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琪 山西廣播電視臺
電視臺新聞記者的采訪與編輯能力,直接決定了新聞節目的質量。記者的工作,既需要過硬的專業技能,也需要較高的道德素質水平。然而,目前電視臺新聞記者,在實際工作的過程當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既有記者自身的問題,也有整個環境和時代的影響。
第一,一些電視臺的新聞記者,自身的專業素養積累不足。在進行新聞調查,與觀眾進行接觸的過程當中,沒有將真實的社會情況,如實的傳達給社會群眾。很多電視臺在進行新聞記者招募的過程當中,沒有對新聞記者的專業素質進行嚴格的考察。也有一些記者在工作的過程當中,存在一些錯誤的思想傾向,影響了專業素質的提升。例如。遼寧省某電視臺的記者,在對貧困山區兒童進行午餐采訪的過程當中,采取了一些不當的修辭,如沒有了解山區的實際經濟發展水平,就像學生提問:“你爸爸媽媽為什么不給你買肉吃?”,對于被采訪兒童的心理造成了負面的影響[1]。
第二,一些新聞記者在進行新聞采訪與編輯的過程當中,沒有進行充分的準備,片面追求新聞的熱度,而忽視了新聞的真相。這種問題長期以來,一直困擾著電視臺新聞采編工作質量的提升,嚴重影響了電視節目的真實性與權威性。例如,一些電視臺新聞記者,只截取片面的新聞內容,更加重視新聞的傳播速度,而沒有對新聞內容進行全面的調查,導致受眾在觀看新聞的過程當中,受到不良的影響,形成了錯誤的社會輿論方向,對社會的風氣造成了不良的影響。
第三,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也對電視臺新聞記者的采訪與編寫工作,造成了一定的沖擊。例如,很多人已經習慣在微博平臺、微信平臺和網頁當中獲取新聞信息,對電視臺的新聞節目不再關注。這導致一些新聞記者,在進行采訪與編輯工作的過程當中,存在敷衍與懈怠的心理,認為自己的工作不重要,對自己的采訪與編輯工作產生了認同偏差。
電視臺的新聞記者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及時的吸納新的觀點與新的工作方式,從而做好新聞采訪與編輯工作。
第一,新聞記者是電視臺新聞采編工作的主體,其工作質量,直接決定了電視臺新聞編輯的質量。因而,新聞工作者在進行工作的過程當中,要保持高度的敏感性,靈活的捕捉社會事件當中的熱點和新聞點,把握受眾的心理了,解用戶獲得信息的途徑與方式。既要保障熱點捕捉的準確性,也要提高熱點編輯的簡潔性,在最短的時間內,為用戶傳遞高質量的社會新聞,獲得公眾的關注,引爆輿論,提升整個電視臺新聞節目的關注度。
第二,新聞記者要擴充自己的知識面,學習社會學知識、人類學知識、心理學知識,并對市場因素與政策因素,進行充分的動態了解,隨時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在采訪的過程當中,通過自己的知識積累,迅速的分析與判斷當事人表述的真實性。同時,電視臺的新聞記者要在工作的過程當中,注重與人溝通的方式方法的效果。選擇用戶喜聞樂見的方式,根據當事人的心理狀態與表達狀態,進行靈活的采訪,提高整個采訪視頻的可看性。
電視臺的新聞記者在進行新聞采編之前,要進行充分的策劃和準備,始終圍繞新聞的真實性特點,對社會事件進行充分調查。靈活、全面的對采訪的問題進行設置,既要重視問題設置的目的性,也要提升問題設置的針對性[2]。
首先,電視臺的新聞記者要根據被采訪對象的性格特點,靈活的對采訪問題進行調整,在進行采訪錄制之前,與當事人進行充分的溝通,盡量用真實的態度對問題進行記錄,避免設置一些問題陷阱,誤導當事人的語句表達。
其次,記者要預留出充分的準備時間,通常這個時間至少要一天。并提前與當事人進行溝通,方便當事人了解采訪的問題,并進行充分的準備。
最后,記者在正式采訪之前,要對自己問題的質量、采訪的流程進行重新梳理,對整個采訪與編輯過程的效果進行預判。
電視臺的新聞采編記者,要根據目前新媒體的發展方向,創新新聞采訪和編輯的內容與形式,避免因為內容過于嚴肅、表達過于正式、方式過于死板,造成年輕觀眾的流失。例如,上海市電視臺的某新聞記者,就運用網絡上的流行語言,對自己的新聞采訪與編輯工作進行了創新。采用幽默新穎的方式,將采訪的內容進行重新的表達,從而受到了網友的熱捧。
綜上所述,電視臺的新聞記者要進行充分的采訪準備,著力提高自己的新聞采編素質,并運用新媒體技術,提升新聞采編的整體質量。從本文的分析可知,研究電視臺新聞記者采訪與編輯工作質量的提升,有助于新聞記者向內探尋,分析自己目前工作當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因而,我們要為新聞電視臺記者的采編工作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促進采編質量的整體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