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靜 姜妮 河北大學藝術學院
本地的傳統文化是非遺生存與發展的根基,原住民特別是非遺傳承人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覺是非遺傳承與創新的良好基礎。而非遺本身也是地域文化的典型內容。
深入挖掘當地地域文化,促進人們的文化自覺,面對迎面而來的巨大沖擊樹立文化自信,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文化創新。這是非遺傳承的根基,必備的文化土壤。從文化自覺到文化自信、文化創新的途徑。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社會生活孕育一方文化。文化并非空穴來風,有人才有文化的產生,地域文化正是本地原住民的社會生活形成的產物。保護本地文化,增強原住民歸屬感和文化自豪感,特別是非遺傳承人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豪,是非遺傳承良性循環的基礎。
文化自信并非僅針對于傳承人,更針對于其他本地人民。整體環境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覺是非遺茁壯成長的肥沃土壤,為非遺傳承人提供文化創新的良好環境。
非遺與世間萬物同理,都有其生存、發展、變異、再生、消亡等不同的生命軌跡,不同的非遺項目因其生存條件的變化而面臨不同的命運趨勢。在過去幾十年中,雄安新區與中國大部分城鄉一樣,經歷了由農耕文化向現代化社會的變革。在這樣的變革中,“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改變了,一些附著在其上的傳統文化(如勞動號子等民歌)也就隨之消失了”。[1]雄安新區的設立,無疑又是一次本地社會環境的巨大變革,個別非遺也會面臨難以生存的環境。因此,正視非遺的生存與消亡,是非遺傳承的前提。允許個別不再具備生存環境的非遺項目消亡或以其他形式存世。
非遺是地域文化的外在呈現,同時與社會、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互為影響,共同發展。雄安新區的非遺傳承正面臨著社會、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變革,直面這些問題并尋求適當的解決對策是目前該地非遺傳承的重點。本課題從本體問題和外在問題兩方面來對癥求解。
本體問題指非遺在傳承中所遇到的關于傳承人、原材料等非遺項目本體的相關問題。本體問題是非遺傳承的根本所在,是傳承發展的前提。
傳承人是非遺保護的核心和關鍵,只有傳承人世代綿延不絕,才能保證非遺項目的傳承。因此,非遺保護應以人為本,首先解決非遺傳承人的問題。非遺傳承人對非遺項目、本地文化有自豪感和責任感,是保證非遺傳承的最根本最長久的動力。培養非遺傳承人的自豪感和責任感主要從精神和物質兩方面入手。
精神上,培養當地文化自信的環境:通過各種政策扶持及宣傳活動,提高非遺的社會形象;建議在中小學設立一定頻次的非遺課堂,使我們的后代從小接觸、了解非遺。
培養傳承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例如梳理非遺項目的歷史沿革、社會價值和面臨危機;與日本等地傳統手工業傳承良好的地區進行交流,感受其匠人精神等。
物質上,使非遺傳承人通過非遺項目獲得足夠的生產、生活費用,一個小康的生活狀態,是非遺傳承的物質基礎。古語云:“衣食足而知榮辱”;馬斯洛需求理論異曲同工,認為人們首先滿足了生理、安全的需求才會尋求尊重、自我價值的實現。對于非遺傳承人來說首先要有一個安定、小康的生活狀態,才能在此基礎上發揮主動性和創造力,更好地進行非遺傳承。
技藝上,傳承人的培養應因地制宜,不同項目不同培養方式。政府及相關機構可助力傳承人的培養。如2018年河北大學藝術學院曾承辦文化部非遺傳承人剪紙班的交流培養活動。還有部分職業院校與非遺項目結合,融入日常教學,開展教學活動等。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助力非遺傳承人的培養。這種方式應揚長避短,注意保護非遺傳承人的審美觀和創作方式,避免學院派創作過多影響非遺傳承人的審美觀和創作風格;盡量保持非遺項目的傳統技藝和文化內涵,這是長期復雜的歷史、社會、生態環境所造就的,是非遺項目要保護的核心內容之一。大部分非遺項目的原始審美和學院派有較大的差異,當二者碰撞之時,往往能產生創作火花。應引導和激勵師生大膽借鑒、創新非遺項目,為其生發第二重生命力。
材料也是非遺傳承中重要的本體問題。非遺項目多與人們的生產勞動相關。原材料也來源于我們的生產、生活環境。當這些環境發生改變,原材料的供應也發生變化,例如近幾十年間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生產燃料經歷了由木柴到煤炭到天然氣的變革,生產工具也由原始的土灶、土窯變為干凈節能,甚至能溫控的新型生產設備,這些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部分需要火烤制的食品、陶、瓷等非遺產品的最終效果。而這些變化是歷史發展的趨勢,唯有在順應、調整的前提下盡量保留原始工藝。這就造成非遺項目中部分材料、制作工藝改進,導致部分原始技藝消逝。對于必須消逝的部分技藝,應用影像記錄其技藝過程、細節,勿忘其本。
非遺項目的生存與外界環境有著重要的聯系。非遺傳承在解決本體問題,基礎上,需要發散思維,放射狀聯系其他相關因素,全方位立體式的開拓非遺的生存空間。
第一,政策扶持和法律保護是非遺保護與傳承的保障。非遺傳承需要政府給予方向性的引導,政策性的支持和法律上的保護。河北省于2014年6月1日起正式實施《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下稱《條例》),為推動本省的非遺保護工作可持續開展奠定了堅實、科學的法律保障基礎?!稐l例》中明確了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為非遺保護工作的責任主體,成為非遺保護與傳承的重要推動力量和堅實后盾。對于雄安新區發展的特殊性,非遺保護與傳承也具有緊迫性、前瞻性、跳躍式的特點,因此新區宜對特殊情況有政策上的特殊處理。
第二,非遺項目產業化是部分非遺項目傳承的最優路徑,如蔚縣剪紙、武強年畫等給予我們成功的啟示。這些項目大多自古以來依托于當地的民俗、信仰,與市場緊密相連,具備產業化的先天條件。通過產業化的道路可以使其自給自足,反哺非遺傳承,形成強大的本地文化影響。
雄安新區地域環境將從鄉村縣域環境直接跨越為現代化智慧大都市,部分非遺項目也將從本地民俗、信仰的生存環境,進入本地民俗信仰與現代化大都市的雙重環境中。這給非遺項目帶來機遇也提出挑戰。機遇是,多一重新環境,多一重新受眾、新市場、新的生存空間;挑戰是對于原始鄉民繼續承載民俗、信仰的功能,對新都市環境、新受眾需要轉變為通俗化、欣賞化的文化產品,協調好非遺項目在此雙重環境下的生存與發展,最大程度的保護其原始技藝、文化傳承與發揚。
對于部分不適于產業化的非遺項目,要避免產業化傳承。這類項目大多技藝性極強,極為依賴傳承人技藝本身。對于這樣的項目,應借鑒日本等地相關成功經驗,發揮匠人精神。“非遺從產業化倒退到個體手工業并不是恥辱,而是必然?!盵2]這類項目正是如此,不能將其與工業化產品相提并論,應重視其技藝本身,賦予其作為技藝的價值。
第三,非遺傳承與多元文化交融。雄安新區將形成本地文化與外來多元文化兩股文化力量。本地原始文化是非遺傳承的土壤。如不加保護,本地文化極易被外來多元文化所稀釋,消解。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保護本地原始文化是非遺傳承的重中之重。在建設伊始,最大程度的保證原住民的聚居,盡可能保護或建設其民族、民俗、信仰活動場所、行為等。這樣在聚居的基礎上,保證其原始文化、民俗信仰不被割裂,能夠繼續傳承下去。甚至可以考慮在當地重要的民俗日子,依然定義其為重要民俗日,鼓勵原住民按原始傳統進行,新區的新移民可以共同參與,加強本地傳統文化的紀念與影響。本地文化在涌入的多元文化的洪流中,承繼地緣傳統,風姿矗立,成長為雄安的文化基礎和特色名牌。
涌入的多元文化帶來沖擊的同時,也帶來新思想、新受眾、新機遇。加強本地文化的同時積極與外來的多元文化融合,與之和諧共進。非遺項目在這豐沃土壤上,更易于由文化自覺到文化創新,良性循環,安定平穩的發展。
第四,非遺傳承與旅游業。雄安新區的旅游業也是該地區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雄安新區具有良好的旅游業基礎,不僅歷史古跡眾多,轄區內的白洋淀還是雄安新區最大的生態水體,作為5A 級旅游區每年吸引大量周邊游客。非遺與旅游業有機融合,是近十年來國內熱議和探索的一個問題,各地已探索出一些成功的經驗。對于雄安新區來說,在展望和規劃旅游業發展的同時,預留出非遺的合作空間。雄安新區的旅游應注重文化旅游和文化品牌的構建,在這個過程中,非遺成為文化旅游和文化品牌構建的重要內容。但目前各地非遺與旅游業融合發展也出現一些弊端。非遺旅游產品的低質化、雷同化現象較明顯,各地旅游產品總有一定數量的低質、廉價、與本地旅游、文化無關的萬金油式產品,其中不乏打著非遺旗號的產品。雄安新區的非遺傳承要避免這些低端彎路,盡可能高標準起步,保持非遺的地域特點和審美特點,保持、提高產品的藝術品質。部分音樂、舞蹈表演類項目與旅游結合,要嚴把品質關,用高品質的技藝和產品贏得高價值、高口碑。
第五,非遺傳承與科技創新。科學技術正在以超乎想象的速度發展,為各行各業帶來新的發展契機。對非遺來說,科技發展與創新也給非遺帶來了新的展示空間。
科技創新有助于為非遺項目建立數字檔案。各種影像資料成為非遺重要的歷史傳承記錄。對于部分無法繼續活態傳承的非遺項目來說更具有巨大的歷史意義。影像可以幫助我們將其生產、傳播的過程全部記錄下來,留于后世,是目前最理想的記錄方式。
線上虛擬博物館,可以通過虛擬技術,將非遺相關展示時時傳播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這對于實體博物館來說,彌補了其展示時間、展示地點及傳播能力的限制性??萍紕撔乱步o實體博物館帶來了多元的展示方式。
雄安新區的非遺傳承具有歷史特殊性,要保證其平穩、良性發展,需以文化自信、文化自覺的培養為基礎,針對不同類型的非遺項目所面臨的問題,用聯系的、發展的眼光尋求立體式、關聯性的解決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