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日高娃 蔣琳
摘要: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發展,人們在滿足物質需求的基礎上,逐漸向更高層次的需求邁進,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人們渴望能尋求休閑娛樂的場所,休閑游景區應運而生。休閑游景區如何能讓人們享受輕松愉悅的同時,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呢?設計者獨具匠心地運用到了“生活美學”這一理念。近年來,“生活美學”這一概念被人們不斷拓展、延伸,被廣泛應用于各領域、各行業之中。美是對生活的一種體驗,它體現了人們的審美情趣和感性認知。本文中,筆者基于生活美學的角度對休閑景區的規劃設計進行深入探究。
關鍵詞:生活美學 休閑游 景區規劃 方案研究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02-0116-02
多元化的審美理念帶給人們不同的審美體驗。旅游是審美與趣味性統一,從當前社會發展趨勢來說,審美情趣已不再是精英階層所獨有的專用名詞,而日益大眾化、生活化。旅游是大眾化參與的活動項目,審美趨于平民化、大眾化、生活化,休閑景區的建設,為人們提供了休閑娛樂的好去處,人們在休閑游景區中獲得放松,接近自然,在感受自然美的同時,愉悅人們身心。
一、“生活美學”概述
生活美學,簡而言之,是創造美和欣賞美的藝術,人們通過生活美學不斷提升自我的審美認知和審美能力。對于生活美學的分類研究,大部分學者認為,可以分為兩大部分:社會美學和自然美學。本文中,筆者探究生活美學視角下的休閑游景區規劃設計,從自然美學的角度出發,探究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新方式。
(一)為何倡導“生活美學”?
生活美學相對于哲學來說,擁有更加廣闊的延伸和探討空間。哲學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在現如今快速發展的中國社會,如何在古老文明之上建立起一種的新的美學形式,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新生活方式,成為現代人急需解決的課題。改革開放四十年,人民群眾物質生活水平極大提高,中國走上了繁榮復興的道路,然而,西方國家的一些價值觀念也侵入國人的思想觀念之中,注重技術的傳承,忽視自然與人文的構建,成為全球各國家所面臨的共同問題。生活美學是美學的延伸,人們在不斷實踐的過程中,認知美、感受美,逐步具有了較高的審美層次。欣賞美是人生的一種境界,追求美則是對人生更高境界的追求。
(二)感性的認知與理性的審美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美學不僅僅是一門學科,更是一種生活態度和認知方式,以感性認知和理性審美為主的生活美學,包含人們從古至今傳承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態度。在越來越快節奏的生活氛圍下,人們逐漸迷失在速成的生活狀態下,缺少對自己的認知和反思,同樣也缺少觀察周圍事物的耐心,沒有時間和精力停下來觸摸大自然,感受內心的平靜,這也讓居住在城市里的人們失去了很多休閑娛樂的時間和放松自我的機會,正是由于這一方面的缺失,人們對休閑游景區才有了更多的向往,休閑游景區的建設才有了更大的需求市場,基于生活美學的休閑游景區規劃設計成為人們的著重關注點。
二、休閑游景區規劃的重要性
(一)城市居民休閑需要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們所向往的城市生活成為可能,城市自然成為意識形態的集中體現地,快節奏的生活及豐富的物質生活環境,給城市貼上了“負面”的標簽,越來越多的人迷失在城市的快節奏生活中,反而不會慢下來過休閑的生活。因此,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渴望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尋求一個放松身心的好去處,休閑游景區應運而生。我國傳統文化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自然所給予人類的是青山綠水的環境,人類的破壞卻使得環境日益惡劣,最終這些惡果會體現在人類自己身上。在城市居民的生活環境中,有汽車尾氣的污染,有化工廠的污染,也有河流的污染,在多重污染的包圍下,人們更加向往景色秀麗、空氣宜人的環境,這就使得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將休閑之處鎖定于休閑游景區之中。
(二)城市化發展的需要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鄉人口越來越多,人們居住于城市之中,很少有機會與自然接觸。快節奏的生活,讓久居城市的人們對城市產生一種倦怠感,人們渴望尋求休閑愉悅、放松身心的好去處。休閑游景區的建設是社會文明的表征,人們拋開生活及工作的束縛,在休閑游景區中,拋開一切瑣事和雜物,全身心融入大自然之中。生活美學的回歸并非是簡單的套用傳統審美理念,而是要更加深入地感知生活、親近生活,發現生活中的美,在實踐中不斷尋求和探索生活中的美。休閑游景區的設建設為人們提供了放松身心的好去處,將人們從快節奏的生活中解放出來,使人們親近自然的同時,領略景區之中的風俗人文,提高自身審美認知。
三、基于生活美學視角的休閑游景區規劃設計研究
(一)生活美學與旅游之間的關系
美學的概念是復雜的,美學被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其內涵也被不斷擴充和完善,隨著人們認知水平的進一步提升,人們對美學的認知仍在不斷深入。對美學相關領域的研究,在西方國家已有了較長足的發展,而對于我國來說,美學則更像是一個新鮮事物,西方國家對美學的理解和認知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我國學者的研究。社會發展現狀不同,文化傳統理念不同,將美學的理念直接拿來用是不符合當前我國休閑游景區設計理念的,在中西方文化思想的碰撞中,我國景區規劃設計者也要融入自身對休閑游景區規劃設計的認知,從我國現代化發展角度,真正使美學回歸于生活,設計出人們所能接受的規劃設計。
哲學源自生活,卻又高于生活,生活美學是美學的延伸,也是對生活的回歸,現實生活為美學的發展提供了溫潤的土壤,生活美學應站在大眾的角度、現實的角度,思考其所能解決的問題。生活美學不僅僅是欣賞美,更多的是創造美,讓人們在欣賞美和創造美的過程中感悟生活,對于感性的肯定,即是對生活的肯定。
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崇尚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是對自然人生的認知與感悟,這是對傳統文化價值觀的回歸。改革開放以來,自由市場經濟的發展,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 人們在滿足物質需求之余,轉向精神層面需求,從小眾化旅游產業的形成到休閑游景區的建設,觀光旅游與休閑度假得到了融合發展。時代的變革需要理論實踐作為支撐,我國旅游的發展是經過無數行業人員不斷實踐探索后得到的成果。新時期,旅游成為人們放松身心的新方式,也逐漸成為人們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休閑是一種自得的生活方式。
(二)生活美學視角下的休閑游景區規劃設計
生活美學是對生活的反映,是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體現,以儒道為主的傳統文化對人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產生了不可小覷的影響,“天人合一”的思想不僅是哲學的基本精神,同樣也是美學的基本精神。對于自然而言,人類是其中的一部分,人類不應將自身角色定義為主宰者,而是要融入自然,做自然的一部分,筆者認為,生活美學視角下的休閑游景區規劃設計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是,尊重自然,拒絕人為地改造自然。人們作為觀光者,欣賞著自然界的美,而大自然并不僅僅作為審美的對象,人也不僅僅是觀賞者,在審美的過程中還要深刻反思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與自然進行有意義的互動和交流,在欣賞的過程中感悟自然之美,增強情感體驗。
二是,感悟自然、人文的新奇美。久居于城市中的人們,看慣了鋼筋水泥的建筑,對于整齊劃一的城市環境來說,難免會有煩膩之感,而休閑游景區的設立則恰恰彌補了城市生活的這種不足。對于在鄉村成長的人們來說,與自然親密接觸的熟悉感,濃厚的民俗生活,是難能可貴的珍藏,離開鄉村居于城市之中,人們的思維方式漸變,而對于鄉土的情懷卻是不變的。鄉村民俗、鄉野環境、鄉村生活方式等,無不體現著生活美,這種生活美讓人們向往,讓人們了解生活的同時,感悟生活之美和自然之美。在休閑游景區的規劃設計中融入鄉村民俗、人文情懷等元素,讓人們對休閑游景區有一種自然而然的熟悉感和親切感,在這種環境下更能充分調動人們的情感,領略自然、人文的新奇美。
(三)生活美視角下休閑游景區規劃設計的多元化審美
多元化,是時代的新代名詞。多元化的審美帶給人們不同的審美體驗,旅游極具趣味性,這種趣味性包括旅游方式、地點選擇、游玩項目等,這些都可能成為人們休閑旅游的趣味點。從當前社會發展趨勢來說,審美情趣已不再是精英階層所獨有的專用名詞,旅游是大眾化參與的活動項目,審美趨于平民化、大眾化、生活化。生活美學不僅僅停留在理念上,更是一種以游客親身體驗、身心放松為目的的審美活動,它兼有愉悅屬性、文化屬性,具有趣味性。通過休閑游景區規劃的設計,不難看出,越來越多的人愿意參與其中,人們在獲得身心放松的同時,對文化和自然有了更深一步的認知,脫離了固定審美方式的束縛,以生活美學的視角來看待人與自然之間和諧相處的關系,使生活回歸到原本的狀態。休閑游景區的規劃設計是在理論基礎上的不斷探索與實踐,在實踐過程中,多元化的審美觀念為休閑游景區的規劃提供了借鑒和參考,審美與實踐兩者缺一不可,以生活美學為支撐的多元化審美理念促進了休閑游景區規劃設計的實踐,而實踐的發展最終也會不斷豐富生活美學的內涵。
四、結語
美學這一概念被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其內涵也被不斷擴充和完善,隨著人們認知水平的進一步提升,人們對美學的探索仍在進一步深入。生活美學不僅僅是欣賞美,更多的是創造美,讓人們在欣賞美和創造美的過程中感悟生活,對美學相關領域的研究,在西方國家已有了較長足的發展,而對于我國來說,美學則更像是一個新鮮事物,西方國家對美學的理解和認知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我國學者對生活美學的研究。對于生活美學感性的肯定,即是對生活的肯定,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崇尚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是對自然人生的認知與感悟,這是對傳統文化價值觀的回歸,對生活美學應用休閑游景區設計中,增強人們對生活的感悟,以生活美學的理論為支撐,以多元化的審美理念為支撐,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深入探究。
參考文獻:
[1]王淼,張捷.從園林角度談旅游景區建設中的美學運用[J].旅游論壇,1997,11(2):21-24.
[2]王麗萍.論云臺山風景名勝區旅游資源的美學特征與開發[J].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2):34-36.
[3]王清敏.遵循美學規律,合理開發旅游資源[J].成都師范學院學報,2009,25(5):41-43.
責任編輯: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