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躍華
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說:“科學與藝術是一枚硬幣的兩面,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是不可分割的。”確實,許多科學家的成長經歷都能印證這一點,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的人生即是其中一例。
一、袁隆平的愛樂人生
1930年出生于北京的袁隆平,沒能享受上太平盛世時期北京這座皇城所擁有的“藝術氛圍”,3歲時便被母親帶著逃往江西鄉下避難。也正因為這“不幸”,卻讓他這個城市出生的孩子第一次接觸到鄉下泥土的芬芳,這既培養了他對水稻的執著情節,也培育了他開放豁達的性格。直到晚年,他還稱:“我這個人愛好自由,特長散漫。”小時候的袁隆平雖有祖父的嚴加管束并教以如何識字,但他始終坐不住,沒有圍墻的“教室”或許更加助長了他那調皮、淘氣的性格,并因此而被同伴稱為調皮的“小馬駒”。這頑皮的性格里多少也潛藏著某種藝術的種子并等待著擇日綻放。
大約8歲時,父母把袁隆平帶到離陶淵明筆下那“桃花源”不遠的桃源縣就讀小學,千里綠蔭萬里芳草的大田野時刻吸引著小袁隆平,他和小伙伴們經常去挖竹筍、摘胡豆、打麻雀、掏鳥蛋、捕湖魚。不久,在小學音樂老師的指導下,袁隆平竟然利用鄉間竹子,自己鉆幾個音孔,制作起竹笛子來,而且還有模有樣地吹出了最簡單的“田園牧歌”。此外,袁隆平還喜歡和同學一起在放學路上歌唱、背誦古詩、做游戲、打珠子、拍畫、看小人書、聽評書、下河游泳等。盡管他學習成績很不錯,但他更喜歡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生活。可惜,日本侵略者不斷轟炸的炮聲驚醒了他,我們的祖國處在危難中,袁隆平說,他恨不能變成孫悟空飛上藍天跟敵機搏斗,因此他還特別喜歡賀綠汀的《游擊隊之歌》,他說這首歌的旋律明快,把抗日戰士的機警、靈活的精神面貌表現得淋漓盡致。
上大學后,正好處于新中國剛剛誕生時期,百廢待新的祖國一片生機勃勃。大學給了他科學知識的同時,豐富的校園文化生活也給了愛好廣泛的袁隆平廣闊的舞臺。他就讀的大學音樂愛好者社團尤多,當時至少有“北夏音樂社”“藍天音樂社”“田園合唱團”“熏風二胡社”等。在合唱團時,他唱低聲部。因其聲音很特別,朋友便給他取了個外號“大Bass”。至于那些蘇聯流行歌曲《喀秋莎》《紅莓花兒開》《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三套車》等更是曲不離口。此外,他還喜歡跳舞,尤其喜歡跳踢踏舞,因為這更接近他愛體育運動的性格。他不僅喜歡民間音樂,還喜歡現代音樂、西方音樂。一天,袁隆平無意中聽到了從香港回來讀大學的同學梁元岡拉的小提琴,那優美的樂聲深深吸引了他。于是,他便跟著梁同學學拉小提琴。很快,袁隆平便能拉舒伯特的《小夜曲》等。遇到節慶,他還能與梁元岡一同上臺表演小提琴合奏,深受同學們的歡迎。從此,小提琴便終身陪伴著他。
二、袁隆平的音樂人生啟迪
今年已近九十高齡的袁隆平,不僅身體健朗,還仍然奮戰在科研第一線。人們很容易想到,音樂肯定有助于袁隆平的身體健康。音樂確有調劑生活的功能。袁隆平的工作大多在田間地頭。據他身邊的人員講,袁隆平白天忙了一天,晚上回到家中,會深情地拉上一首《夢幻曲》《藍色的多瑙河》或舒伯特的《小夜曲》自娛自樂。盡管袁隆平一再強調,他小提琴拉得很一般,但這確實給他帶來無限美好的閑暇時光。亞里士多德曾說過:“閑暇才是一切事物環繞的中心……是哲學、藝術和科學誕生的基本條件之一……知識最先就出現于人們有閑暇的地方。”袁隆平之所以能取得驕人的科研成就,跟他通過音樂閑暇來調劑生活不能說一點關系沒有。他自己是這樣說的:“傾聽音樂,才能更好地領悟音樂;領悟音樂,才能更好地駕馭生活。”他不僅“獨樂樂”,還會與夫人鄧哲一個彈、一個拉,進行合奏。遇上單位舉辦的文藝晚會,他還上臺與人合奏。他特別喜歡舒伯特的《小夜曲》。他說:“它能把你帶到一個很舒服、很美好的境界。”
他鐘愛的小提琴也陪伴過他度過了那些不美好的歲月并給予他啟迪。早在要參加工作時,母親就告誡他鄉下很苦。但袁隆平答道:“我年輕,我還有一把小提琴。”是的,當袁隆平領到第一個月工資時,便迫不及待地拿出大半買了一把小提琴。他說:“用人生的第一筆工資買一把小提琴,是我在大學時的夢想。”但他萬萬沒有想到,那個年代的饑荒讓他第一次嘗到了饑餓帶來的恐懼,他深切地意識到“民以食為天”的內涵。他說,當饑餓讓他無力拉動一把小提琴時,他明白了,對于人類,吃飽肚子就是天理,沒有果腹的口糧,什么都談不上,什么都干不成,那高于生命的、精神意義上的人間食糧,一切都是奢談,所謂精神,就像一把饑餓的小提琴,首先必須要用軀體來支撐,那令人神往的《夢幻曲》只有吃飽了肚子才能奏響……于是,他奮發圖強,刻苦鉆研水稻良種的開發,經過千辛萬苦,他終于獲得成功。后來,每當他拉奏李四光的《行路難》一曲時,便常有這樣的感慨:“這首曲子告訴人們,探索科學的道路是艱難的,但不管怎么難,科研工作者也要走下去才會有希望獲得成功……”他還認為,音樂對人有很好的熏陶和凈化作用,對大腦思維有很好的促進作用。袁隆平沒有細說,究竟音樂對大腦思維是怎樣促進的,但我們從他的只言片語中仍能覺察出一些秘密。袁隆平說:“我的雜交水稻研究起源于一株偶然發現的特殊的卓然挺立的雜交水稻。這激發了我的靈感,使我看到了雜交水稻具有雜種優勢,我由此開始從事雜交水稻的研究。這一搞就是50多年。”袁隆平這里所說的“靈感”,正是科學與藝術思維共有的東西,這或許就是那枚“硬幣”的載體。
(作者單位:江蘇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