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瑞 新疆日報
以互聯網技術為基礎的融合時代,用戶獲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信息傳播途徑和形式均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媒體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需要因時順勢,與新興媒體實現技術打通互補、資源平臺共享、人才深度融合等,建立起新的傳播平臺,持續擴大傳播影響力,充分發揮媒體效能和價值。
在互聯網廣泛應用的背景下,社會信息化程度空前提升,海量信息充盈網絡空間,受眾對于信息質量的要求自然提升,過去的單一渠道已經很難滿足受眾需求。同時,新興媒介正強勢搶占信息傳播高地,傳統媒體面臨的局面日趨嚴峻,亟待實施積極改革,在鞏固信息傳播的真實性、準確性和權威性等優勢的基礎上,在實際運營中提升信息的多樣性和及時性[1],積極探索吸引新用戶。
媒體技術快速更新迭代,使得媒體發展有了更多可能,進一步強化了傳統媒體轉型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依托日趨先進的技術,不僅信息傳播的速度大幅提升,受眾更能夠輕易獲取大量信息,且每一個個體都扮演著信息接受者、傳播者和評價者的角色。相較而言,傳統媒體在傳播速度、運行機制等方面都更顯滯后,用戶體驗度相對較差,吸引力相對較弱。從目前來看,傳統媒體與新興媒介有機融合、優勢互補,是傳統媒體適應新形勢的必經之路。
新的發展形勢迫切要求傳統媒體進行管理機制改革,從本質上進行資源的優化配置。從現有的實踐來看,不少傳統媒體在于新興媒體整合的過程中,由于缺乏深層次的機制創新,導致二者合而不融,表現在信息整合不足、信息資源與技術手段不能有效銜接、傳統媒體人才與新興媒體人才不能實現深度配合等方面。另外,傳統媒體在與新媒體融合的過程中,亦未能形成行之有效的領導機制,不能根據新舊媒體整合的理念優化傳統媒體的建設和發展,致使不少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后未能在運行效率上有大的提升,從而制約了媒體社會影響力的提升。
媒體融合是互聯網迅速發展并滲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的直接要求,應當充分借鑒和運用互聯網技術革命實現轉型發展。傳統媒體在于新興媒體進行融合的過程中,應當充分運用“互聯網+”,借助大數據、云計算等手段,逐步彌足傳統媒體在技術運用上的不足,同時還本著用戶至上理念,提升互聯網條件下與用戶的互動能力和水平,不斷滿足用戶的體驗需要,提升媒體的吸引能力[2]。
傳統媒體之所以區別于新興媒體,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創新不足,難以適應日新月異的信息傳播環境,因而需要善于打破在產品生產、產業運營、人才管理等方面的固化思維,不斷推進對運營流程的重整、內部結構的重組,加強新媒體產品的研發和推廣,理順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人才在交流銜接上的不暢因素,通過改革創新持續激發團隊活力,挖掘媒體發展潛力。
傳統媒體固然需要借助互聯網技術破除發展中的瓶頸,但并不意味著媒體融合就是依靠互聯網對傳統媒體的內容進行在傳播,而是應該要發揮各自優勢,在思路、理念、技術、內容等方面不斷深入互補銜接,從表面一體化的“物理融合”,或者淺層次的“融而不合”走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乃至于“你中有我、你就是我”的“化學融合”,真正體現媒體融合的效果,發揮媒體融合的作用。
傳統媒體在堅持內容為要理念的同時,需要緊跟當前媒體技術的應用和發展,不斷豐富媒體產品的形態,推出更多個性鮮明、實用性強的新媒體產品,同時要注重推動信息精準化傳播,提升信息價值,增強用戶黏性。與此同時,傳統媒體不能將技術視為轉型發展的全部動力,而是要將自身在權威性、準確性等方面的優勢鞏固好并持續放大,并將這種優勢充分地融入新媒體,確保線上產品同線下產品一樣客觀、真實、可靠[3]。
傳統媒體要從運營模式、體制機制等各個方面進行改革,以建立起新的媒體運營體系,從根本上強化自身的競爭力。運營模式方面,需要正視傳統媒體主業收入下滑的事實,培育集成經濟理念,融合多種副業,促進多元化經營,提高經濟效益。體制機制上,要從生產機制上,即推動信息的一次生產、多元加工、多渠道傳播,管理模式上,即從生產管理和用戶管理兩個方面入手,等多個層次進行改革。此外,傳統媒體在隊伍管理、績效考核等方面亦要加快改革,以適應新的機制需要。
媒體融合發展的關鍵在于人才。從深層次來說,媒體最核心的競爭力不在于資本、技術等外部條件,根本上是媒體人才的競爭。傳統媒體要實現轉型發展,必須要將人才培養、隊伍轉型、梯隊建設等作為首要任務。著力建設專業素養突出、掌握新理念新技術新方法的人才隊伍。要注重打破傳統媒體選人用人觀念和方法,強化對現有傳統媒體工作者的業務培訓和實踐操練,同時進一步暢通媒體內部激勵機制和晉升機制,培養出高素質的媒體工作者,為新舊媒體深入融合奠定好人才基礎[4]。
綜上所述,媒體融合已經成為必然趨勢,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需要在組織架構整理、平臺建設、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加快改革,逐步實現深度融,各自在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的基礎上,相互彌補對方不足,進而形成較為強大的合力,才能在新的發展環境中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