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麒 成都理工大學傳播科學與藝術學院
新中國成立至今,農村扶貧工作取得了突出性成就,有力推動了世界減貧進程,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率先完成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減貧目標,中國在多年的扶貧開發和實踐中,積累了諸多成功經驗,體現了中國智慧以及解決貧困問題的堅強決心,中國解決貧困問題的方案和戰略在世界范圍內具有明顯優勢。中國在扶貧領域的突出性成就是對中國國家軟實力的完整展示,對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具有重大意義,對于中國而言,應進一步加強扶貧經驗的輸出以提升中國在全球范圍內的綜合影響力。
作為反貧困先行者,中國在扶貧領域取得了突出成就,因此中國需要擴大扶貧培訓規模,將扶貧經驗傳播至全球世界,同時需要對長期以來的培訓資源進行整理,根據扶貧國家或者地區的實際情況有步驟、分階段地輸出扶貧經驗,幫助亞拉非國家展開扶貧工作,并提升當地或者各國的扶貧開發能力。
長期以來,中國在扶貧方面取得的成功經驗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充分肯定,中國積極主動地向世界各國分享扶貧成功經驗,體現了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國際責任,參與世界范圍內的扶貧工作體現了至中國履行國際主義責任的集中體現,同時也進一步對外展示了中國國家軟實力。
2013年開始,基于對多年扶貧經驗的梳理和總結,中國農村扶貧工作正式進入新階段,以精準扶貧為主要工作的扶貧工作全面啟動。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南湘西時,結合中國扶貧實際情況以及整體部署,強調應逐步完善和落實“精準扶貧”戰略,“精準扶貧”主要解決四大核心問題,分別為“扶持誰”——扶持對象;“誰來扶”——推動著;“怎么扶”——扶持策略;“如何退”——扶貧后的發展問題;進一步明確了“六個精準”以及“五個一批”的內涵。經過多年發展,精準扶貧取得了重大突破和成就,截止到2018年底,農村人口貧困規模應降至1660 萬人,連續六年的扶貧任務都超額完成,貧困發生率已經低至1.7%。《關于創新機制扎實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意見》出臺后,“精準扶貧工作機制”相繼建立,對致貧原因進行了綜合梳理和研究,并指定了逐戶扶貧方案。在精準扶貧背景下,扶貧對象更加精細化,有利保證了每隔貧困群眾都能在精準扶貧中得到幫助,真正實現了“真扶貧”以及“扶真貧”。
扶貧援助或減貧援助是長期以來中國扶貧外交實施的重要方式之一。扶貧援助主要是指推動目標國家以及地區緩解貧困,引導特定對象擺脫貧困,由此給予相關國家或者地區相應的援助,此類援助形式多樣,例如基礎社會建設、債務免除以及各類金融貸款等。中國政府一直以來對扶貧援助給予高度重視,新中國成立后,我國陸續開始了扶貧援助。新時期中國綜合國力以及國際影響力進一步增強,在這一背景下,中國逐步深化與非洲以及拉丁美洲國家的合作,相繼建立了中非合作論壇機制以及中拉合作論壇機制。并且結合相關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實施了諸多減貧以及帶動經濟增強的有利措施和政策,例如中非合作“八項措施”以及“十大合作技術”等等。《中國對外援助(2014)》白皮書表明,中國對外援助的根本目的在于減少諸多發展中國家貧困人數,致力于推動當地民生改善,并且在諸多領域實施了針對性的減貧措施,例如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公共衛生條件改善等。基于援助資金層面,2010 至2012年間,來自中國的無償援助規模達到323.2 億元,其整體占比達到36.2%,而無息貸款規模達到72.6 億元人民幣,其整體占比為8.1%,上述兩項在援助總額的比重達到44.3%。而上述兩項援助資金主要投放在改善民生以及建設社會公共設施方面,這意味著中國提供的減貧援助接近50%被用于改善受援國民生。基于援助項目層面而言,由于發展中國家貧困大多以農村為,促進當地農業發展是解決貧困的重要切入口。中國根據受援國農業發展實際情況,成立了農業技術示范中心,加強與當地農業機構的深度合作,比如派遣國內農業專家遠赴受援國開展容易技術推廣和應用工作。同時中國還為受援國提供農業基礎物資,主要以種子、化肥以及部分農業機械為主。由于中國國內扶貧成效顯著,并積累了大量實踐經驗和操作規范,中國需要在對外援助中充分融入本國成功經驗,這樣才能減少在對外減貧援助中走彎路,并進一步提升受援國的民生質量。
現階段,我國正在開展扶貧外交,對扶貧經驗進行分享和傳播是開展扶貧外交的主要手段。四十年的改革開放歷程也讓我國扶貧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同時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國際社會也希望中國能夠在各個領域發揮更大作用,共同推動世界經濟的發展。因此對于中國而言,必須將扶貧資源利用作為其入口,拓展和擴大扶貧資源的利用以及傳播路徑,這樣才能更好地貫徹我國當前的外交政策。中國減貧經驗在國家間流通和應用是增強我國軟實力的重要體現,借助國際間合作能夠助推我國扶貧開發更加精準和聚焦,還能提升我國扶貧開發工作的經濟效益以及社會效益。
結合當前我國扶貧開發的實際情況,中國減貧經驗主要通過以下五種形式進行分享以及國際間傳播,就農業基礎能力建設;國家間會議機制;農業人員交流機制;農業知識傳播以及共享;樹立減貧示范點。
現階段中國扶貧外交措施中,全面參與全球貧困治理是其中的重要環節之一。當前全球貧困治理機制較為重疊,主要體現在流程組織、工作規范方面,無論是組織程序還是資源配置都存在相互交叉的重疊的情況,以上因素共同造成治理機制的重疊。例如在組織機構維度而言,世界銀行以及聯合國系統都將貧困治理作為一項重要工作議程。另外,現階段,就世界范圍而言,對全球貧困治理的定義尚未統一,廣義層面而言,全球貧困治理與世界范圍內的貿易改善以及金融穩定具有密切聯系,從外交層面解讀貧困治理,需要更加聚焦和精準化,這樣才能讓減貧措施更加專業和聚焦。由此可見,中國參與全球貧困治理主要有三種類型,第一位與相關國際或者區域性組織的貧困治理合作;第二為在經合組織框架下展開的扶貧款工作;三是參與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編制。另外,在與G20 以及金磚國家合作過程中,中國也注重與相關國家在減貧層面的深度合作。
改革開放讓中國成為影響世界發展的主要力量之一,在逐漸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心,在中國領導者看來,世界發展存在的問題更加復雜,中國必須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國際發展各項事務。進入新世紀,中國對外關系總體格局極具時代特征,將與大國關系視為所有外交關系中的關鍵,同時還需注重與周邊國家建立睦鄰友好關系,此外還需進一步提升與發展中國家的關系,極力對同多邊外交關系格局。因此,對于中國而言,開展扶貧外交極具重要意義,同時也是增強我國國際話語權的有力保障。由此可見,中國需要不斷增強話語質量,促使話語能夠在不同領域、不同層面得到認可,這樣才能讓中國扶貧工作更具實效性和影響力。
持續優化自身話語體系有利于提升國家話語權,因此中國在扶貧工作中還充分體現并進一步增強國家軟實力,讓中國話語體系得到豐富和發展。因此需要對理論進行完善,并以此對問題以及議題進行討論,這樣才能讓發聲更具決定性以及預見性。需要在世界事務中讓外界聽到來自中國的主張。因此,話語重構必須根據實際情況真實進行,并且還需要理論聯系實際,這樣才能借助話語理論更好地指導實踐工作,并為合理實施創造有利條件。所以,扶貧話語的構建需要突出中國國情,聚焦世界扶貧工作的真實情況,全面深刻地向外界展示中國主張。
現階段,我國不同領域均開展了國際話語權研究,并取得了諸多研究成果,然而,話語傳播的研究價值還需進一步深挖,特別是在扶貧經驗的傳播層面,我國國際傳播體系還存在明顯的短板,繼續持續完善和優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必須更加積極參與國際減貧工作,讓廣大發展中國家都能獲得和應用中國的扶貧經驗。中國扶貧工作開展至今,其扶貧經驗已經得到廣大國際組織以及受援國的一致認可,因此必須加緊推動中國扶貧品牌建設,并向世界輸出更加全面系統的中國方案,以提升全球貧困治理的綜合能效。這就要求中國應該迅速建立自上而下的扶貧國際傳播機制,并有國家部委,例如中宣部、外交部以及文化部牽頭,建立部級協調機制,為扶貧傳播工作的全面落實給予強有力的制度支撐。在宣傳層面,應該加大對中國共產黨扶貧工作的宣傳比重,并對扶貧濟困、守望相助的中國民族精神進行系統講解,同時借助國際上成功減貧的案例,讓國際社會特別是受援國真正感受到來自中國的扶貧誠意,在扶貧傳播體系搭建構成中,政黨外交以及文化外交層面都需要給予支持和協作,這樣才能顯著塑造中國扶貧的品牌形象,并進一步加深對中國扶貧工作的了解。
話語傳統對增強我國國際話語權具有重大作用,目前我國圍繞話語國際傳播的研究存在明顯不足,需要持續在研究層面發力并給予資源支持。重視傳播平臺的搭建和優化,以及傳播人才的培養和引進,這樣才能增強我國話語的傳播強度和深度。要進一步提升中國扶貧經驗國際影響力,需要我們打造有影響力的國際媒體,加強國內主流媒體自身的建設,進一步拓寬中國扶貧經驗國際化的實現形式。扶貧經驗的國際間傳播,有利于實現中國與國際發展的深層次融合,加深雙方的理解和溝通,在原有合作論壇以及針對性培訓會的基礎上,需要加強與不同國際組織以及地區組織之間的溝通和協作,在交流中融入中國扶貧經驗,讓中國故事真正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和認可。首先,持續增強與國際組織的溝通,例如世界銀行等,積極參與聯合國主導下的南南合作。其次,展開與國際合作機構的對話與協商,在規劃設計具體扶貧項目中加入成功案例,這樣才能真正實現中國扶貧經驗的國際間流動和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