
編輯人員的天職是為公眾提供服務,首先應當為作者服務,但最終為廣大用戶服務。作為一名優秀的編輯人員,應當擁有較強的服務意識。編輯人員的價值和編輯力體現在為作者以及廣大用戶服務質量與效率。在當前媒介融合背景下,信息傳播以及編輯技術的發展使得廣大用戶與編輯一同成為產品生產主體,此時編輯人員需保持開放的姿態,將用戶視為與記者同等重要的主體,科學合理地利用用戶內容,進一步擴展服務界限,從而時用戶能夠有多重體驗。對于編輯人員而言,在實際工作中應當深入理解用戶參與媒介生產的重要意義,并且通過社群經營來有效聚合用戶,然后進行精準分發,從而時用戶能夠找到所需的媒介產品。
編輯在服務生產過程中,還應當為用戶主體提供職能服務;同時,從用戶中深挖工作起點,編輯人員既要有效利用用戶內容,同時還要注重培養以及提升他們的生產能力。新時代背景下,讀者不再滿足于傳統的單一接受信息方式,而且還要表達個人的需求,編輯人員應當提供有效的服務,并且擴展為用戶服務邊界,以此來幫助用戶釋放生產力,從實踐來看,UGC更容易被傳播出去,編輯人員要做的是將原創內容根據主題和要求進行規整加工,使其更具創意,而且更具適合大眾媒體傳播。為了能夠有效準確地進行傳播,編輯人員還應當在用戶聚合工作中多做工作,編輯人員應當組建以及運營社群,對重點用戶進行尋找與扶持,以此來增強廣大用戶的凝聚力。
對于編輯人員,既要協助他人,有需要他人協助。沒有協作,編輯人員的工作將難以有序開展。融媒時代編輯力的新內涵體現在相互協作層面,即跨部門以及跨行業相互交往與合作,并且將協作作為常態,為編輯注入新的血液。
首先,跨部門協作。媒介融合背景下產品生產呈現出多樣化特點,文化產業生產以及傳播過程中,媒介產品會牽涉到多個部門之間的相互協作。編輯人員應當能夠借助外部新力量,加強與新聞、技術以及推送部門之間的密切協作。媒介融合下不同部門之間以及各工種力量應當優化整合,凸顯出協作的重要性。編輯人員選題策劃以及內容加工過程中,并非僅靠一己之力即可搞定,新媒體下的產品生產需要多部門之間的相互協作。雖然編輯人員對媒介產品內容見解較為深刻,但是對原創信息的采集以及新媒體的實現和市場變化感知不及記者以及技術人員。基于此,融媒時代賦予了編輯力以新的內涵,即加強各部門之間的相互協作以及資源共享,從而使媒介產品能成功落地。
其次,跨行業之間的人際交往。正如喻國明先生所言,媒介融合的邏輯原本就是以媒介連接為基礎的跨行業大融合。媒介編輯過程中牽涉到很多行業,而且與社會各個方面密切相關,需行業力量的大力支持。編輯人員在跨行業人際交往過程中,不宜過多局限于具體的某個語境之中。編輯與用戶、作者的交流也不能僅僅局限于日常的工作,如果功利性太強,則此種交流也就不能稱之為相互交往。編輯人員在相互交往中應當將對方視為一個完整的人,全面了解對方,而非僅僅局限于某個工作環節。事實上,跨行業構建的人脈網絡是編輯人員的寶貴資源,結交各行業信息擁有者、生產者,聯合各方力量共同為生產媒介產品貢獻力量。
總而言之,基于現代互聯網平臺和網絡信息技術的融媒體時代,編輯力被賦予了新的內容和內涵,應當不斷優化和創新,既要加強基礎能力建設,又要在創新服務與加強各行業部門之間的相互協作等方面加強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