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鵬龍,秦桂秀
(1.集美大學誠毅學院,福建 廈門 361021;2.廣西醫科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廣西 桂林 530022)
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向縱深發展,對外開放領域不斷擴大,高校范圍內各種思潮交融交鋒。這種新形勢對當前高校學生黨支部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學生黨支部作為我黨在高校最基層的黨組織,與大學生聯系最為密切,影響也最為直接。它是高校黨建工作的基礎,是黨聯系青年大學生的橋梁紐帶,更是黨的各項教育方針、政策在高校中最基層的貫徹者、實施者。進一步加強高校學生基層黨支部建設,充分發揮其在青年學生思想、學習、工作生活中的引領作用,是新形勢下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重中之重。
高校學生黨支部的工作對象是廣大青年學生,他們思維活躍,自我意識較強,思想特點呈敏感性、矛盾性、多變性、多樣性等特點。高校基層黨組織建設必須適應新形勢的發展要求,不斷創新工作方法,發揮黨組織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把廣大青年學生緊密團結在黨組織周圍。高校黨組織要結合新時代大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特點,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地對學生黨員進行培養、教育和管理,健全制度,充分發揮高校學生黨支部在學生群體中的戰斗堡壘作用,促進育人工作的順利開展。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指出:“要加強高校基層黨建工作,建立健全高校基層黨組織,加強教師黨支部、學生黨支部特別是研究生黨支部建設,充分發揮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1]這是新形勢下黨中央對大學生黨支部提出的要求和期望。通過各種形式,激發高校學生黨支部活力,創新黨支部活動內容、載體,提升學生黨員綜合素質,是基層黨組織抓好高校基礎黨建工作、夯實我黨執政基礎的一個重要環節。只有高校學生黨支部建設堅持改革創新、與時俱進,保證支部活動對青年學生的 吸引力,才能正確引領高校青年學生黨員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才能充分發揮學生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才能吸引更多優秀青年加入黨組織,從而增強黨組織的號召力、戰斗力,帶動整個青年學生群體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不斷向縱深發展,各種社會思潮交融交鋒,新時代大學生的思想多元化趨勢越來越明顯,西方的眾多社會思潮已經滲透到部分高校學生黨員的思想領域。一些學生黨員強調自我發展,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在一定范圍內滋生和蔓延。極少數學生黨員甚至排斥“奉獻”“付出”等學生黨員應具備的素養,思想上松懈,行動上落后,組織生活流于形式。因此,新形勢下的學生黨支部必須認清形勢,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在加強黨的理論建設、思想建設和作風建設的基礎上,結合十九大精神,認真貫徹新時期黨員工作的新方法、新思路、新手段,增強組織生活的吸引力,同時對學生黨員的教育和管理提出更高要求,樹立黨的威信。
學生黨員隊伍中存在著少數政治覺悟低的成員,他們在考察期間雖然能積極參與黨組織的活動,重視入黨表格的填寫和相關資料的收集,但是成為黨員之后便仿佛松了一口氣,不愿意過組織生活,也很少響應組織的號召,缺少主動為社會、為同學服務的想法。所以,必須通過制定規章制度,使學生黨員的職責任務具體化,使他們的個人目標和黨支部的目標在最大程度上契合在一起,從而提高黨支部的凝聚力和調動黨員的積極性。
把大學生黨支部建設好,不但要發揮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的育人作用,還要從“思政課程”走向“課程思政”。高校思政課與專業課雖分屬不同領域,但都有“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的共同使命。專業課、思政課從來不曾割裂,每一門課都應該求真、觸情,并傳遞價值,不僅要幫助學生“專業成才”,更要促進其“精神成人”。探索形成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核心圈,“中國系列”課程、綜合素養課程、專業教育課程多層次互補的“課程思政”育人圈層效應,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貫穿到課堂教學的各個方位、各個層面。在課程設置上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規律、教書育人規律、學生成長規律,堅持把“育人”作為教育的生命,把“立德”作為教育的靈魂。引用豐富多彩的教育內容、靈活的教育方法引導學生走出校門,深入群眾、深入基層、深入實際,使大學生了解社會,參與社會管理,發揮學生黨支部的先鋒引領作用,把正確價值引領、共同理想信念塑造作為社會主義大學課堂的鮮亮底色,引導大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2]
把大學生黨支部建設好,就要注重社會實踐對大學生黨員的鍛煉作用。加強社會實踐,一方面有利于豐富黨建理論,引導學生黨員從被動接受教育到自主學習、自主提高以完善自身素質;另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學生黨員、積極分子的綜合能力,完善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種類和形式。[3]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努力使各門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充分發揮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努力構建學生黨支部參與社會實踐模式,帶領團支部、志愿者隊伍、積極分子等廣泛地參與社會實踐,鍛煉學生的參與社會能力、與人交往能力、相互協作能力。同時,以各志愿者團體、各班團支部為參與主體開展各項社會實踐活動,完善大學生的校外社會實踐活動種類和形式,增強大學生參與社會的熱情,增強社會交往能力,使黨支部活動的方式表現出創新性、多樣性。[4]
為進一步促進高校黨支部黨員管理的規范化、制度化、科學化,應探索黨員日常管理的有效方法,將黨員先進性要求具體化,促使黨員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高校黨組織可以結合本校實際,在學生黨支部推行黨員學分制考核試點,將理論學習、自學、研討、三會一課、撰寫讀書筆記、心得體會、信息報道、紅色教育、警示教育等作為考察黨員學習的主要內容,并進行量化考核。每參加一次黨課培訓、座談會、收看電教片、上交心得體會文章以及自主學習等,都可得到一定分值。黨支部在年終根據黨員參與學習活動情況所得學分,組織黨員開展自評、互評和群眾測評,從而全面、客觀地反映黨員的學習效果。
當前,“互聯網+”模式已嵌入高校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移動終端學習越來越多,黨建工作亦不例外。因此,利用“互聯網+”模式開展高校網絡基層黨建工作,對促進高校黨支部建設以及提高黨員素質具有重要的意義。
高校學生黨支部可以創建智慧型黨建平臺,如黨員之家微信公眾號、黨員微信交流群、黨員微博等,建立線上黨員信息庫,通過“互聯網+計算機+手機終端”的方式,將每名黨員連接在一起。黨員可以隨時根據自身需求獲得針對性信息和資源,實現黨員的互動交流和支部電子臺帳的精準化管理。
“互聯網+”黨建模式將傳統的集中統一學習變為移動端屏幕碎片化學習,通過新媒體公眾平臺促進學生黨員間、學生黨員與教師間的交流,縮短彼此的心里距離,有利于及時、快速掌握學生黨員的思想、生活動態,使黨員管理服務更加高效。
大學生黨員是青年中積極向上并且最有活力的群體。加強高校學生基層黨支部建設,努力提高大學生黨員綜合素質,是進一步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更好地發揮黨員帶頭模范作用的迫切要求,也是增強黨的凝聚力、戰斗力,不斷推動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發展的重要保證。高校要不斷適應新形勢的發展要求,提高認識,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常態,創新工作方式方法,通過引入黨員學分制模式,并且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不斷完善高校學生黨支部建設,把學生黨員培養成專業素養高、實踐能力與思維能力強、思想政治素質過硬的新時代先鋒模范學生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