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標準出版社
近些年來,國家新聞出版管理部門加大出版物質量監管力度,開展了一系列質檢活動,加大了對不合格出版物及其出版單位、印制單位的檢查處罰力度,目的在于提高出版物質量效益,減少出版物規模數量,實現從經濟效益為主到注重社會效益的轉變。
一般說來,提升圖書的質量應注重其內容、編校、裝幀設計和印制。前三項質量的體現只能通過印制,印制質量是前三項指標的綜合再現,是所有工作最終的成果[1]。
產品質量和服務是企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開拓市場的核心要素,質量管理是公司品牌信譽的保證,嚴抓質量管理可以提高企業效益,樹立企業品牌。圖書質量的管理與提升應遵循質量管理七大原則[2],尤其是七項原則中的領導作用、全員參與和改進原則。
(一)領導作用
公司領導應明確公司發展方向,梳理發展目標,并創造員工積極參與實現公司質量目標的條件。公司領導應重視質量并建立、健全質量管理體系制度,不斷完善圖書質量管理的檢查、提升、激勵和處罰機制,營造注重質量的氛圍,贏在質量的理念方法,確保公司健康發展經營。這能大大提高圖書印制質量;使生產過程更加協調;改善出版單位各層次、各職能間的溝通。
(二)全員積極參與
全員得到公司尊重并參與公司生產和管理活動,這為管理組織提高有效性和高效性是極其重要的。通過表彰、授權和提高能力,實現全員參與的能力。每個生產環節、每個部門和車間的日常溝通、協作等來確保生產有序進行。通過編輯、美編、校對、出版部印制員、印刷廠深入理解質量目標,這能極大促進協調圖書生產過程,增強出版單位處理常見問題的能力,提升印刷質量。
(三)改進
成功的組織持續關注改進。要持續關注印刷行業新技術、新工藝和新的管理規定,不斷提升更新質量要求。成功不是一成不變的,成功是循序漸進的。只有居安思危不斷改進提升質量管理能力,才能使企業持續健康發展。
目前很多出版社都轉制改成有限公司了,原來出版社的規章制度也應及時修改完善,制定出實用、管用的制度,保證印制質量的合格。重點在以下幾方面:
(一)加強承印企業管理,明確承印企業資質要求、選擇原則。遵循市場原則,建立內部競爭機制,協調好印刷廠的關系。在選擇印刷企業時,對其資質、設備、人員素質、管理能力、信譽、物流等情況進行比較分析,建立印刷企業分級制度,針對不同任務、不同要求選擇印刷企業;對印刷企業所承印圖書的印制質量進行分析,印制質量好,信譽好,周期有保障的企業可以增加印制任務;對印制質量不好,信譽差,周期經常出問題的要給予提醒、警告,甚至停止合作。
(二)樣書管理要求。《圖書質量保障體系》里規定印刷廠未成批裝訂之前,必須先裝訂10 本樣書,送出版社查檢。印制管理辦法中明確規定成批裝訂前應檢查樣書;規定印后樣書檢查條款。長期堅持執行這項制度,印刷管理人員才可以及時發現問題并予以糾正,以免印刷質量失誤,減少損失。
(三)對圖書質量明確提出要求,要求符合國家和行業標準要求;對客戶投訴處理和質量處理決定做出明確規定。定期或者不定期下廠,深入車間,及時檢查印刷裝訂中的圖書,隨時掌握圖書印刷的進度,及時發現質量紕漏,盡快采取措施加以糾正。關注讀者對圖書印制質量的反饋,對投訴及時有效處理,并記錄在案,持續改進。
標準是企業生產、經營、檢驗產品的行為準則。
《出版管理條例(2016 版)》規定出版物的規格、開本、版式、裝幀、校對等必須符合國家標準和規范要求,保證出版物的質量。
圖書印制質量常用的標準是GBT 788—1999《圖書和雜志開本及其幅面尺寸》、GBT 18358—2009《中小學教科書幅面尺寸及版面通用要求》、GBT 34053.3—2017《紙質出版產品印制質量檢驗規范第3 部分:圖書期刊》、GBT 34053.4—2017《紙質出版產品印制質量檢驗規范第4 部分:中小學教科書》等標準。《圖書質量管理規定》提出符合CYT 2—1999《印刷產品質量評價和分等導則》的圖書,其印制質量合格,否則為不合格。CYT 2—1999 并沒有對印刷質量提出具體要求,只是將印刷產品標準水平劃分為國際先進水平標準、國際一般水平標準和國內一般水平標準三個等級[3]。
圖書印制質量判定等級分為“合格”和“不合格”及問題產品。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標準都是通用標準,指標范圍較寬,所以鼓勵各出版單位制定企業標準,指標應嚴于上述標準,這有助于提升印制質量。新聞出版相關協會也可以積極制定團體標準,樹立行業標桿,提升行業整個印制質量要求。
從圖書質量管理涵蓋的內容出發,重點分析影響圖書印制質量的諸多因素,提供精細化管理方法和解決方案,杜絕圖書印刷質量紕漏的盲點,注意質量事故多發點,減少質量事故頻次,為出版社提高印制質量提供具體操作思路。
印前制作是指按照圖書的整體設計要求,將原稿加工制作成可供印刷復制的印版的工藝過程[4]。插圖應避免有損壓縮而造成的質量損失,不可直接使用低質量網絡圖源;線畫圖的線條清晰、飽滿且不能過細,不能小于0.076mm;顏色模式應符合印刷要求,如彩色應轉換為四色模式,其顏色設定值最小不能低于5%,黑色部分應做成單黑,盡量避免因四色黑疊加而可能造成的套印不準問題;分辨率要滿足出版要求。
打樣是檢驗印前制作效果和保證大批量印刷質量的重要環節。目前主流的印前打樣分為數碼打樣和藍紙打樣,前者主要檢查顏色圖像是否清晰,后者則是在拼版完成后,檢查的是紙張開法、折手和裝訂方式,保證最終印刷內容的正確。打樣和印刷分別是在打樣機和印刷機上實現的,有一定誤差在所難免。如何讓打樣準確,符合讀者需求,出版社應提前與印刷企業溝通,爭取做到打樣時紙張、油墨、色序條件與印刷時基本接近,工藝盡可能一致。
出版社應根據實際需要選擇適當的印刷工藝和印刷設備,達到最佳印制效果。
圖書印刷一般采用平版印刷,出版社常采用一些特殊工藝,如覆膜,UV、起凸、壓凹、壓紋、過油、模切、特殊印刷等。裝幀設計時一定要考慮實現這些工藝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如果選擇不當,不但增加了印制成本,還達不到想要的效果。比如在有紋理的特種紙上選擇覆膜會容易出現氣泡,過油后的勒口折口和書脊邊緣容易因磨損掉色,UV 因用料或紙張材質導致不明顯等。設計人員和出版管理人員也應加強對印刷工藝方面的學習,并及時與印刷企業溝通,打造精品圖書。
印刷設備的型號、是否及時保養維修以及工序順序等,都會對印刷產品質量產生一定的影響,這需要出版管理人員選擇印刷企業時進行認真考察。
圖書印刷的材料可以根據需要來選擇油墨和紙張。如印刷彩色畫冊、宣傳冊、彩色期刊等應選用銅版紙或者啞粉紙,保證印刷效果,如果要求更高還可選擇超感紙提升檔次;普通黑白圖書大多使用膠版紙,也可選擇輕型紙相應減輕圖書重量使其易于攜帶,或選擇純質紙讓圖書看上去更加精致。另外原國家新聞總署自2010年起一直推行綠色印刷,如中小學生教材教輔等出版物必須要選擇取得綠色印刷資質的印刷企業,使用專用環保油墨及紙張。
掌握各種耗材的性能特點與印刷適性,盡可能規避可能對印刷造成影響的因素,發揚對印刷具有良好作用的特性。在選擇印刷材料時應注重用戶對印刷產品效果的需求,不能認為貴的材料就一定滿足用戶需求,便宜的材料就一定不行,應根據實際要求找出適合印刷的各類耗材。同一個印刷機,使用不同檔次質量的紙張,其印刷質量有很大不同;油墨的不同對印刷質量也有一定的影響。
出版物質量是出版物的核心,是出版業的持續發展基礎,出版單位應增強質量意識,嚴把出版質量關。從領導重視,全員參與,持續改進,規范制度,執行標準,加強細節管理入手,增強印制質量管理能力,不斷提高產品印制質量,為讀者提供內容與形式完善統一的精品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