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彥梅 郭靜 鄭州財稅金融職業學院
在建設鄭州國家中心城市的征程中,科技創新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要將鄭州建設成國家中心城市,必須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彰顯國家中心城市的雄厚實力。2015年國家提出“雙一流”政策,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河南省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積極制定政策,提升自身科技創新能力,為中心城市建設奠定科技基礎,雖然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但是仍存在一些問題和困難,特別是人才培養方針方面存在著較多漏洞[1],針對這些問題,作者首次從以人才為核心的智力資本角度展開分析,嘗試有針對性的提出對策建議,為河南省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提供理論支撐。
區域創新是一個綜合性較強的體系,是對國家創新進一步細化的結果。區域創新的構成要素由兩部分組成,既包括主體要素,也包括非主體要素。主體要素對區域創新發揮主觀能動作用;非主體要素對主體要素有著巨大的影響,主要包括社會環境、文化,以及各種外部資源等。在創新活動中,主體要素各司其職,政府主要通過各種政策來支持創新、激勵創新;企業作為創新活動的主體,積極響應各種政策來實施創新;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積極響應新時代的人才需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科研機構作為創新的研發機構,不斷利用各種資源途徑研發創新活動。區域創新的各個主體要素相互協調、相互配合,并不斷地與非主體要素社會環境、文化等外部環境進行信息交流,掌握時代創新的發展方向,最終實現區域創新的目標。
智力資本一詞最早于1836年被Senior 提出,他認為智力資本是靜態的,是人的知識和技能。1969年,美國經濟學家John Kenneth Galbraith 提出,他認為智力資本并不是靜態的,而是經過經驗的積累,能夠給企業創造價值的一種動態的活動。經濟學視角下的智力資本,包括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的各種要素,如貨幣資金、原材料、機器設備、專利技術等;按照不同的研究流派,智力資本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分別是會計學流派、知識管理流派、戰略管理流派和價值鏈流派。會計學流派認為智力資本就是企業的無形資產,如專利權等;知識管理流派認為智力資本不僅包括知識,還應包括人的管理能力;戰略管理流派認為智力資本是企業戰略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價值鏈流派認為智力資本最終能夠給企業創造價值。上述四個觀點雖然表述方式并不相同,但是在對智力資本影響企業價值創造方面顯然能夠達成一致。智力資本屬于企業重要資源的一種,具有動態和靜態雙重屬性。知識是能夠不斷傳播和被人復制的,基于知識的這一特性,智力資本屬于靜態資源;但是由于個人能力的差別,人們對知識的傳播具有一定的困難,這就需要人們不斷學習,長期保持競爭優勢,這就體現了智力資本的動態屬性。
2018年3月28日,鄭州市科學技術局發布《2018年全市科技創新工作要點》(以下簡稱《要點》)。《要點》指出,要積極推進鄭州作為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建設工作,在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中,科技創新高達63%,不斷加快建設鄭州國家中心城市。近年來,鄭州市科技創新工作緊跟國家相關政策,與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戰略保持高度一致,按照“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三大一中”戰略定位,開展科技創新,以創新、開放、協調、綠色、共享作為發展理念,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在鄭州經濟快速發展中,科技創新起著重大的作用。但是與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創新型城市相比,鄭州創新驅動力仍然相對薄弱,需要不斷加強。
創新是經濟進步之魂,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習近平同志指出,必須切實提高我國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把科技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為我國發展提供有力科技保障。當然,鄭州正處于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階段,需要不斷尋求發展路徑、調整經濟結構,但鄭州的科技創新能力對高質量的經濟發展支撐力度尚不足夠,科技創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還比較低。要加快鄭州國家中心城市的建設,必須提高科技創新能力,筑牢高質量發展的科技基石。
河南省作為中原地區經濟發展的戰略要地,其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乃至經濟的發展問題迫在眉睫。經濟發展與科技創新能力密切相關,他們彼此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經濟發展為科技創新提供平臺,滿足科技創新必備的資金、技術、人才等重要資源;科技創新為經濟發展保駕護航,保障經濟持續穩健發展。在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背景下,迫切需要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既要保障經濟發展速度,同時又要保障經濟發展質量。
從上述分析不難發現,在河南省科技創新能力提升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的三個因素——人力資本、結構資本以及關系資本都存在著多種問題。為切實提升河南省高校科技創新能力,對這些問題的解決迫在眉睫。因此,提出如下幾點建議和策略。
積極爭取國家教育經費投入標準的變革,將投入標準由總量改為均量。國家已經意識到中部地區區域發展對整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性,相繼提出“中部崛起”戰略規劃、“中原城市群”發展規劃等規劃,并開始實施。國家中心城市、航空港綜合實驗區、鄭洛新自創區、河南自貿試驗區和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等國家政策的實施,表明河南已經成為國家重點扶持省份。科技和教育是推動經濟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如果科技和教育沒有取得足夠的發展,經濟即使一時興起,也難以維持長足的發展。而科技和教育的發展離不開經費的支持,國家教育經費投入標準是按總量劃撥的,考慮到河南省的人口現狀,為切實提升科技和教育發展水平,應努力爭取國家教育經費的大力投入,將投入標準由總量轉化為人均水平,從而搭上中原經濟崛起乃至騰飛的列車。
抓住突出問題,讓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的作用,當前時期,河南省的高校“雙一流”建設進入了關鍵階段,相較于其他省份,我們省高校的“雙一流”建設在整體數量上處在劣勢的地位,這和我省文化大省、人口大省以及中原崛起的需求很不匹配,從國家頒布的42 所“雙一流”大學名單可以看到,各省份都在大力發展。我們也要重點發展并建設新型“雙一流”高校。政府投入資金畢竟有限,資金下放給省內各個高校,對于高校來說只是寥寥,面對這些現狀,要有的放矢的用好資金,優先發展綜合實力較強,潛力巨大的高校。注重這些高校傳統的優勢學科塑造和提升,通過博士點和碩士點的建設,提高專業人員數量和素質,以此來推動科技和教育的發展。
優質教師資源是學校發展的關鍵。興國必先強校,強校必先強隊伍,一流的高校建設需要一流的老師做支撐,就擁有優秀的教師隊伍,才能成就優秀的高校。一流的教師隊伍不僅僅只體現在學歷以及知識儲備,還要去看教師們對待教育事業是否熱愛,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我省在發展雙一流高校的同時,應注重對高學歷、高素質的專業人才引進。人才引進是快速解決學科薄弱的有效方法,通過有吸引力的政策讓高素質人才愿意來、留得住,增強歸屬感。
新世紀是創新型世紀,不管是經濟還是教育都離不開創新。加大科研上面的投入,才能提升教育創新驅動活力。經濟發展離不開企業科研人員的創新,同時教育的發展也需要教育人員不斷的努力。科研成果是衡量學校地位高低的重要標準,能發現知識并積極的創造知識是“雙一流”高校和普通高校的主要區別。因此在我省雙一流高校的建設路上,加大科研創新力度,提升科研水平尤為重要。
本文立足與智力資本的四要素,分析了河南省高校科技創新能力提升建設的有效路徑,并研究了相關關鍵因素對科技創新能力提升的影響。從科技創新能力提升建設目標出發,對我省高校科技創新能力提升建設提出了自己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