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城縣文化館
由于柳城彩調在十年“文革”中橫遭浩劫,一大批很有價值的口傳劇本和傳統唱腔還未來得及挖掘整理就被迫中止,許多老藝人先后辭世,無人傳承,造成彩調各類藝術人才嚴重斷層。“文革”后雖然恢復了彩調演出活動,但少見有中青年演彩調的文藝團隊,幾乎是清一色的爺爺奶奶們在支撐局面。
目前還在開展演出活動的文藝團隊,基本上都是由隊員憑愛好臨時湊合的草臺班子,其經費來源基本上靠成員自掏腰包解決,毫無保障可言。一旦遭遇挫折,連生存都難以維繼。保護傳承彩調就更加無能為力了。
彩調藝術人才的斷層加上外來文化的影響和文化娛樂形式多樣化的普及,目前50歲以下的觀眾對已有200多年歷史的柳城彩調已感到陌生而缺乏欣賞的興趣,甚至有些縣、鄉一級的年輕干部和學校領導因對彩調藝術的無知而產生消極的態度甚至抵制的情緒造成觀眾的斷層。導致彩調藝術的日漸沒落,致使一些原本是孕育彩調的綠洲已退化為遏制彩調生長的荒漠。
根據國務院發[2005]42號文件中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方針精神,我們認為對柳城彩調非物質文化遺產應先搶救保護,再利用發展,當務之急是搶救和保護,現就如何科學構建、完善柳城彩調的保護體系,提出如下基本思路,以拋磚引玉。一保護為主、搶救第一保護與搶救相輔相成,緊密相連,缺一不可,具體實施應遵循如下原則:
首先,由于彩調藝術是靠歷代藝人口傳心授傳承下來的,所以保護好彩調傳承人是搶救彩調藝術的重中之重。由政府部門出資給縣“非遺”保護單位、組織縣文化館兩位彩調輔導老師將傳統彩調表演基本功錄制成彩調舞蹈組合身段表演光碟、作為普及彩調表演藝術的教材分發到各鄉鎮文藝隊演員培訓學習。
其次,對柳城彩調賴以生存的土壤進行保護和搶救,在著名彩調老藝人的故鄉和彩調藝術生態保護區、授予“彩調之鄉”榮譽稱號,并在榮獲“彩調之鄉”稱號的地區為逝去的著名彩調老藝人和曾為搶救、保護、傳承柳城彩調作為弘揚柳城彩調所建立的豐功偉績。如大埔靖西村的何長佑、六六塘三界街的梁美武、沖脈沖恩村的何學仕,柳城縣文化館原老館長楊欽華等。
其三、由政府出面廣泛開展社會運作,凝聚各類社會資源,募集活動資金,每年在“彩調之鄉”舉辦一次鄉鎮級彩調文藝會演,每兩年舉辦一次全縣性彩調藝術大賽,充分利用彩調藝術大賽活動或節慶平臺、出讓冠名權,擴大社會影響,提供宣傳渠道,為社會各界投身彩調保護搶救工作提供舞臺;或廣泛開展文企聯姻,推動有實力的業余彩調劇團與公安、書法、金融、保險、工商、稅務、農林、旅游部門相結合的方式,開辟彩調演出基地,壯大業余彩調劇團實力,為彩調藝術的普及、傳承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彩調藝術是一種綜合藝術和集體藝術、涉及面廣,內容多,必須依靠一個各類人才齊備的群體才能傳承。因此其整體性保護比較全面,其所投入的力度和難度也比較大,根據柳城彩調的現狀,應采取以下緊急措施予保護和搶救。
1.彩調保護的主體和客體都是人。因此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門要花大力氣來培養和造就創作、表演、演奏方面的人才隊伍,由政府撥出???,對編劇、導演、表演、演奏等各藝術門類有一定專長的優秀人才送到區內藝術院校進行深造,提升他們的綜合藝術素質。或聘請藝術家到柳城來講課,傳授編劇、導演、表演、演奏方面的理論和技巧,使從事彩調藝術的各類人才從理論到技能得以全面提高,確保柳城彩調的全面傳承和發展。
2.由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門投入人力、物力和財力組織創作隊伍,將尚未整理的原始口述記錄本和劇目故事挖搶救出來,去蕪存精、推陳出新,賦予它們新的藝術生命。同時創編一些具有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的深受平民百姓歡迎喜愛的現代彩調劇目,提供給業余劇團演出,以滿足人民群眾對彩調藝術的審美需求,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
3.組織專業人員到彩調流行區域對彩調藝術資源進行一次全面普查,對流散在民間尚未挖掘出來的傳統劇目、唱腔曲牌的手抄秘本、孤本、掌故、口訣、術語、軼聞,以及老藝人遺留下來的各種彩調服飾、行頭、道具、演奏樂器、行當臉譜、名人題詞、祭祀彩調先祖的器具、牌位等實物、以及歷代藝人授藝的場館、演出的古戲臺的史料、進行收集記錄、登記造冊、錄音錄像、建立彩調檔案博物館或生態博物,供世人參觀、瞻仰、使后人對柳城彩調的歷史與發展有個全面、系統的了解和認識。
柳城彩調本身就是一部不斷利用,不斷傳承、不斷革新和發展的歷史,這是無數前輩藝人智慧和心血的結晶,是我們祖先留給后人的一筆珍貴藝術遺產,是柳城各族人民優秀傳統文化的根,是柳城唯一與世界戲劇藝術接軌的文化品牌,當今中國和世界的關系正在發生歷史性變化、柳城與外界的各種交流也日趨頻繁密切。柳城需要更好地了解外界,外界也需要更好地了解柳城,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科學發展觀,充分利用好柳城彩調這塊文化品牌,不斷創作出具有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并能與世界社會共休戚、同喜憂、共歌哭的舞臺藝術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