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威 河南商報
新聞傳播從新媒體時代發展至今,全國各個傳統媒體通過內容創新、流程再造等一系列改革,如今不僅壯大移動端的新媒體陣地,更是將傳統媒體渠道與新媒體渠道融合,打造全新的視、聽、閱讀為一體的新媒體。未來,新媒體時代下,傳統報刊媒體新聞生產應該堅持哪些理念?新聞生產的創新形式又有什么不同?
(一)提供新知,表達觀點。無論是在傳統媒體時代,還是在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理念最根本的都是“新”,即媒體傳遞信息實際上是在“提供新知”。提供給受眾未知的新鮮事物,站在大眾的角度上,把握住多數人普遍關心的問題進行挖掘采訪,提供新知。
除此之外,當今新聞生產比較重要的理念還應包括“表達觀點”。乍一看,表達觀點好像與傳統中客觀報道相悖,但這里所提到的表達觀點是運用短評、快評、手記等形式,將所要展現的話題觀點、針對新聞事件的觀點表達出來。因為,在全民皆記者的時代,人人均可以“提供新知”,那么傳統報刊媒體發布新聞除了權威這條硬杠杠以外,還應在合適的渠道上表達出媒體觀點,如《河南商報》2019年2月22日A02 版刊發了《互聯網收費時代來臨“免費”的也許更貴》一文,就是針對支付寶還信用卡收費一事進行的新聞短評。該文不僅在報紙刊發,更是在頭條號、企業號、微博等各個渠道刊發,而這種表達觀點類的新聞,也收獲不少閱讀量。
(二)快訊與深度閱讀的融合。新媒體環境中,新聞傳播講究一個快字。無論新浪、網易、澎湃等媒體自建客戶端,還是頭條號、企鵝號、百家號等內容發布平臺,無時無刻不在拼比速度,看誰家的消息最先推送到用戶手上。那么,傳統媒體在拼快的基礎上,還有什么“法寶”?
采用快訊與深度閱讀融合并推的方式,不僅可以搶占速度先機,還能依靠自身專長,為受眾推送新聞事件的深度閱讀。
比如,2019年4月30日,新京報發布快訊報道,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政協原主席王鳳山受審消息,快訊搶先發布,讓受眾獲取信息。第二天,也就是5月1日,新京報刊發《一個紅包三四萬,鄂爾多斯政協原主席王鳳山被指利用兒子婚禮斂財》的深度新聞。該新聞全文3600 多字,發布在其官方公眾號上,不到12 小時收獲了近3 萬的閱讀量。
一淺一深、一快一慢的閱讀融合,創造出不同的閱讀感受,不僅在拼時效上搶占了制高點,而且還在深閱讀上深挖到底,滿足了不同受眾的胃口。
新媒體時代傳統報刊媒體生產新聞,創新是必然要求,同時也應該得到應有的重視。新媒體為信息傳播以及新聞生產提供了新的途徑,這也為產品創新提供了保障。
(一)傳統報刊媒體應拿起視頻新聞的武器。傳統報刊媒體在受眾的刻板印象中是以文字見長,用文字報道新聞。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應跨界至視頻、音頻等領域,運用多種渠道來報道新聞。這樣不僅將自身媒體形象立體化,而且還會拓展報道渠道,讓自家生產的新聞產品更廣、更快地傳播。
例如,河南商報在2019年4月20日報道了鄭州市公安局民警奔赴廣西將電信詐騙團伙一網打盡一事,當天,其在官方頭條號上播發了該新聞的視頻新聞。短短1 分46 秒的視頻新聞,將該事件講述透徹,并收獲了44 萬的播放量,其效果不容小視。
(二)與用戶內容眾包。“眾包新聞”源自經濟學領域的“眾包”概念。在新聞領域,“眾包新聞”是借助網絡從用戶處獲得新聞素材的一種生產模式。在眾包新聞的生產中,用戶參與方式有很多,包括提供線索、分享觀點、發布照片等。
國內不少傳統媒體包括央媒和地方媒體都有開展眾包新聞的嘗試。比如,報紙前些年開設的“報網互動”等欄目,如河南商報的“留言板”版塊就是典型的報網互動欄目。此外,還包括鄭州晚報的“鄭州19 樓”、都市快報“征集啟事”等。此外,新京報旗下多個微信公眾號如“新京報評論”也是將眾包新聞運用較好的媒體,其公號文章閱讀量平均過萬。
不過,傳統報刊媒體與用戶如何建立長效互動機制,仍需探索和研究。眾包新聞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傳統報刊媒體應發揮自身優勢,發掘和運用更多可靠的創新形式。
傳統報刊媒體在報道新聞事件時,常規的操作流程為接到線索(尋找選題)—組織材料、了解背景—記者實地采訪—整理素材—撰寫報道—編輯編排—發布新聞。而在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想要擴大自身影響力,不能將老一套的采編流程復制,而是要保證安全生產的前提下,優化流程。
比如,在采訪與后期編輯處理上,應將后期編輯提前介入至采訪環節,編輯環節前置有助于流程壓縮與提高效率,這是搶占時效比較直接的辦法。在記者采訪環節,應足夠重視視頻、音頻的素材運用,通過現場視頻等方式,實時將素材回傳并第一時間發布,或以現場直播的方式將第一手新聞信息傳播到受眾手里,這樣就極大地壓縮常規流程,并讓同一主題的新聞事件沿著不同渠道傳播,擴大傳統媒體自身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