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怡 河南師范大學文學院
隨著國際全球化的發展,各國之間的文化交往越來越密切,我國漢語國際教育在世界多個國家取得良好效果,對于中華文化傳播具有積極促進作用。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不僅能夠增進中國與世界的聯系,也是本國文化軟實力提升的重要途徑和方法。但在近幾年的發展研究中,漢語國際教育中存在的問題越來越明顯,對中華文化國際傳播效果產生很大影響。
漢語國際教育對中華文化國際傳播主要是通過中國漢字教學穿插中國傳統文化內容,在不斷的中華文化與課堂教學內容結合中,豐富學生知識面。但是這種情況下缺乏系統性的弊病就會逐漸顯露出來,首先是對于學生學習需求沒有明確的認知,教師只按照自己想法進行拓展和豐富課堂內容,而不結合學生實際需求,就會使學生逐漸喪失學習興趣,比如在京劇的宣傳中,很多學生對于京劇曲調、唱詞根本沒有興趣,更多關注的是臉譜或服飾,偏差教學更容易使學生產生枯燥感。再者教師沒有對學生接受能力進行準確判斷,很多學生只是進行簡單的漢語學習,所以教師更多教學內容應該放在漢語之類簡單內容上,過多引經據典會使學生更加迷茫而無法順利接受學習內容[1]。
隨著社會發展進步,人們其實對于中華文化有很多認識,但是在漢語國際教育中還存在教師思維觀念的故步自封,對于世界形勢沒有認知,最主要的表現就是教師在課堂中經常性講解自以為學生不知道的中華傳統文化,比如針灸、京劇、功夫之類,但其實很多學生對此已經有一定了解,教師淺顯的講述不僅無法起到文化傳播的作用,而且會使學生對于中華文化的認識僅停留在基礎的表面,沒有更加全面系統的理解。
中華文化與國外很多文化在問題認知角度以及價值評斷標準上都有很多差異,對于同一事件同樣會產生各種不同的理解,教師在文化傳播中通常只是進行輸入,卻沒有讓學生進行輸出,互相探討和理解的機會并不多,并不清楚學生真正的解讀方向,很容易出現對中華文化的錯誤認知,再加上不少國家本就以本國觀念評價中華文化,難免存在各種各樣的民族偏見問題[2]。
交流互動是實現思想轉換的重要方法,在漢語國際教育中,對于不同思維模式、價值觀念甚至文化立場相悖的教師與學生,更需要多進行溝通交流。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豐富課堂教學方法和內容,比如可以借助提問方式引發學生進行思考,對中華文化中的思想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也可以結合一些簡單的角色扮演活動,讓學生在中國傳統文化情境下體驗不同的生活感受,對于增進學生中華文化的理解與吸收都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不同學生有不同的課堂參與需求,對于青少年、工作者、存粹愛好者等不同類型的學生,按照不同年齡、職業、教育背景的特點,教師要結合不同的教學設計。比如對于為了工作而進行漢語學習的學生,教師在教學中就應該多結合中華文化中的語言應用內容進行拓展知識,對于純粹愛好者則可以結合多種傳統歷史故事、中華民俗技藝等,教師需要在了解學生接受能力與學習意愿的基礎上進行合理教學內容安排,確保學生更好地接受教師傳遞的文化知識。
以往的中華文化傳播單純借助漢語國際教育在課堂上的逐漸滲透,畢竟只能在早期進行簡單的文化知識內容傳播工作,面對世界文化傳播競爭的日漸激烈,形成系統化的中華文化傳播理論已經是當下時代發展的必行之路。立足于漢語國際教育,重視外籍文化傳播者作用發揮,并制定規范化的文化傳播效果評價機制,將國內國外、官方民間各類文化傳播資源整合起來,不僅做到資源的共享,更促進文化傳播手段、傳播途徑的創新與拓寬,積極促進中華文化在國際傳播中的順利進行[3]。
總之,作為中華文化傳播過程中的重要推動者,漢語國際教育雖然出現種種問題,但依然是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主要陣地,在未來文化傳播中,需要我們在完善漢語國際教育的基礎上,促進各類資源的整合推進,并結合國際文化交流融合的趨勢,更加積極地進行文化傳播工作,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增強中華文化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