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 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結合中國本土目前民族地區的發展情況,當前民族地區的大眾傳播,無論是傳播內容內涵的傾向性、傳播范圍的限制性還是傳播技術的差異性,都仍有很多需要改進的空間,少數媒介形象的呈現效果難以做到客觀全面。目前國內對少數民族媒介形象的研究主要分為以下幾方面。
大眾傳媒作為傳遞信息的主要手段,在承載信息的形式上逐漸完成從紙媒到電子媒介再到全媒體的轉變,在不同媒介載體中,少數民族形象的呈現方式會有所差異,但仍無法改變其成為他者再現對象的現狀。《人民日報》作為國內發行量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官方媒體,張媛選取了其 2010-2013年關于少數民族報道的內容分析和文本分析,考察它在其中建構的少數民族形象。她發現其中的報道總體數量偏少;體裁上報道側重于告知信息;內容領域上政治和經濟是有關少數民族報道的重中之重;報道態度總體上呈現中立為主的立場,多為采用事實敘述的方式。覃詩翔同樣探討過中國少數民族在大眾媒介中的他者再現,他通過對《北京青年報》2006年少數民族新聞進行內容分析,他發現:在描述少數民族與漢族之間關系的報道中,43.7%的報道強調了少數民族獲得漢族幫助;29.6%強調了漢族對少數民族的歡迎,而關于民族間的沖突矛盾只占5.6%。從數據上我們可以看出,在漢族與少數民族的形象展現上常處于高低不均衡的狀態,這背后除了經濟條件等外在因素,也存在對少數民族存在刻板印象、少數民族群體話語權缺失等原因。
通過搜索相關文獻,我們發現在呈現少數民族形象的社會空間中常選為鄉村地區,且有較多學者選擇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對個別民族地區進行田野調查,試求探尋大眾傳媒與當地民族文化的雙向互動關系。在孫信茹、蘇和平的文章中,他們選取了云南蘭坪大羊普米族村寨作為個案進行考察,并根據村寨獨特的社會網絡結構,總結出媒介在少數民族鄉村空間中扮演的四種角色,分別是個人空間的家庭成員、血緣空間的聯結者、公共空間的介入者、儀式空間的見證者;肖青通過阿詩瑪回歸鄉土的個案,展現了少數民族文化再地方化的可能性。我們應認識到,文化的變遷是絕對的。處于現代媒介環境中的任何一種文化都需要進行與他文化的交流,而所有的形象呈現都依靠與大眾傳媒的媒介,所以如何正確處理大眾傳媒與少數民族形象之間的關系始終應得到重視。
少數民族女性的媒介形象研究是我國女性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內目前對此的研究相對薄弱。高衛華曾選取2009-2013年以來的12 部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影片中的少數民族女性處于被窺視的位置,某種程度上,我們通過此形象來見證少數民族女性的成長。但這是否能真實呈現群體形象仍是需要考察的問題。國內學者除了在時間維度上對少數民族女性的媒介形象進行梳理,在空間維度上同樣選取部分典型地區的女性群體進行個案研究。例如阿斯買·尼亞孜選取新疆地區少數民族女性進行問卷調查,探究她們對新媒體信息中對自身形象展現的認可程度,阿斯買·尼亞孜對大眾媒體對新疆少數民族女性的影響進行觀察;周愛萍則結合當地地域特色,探析納西族女性在麗江旅游業領域的形象扮演;梅紅則以人民網中羌族女性新聞圖片為研究內容,她指出在新的時代,媒體所塑造的羌族女性仍是被窺視的,她們以身體作為商業資本,被放置在“男性”權利和民族文化之后。總的來說少數民族女性這一群體始終處于邊緣的位置,她們被放置在被觀賞中和商業化環境中中,處在看與被看的位置上。
從現實情況來看,大眾傳媒由于受到來自信息來源、媒介的新聞生產機制以及媒介的所有制等影響,造成對少數民族地區的刻板印象。這不僅影響了公眾的認知,還會影響少數民族族群自我認同的實現。因此,在進行少數民族報道時,要注意呈現出全面的少數民族的風采和真實生活,在準確塑造的基礎之上實現少數民族的身份認同。在未來的研究中,可進一步探求實現少數民族身份認同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