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 云 楊曉星 王 爽
醫療服務行業與人的生命健康密切相關,它以人的基本權利為保障點,具有更加突出的人文性。而隨著“大健康觀”時代的悄然來臨,健康在當代社會被賦予新的含義與價值。健康人文與臨床實踐的結合是當代人文與科學關系發展的必然結果和重要特征,而人文精神的踐履性及非實體性也決定了兩者必然走向結合。
(一)實現健康中國戰略的必然要求。“醫學人文”術語產生于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通過醫學人文的建立,目的是想解決日趨緊張和突出的醫患關系矛盾問題,試圖將人文走進醫學,并且二者能夠進行融合,培養和塑造醫生應具有的人文精神,進而提出一個更具有包容性、外向型和應用性的學科。克勞福德等學者于2010年提出了“健康人文”新概念。與過去傳統醫學人文相比照,第一,健康人文的內涵和研究方位變得更加廣泛,其探索視角更加多元化,并且涵蓋視域更加寬廣;第二,健康人文研究領域不僅涵蓋醫生和患者,也包括了對人的健康和福祉產生影響的各種社會因素;第三,健康人文的研究既要倡導從醫生的視角自上而下審視健康和疾病、患者問題,反之,也應從普通公眾或者患者的視角自下而上地審視醫生醫術、醫德和自身的健康問題。從而倡導將整個社會作為健康人文的關照與研究的領域。引領“健康中國2030”的關鍵是建立健康人文學科,以消除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所帶來的當今醫務工作者醫學人文幽靈化,減少一切都依賴設備技術而導致臨床診療誤診和患者的沉重經濟負擔,提升醫生自身醫術水平和醫者仁心以及獲取患者及家屬的信任,進而消除尖銳的醫患矛盾和糾紛。雖然健康人文在研究方法上和深入程度上目前尚不能確定它強于醫學人文,但是健康人文取代醫學人文在醫療實踐中的作用和建構實在的理論結構及實踐路徑是必然的結果。全民健康素養的提升取決于健康人文理念的更新與轉變。健康人文所富有的包容性、開放性、實踐性和時代性,必然隨著國家健康大戰略和人們日益物質、文化、需求和觀念的轉變而具有更加豐富的內涵和實效性,必定會成為中國特色概念和打造成“健康中國”或全球健康的標識性概念。從醫療衛生到健康衛生,從醫學人文到健康人文,必然是一個科學全覆蓋領域學科。健康人文學理念應自覺加入“健康中國”建設,醫療工作者應傳播健康人文理念,為健康中國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醫學生在校學習階段,是人文素養形成的重要時期,是個人人格塑造的一個關鍵社會化過程。醫學高等教育加強對醫學生進行與健康相關的人文素質教育,對于實現健康中國戰略具有重要意義。
(二)符合現代醫學教育和臨床發展的趨勢。健康人文納入臨床實踐教學課程,對于當下和未來培養優良的德才兼備的醫學人才,完善和創新新醫學發展模式,順應疾病譜改變,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早在20世紀60年代,歐美國家就開始關注健康人文和醫療實踐二者的整合。近些年來,美國的斯坦福和阿伯丁大學、杜克大學、馬薩諸塞州技術學院、英國的倫敦皇家學院等已將健康人文學課程納入了系學院教學體系,并且杜克大學還率先建立了健康人文學實驗室。
我國對于此項問題的研究晚于國際同學科的研究。由于缺乏理論和實踐,特別是缺乏健康人文學術型專家和理論研究成果,導致醫學院校培養醫學人才普遍重視臨床而忽視健康人文,更甚者將健康人文學科教育納入思想政治教育而混為一談,導致培養出的醫生只注重去除患者疾病,而缺乏了自身以及對患者的健康人文的關懷,從而引發近些年來醫患關系緊張。隨著國際交流的增多以及新學科技術的推廣,特別是一些資深臨床學家面對出現的種種醫患問題和臨床經驗的積累,倡導和促進了健康人文關懷意識的不斷復萌與回歸本源。隨著越來越多的醫學院校、醫院管理者和老中青幾代臨床醫生對健康人文關懷價值的認同和踐行中獲取的良好效果,健康人文教育和臨床醫學教育的結合是新形勢下發展和結合的必然結果。為健康人文教育納入教學體系走入正軌和迎接新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和空間。此外,隨著我國步入人口老齡化趨勢,人們對健康需求的不同方式和面對復雜的患者人群,各種社會因素導致的新疾病要素的變化等,健康人文和臨床醫學的結合必然是大勢所趨。
(一)由醫學人文拓展至健康人文。“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凸顯了黨的十八大想要建設健康國家的戰略目標,并上升為國家戰略和健康優先發展的位置,這是經歷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總結經驗、陣痛及人民對健康愿望做出的正確抉擇。黨的十九大報告在國家健康戰略的基礎上進一步補充了具有實踐意義的“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的論斷,明確闡述了“實施健康中國戰略。要完善國民健康政策,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由此可見,健康已然成為全社會持續關注的話題。隨著人們對于健康概念認知的深入,醫學人文學在滿足提高人類的生命質量和健康福祉的要求面前局限性日益明顯。所以,面對新形勢,傳統醫學人文觀念需要改變。1977年,美國學者恩格爾·哈特提出了新的醫學模式“生物—心理—社會”,從而生物醫學模式向這種新的醫學模式轉變,導致出現了“以疾病、患者為中心”這一觀念轉移到“以健康為中心”的本體更具有實踐意義和現代醫學價值。因此不難理解,近代實驗醫學將人理解為生物體而非生命體,出現了臨床實踐中重視去除疾病病原治療而輕視健康保健,這些又凸顯了一些人文教育的局限性。醫乃仁術,醫學生是健康中國戰略實現過程中的重要儲備力量,將健康人文理念貫徹到高等醫學教育的過程中,改變“技術至上主義”這一傳統臨床泛濫觀念和重新塑造逐漸消解的醫學中的人文精神,實現醫學技術與人文關懷的有效結合和良好互動,從而達到改善和消除醫患關系緊張、醫療行為中的過度醫療及漠視生命等問題。我國高等醫學院校應該借鑒國外的經驗和國內醫學發展的新情況、新問題,結合國家發展健康戰略,設立健康人文學教育課程和實驗室研究,為全民健康提供理論和實踐依據。
(二)以健康人文教育納入專業醫學教學為主線。在醫學生專業教學中,有機地融合健康人文的教育,實現專業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是健康人文走向臨床的重要內容和實現途徑。第一,以“健康人文”作為引導理念和主線,將專業課教師授課大綱和教學內容緊密而自覺地與專業教育、健康人文教育相融合。能否真正地實現健康人文的知識體系于專業教育中,教師是關鍵。因此,學校應重視醫學專業課教師健康人文理念的培訓,將健康人文的理念植根于專業課教師的頭腦中,讓健康人文知識熟記于專業課教師的心中并獲得專業課教師的充分認識和認可,從而探索出一條健康人文教育的教學模式和方法,自然地將健康人文知識滲透到醫學專業課教學的各個環節中。第二,注重課程設計和教師人員培養,通過傳幫帶使專業教師能夠掌握專業與健康人文融合教育的真諦和教學技巧。在教學過程和臨床實踐中實現專業知識和健康人文知識的感同身受,從而在理論和實踐內容上做到二者有機的融合。合理設計和編排教學過程是推進專業教育與健康人文教育契合的問題關鍵,即安排有臨床工作經驗和授課經驗的教師親臨授課、選擇精準的授課課程內容等。因此,在理論課教學上,更應重視教學大綱的設計,將健康人文教育的知識點融入專業課教學大綱中。教學大綱是課堂教學內容的綱領性文件,其體系上要明確專業知識中所體現的健康人文知識要點。例如在講授病理的課程中,涉及到某種疾病,除做到傳授疾病的發病機理、癥狀、體征、診斷和治療等相關知識外,還應涉及對于該種疾病健康人群如何預防其發生、對病中人群如何照護以及促進恢復健康狀態等方面的知識點,使得疾病的診斷、預防、治療與健康人文關懷相結合的體系化教學融入課堂并根植于學生的頭腦和心中,未來做到醫者仁心。
(三)以健康人文教育實踐為基本。實踐教學環節是健康人文走入臨床路徑的重要環節之一。醫學學生通過前期學習已經獲取了專業和健康教育知識內涵和背景,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具備了相關的健康人文知識背景以及掌握了一定的臨床專業知識和技能。而通過臨床和實踐相融合的教學環節,不但可以使醫學生所學到的健康人文知識內容更加豐富、充實、強化和系統化,達到自覺提升自身健康人文素養的要求的意愿,同時實現醫學生能夠自愿和自發地將自身健康人文素養體現在服務患者、家屬和他人的過程中。具體做法如下:一是安排從事臨床專業的學生進行臨床實踐,在醫院的工作環境下與醫務人員、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實地學習和調研,切身感受醫療工作環境,尋求課堂所學健康人文和臨床實踐的融合點,繼而從專業角度開展人文關懷和健康服務。二是鼓勵醫學生走出校園,開展健康教育和健康傳播方面的社會實踐和調研,以活動為載體,在宣傳和服務中提高學生健康人文素養。例如,由教師帶領專業學生開展各種義診活動,開展艾滋病防治、糖尿病及高血壓防治教育活動等,將會起到良好的效果。
加拿大醫生和學者威廉奧斯勒說過:“行醫,是一種以科學為基礎的藝術。它是一種專業、而非一種交易;它是一種使命,而非一種行業;從本質來講,是一種使命,一種社會使命,一種善良人性和有愛情感的表達”。健康人文走入臨床是一項系統工程,關系到健康中國戰略的順利推進,這項工程的最終目的應該定位于有效引導醫學生從醫觀念的改變,把過去只關注疾病、病理、病人、醫治轉變到到結合現在全民健康意識、健康素養,健康教育和管理能力上來,將來走入工作崗位能夠給患者以卓越的技術與溫暖的人文之間的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