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師范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
隨著新媒體技術快速發展,為網絡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便捷性、互動性、即時性、匿名性等新鮮的特點吸引著大眾的時間與注意力,不僅改變了傳統的信息分發形式,還為受眾用戶帶來了全新的體驗感,每個人都成功的成為了新聞者發布者和傳播者,人人擁有話語權,但是這看似為人類“改變生活”的現象,卻也帶來了諸多的問題,例如當社會上出現一些社會熱點事件,會在網絡上發酵,能迅速形成強大輿論,加上眾多迅速崛起的新聞客戶端和自媒體等,都促使了媒介審判的出現,為其產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一)媒介審判概念來源于美國,它是指新聞媒體的職能越位,在司法程序發布審判結果之前,對事件或事件人所進行的一種搶先的審判,并使用具有煽動性和引導性的文字引導輿論進行審判,干擾了正常的司法審判和司法公正,有悖于法治精神。
(二)我國很多學者都對媒介審判有不同的認識與定義,這里以魏永征學者的定義為標準,魏永征認為,“媒介審判”是指新聞媒介超越司法程序,搶先對涉案人員做出定性、定罪、定刑以及勝訴或敗訴等言論,“媒介審判”是對法院的審判權和犯罪嫌疑人的公民權利的雙重侵犯。①
媒介審判的危害主要從“媒介審判”損害了媒體的職能和公信力和事件人的合法權益不能得到應有的保障兩個方面展開分析。
首先媒體的報道引導著受眾對于熱點事件的看法和觀點,但是卻存在一些無良媒體的報道帶有明顯的傾向性和煽動性,甚至報道失實內容,受眾看不到真實客觀的真相,自然會使媒體的公信力和地位在受眾的心中大大降低。例如在之前不久的“于某殺人案”事件,就有媒體進行了這樣的不實報道,如“匆匆趕來的民警未能阻止這場羞辱。情急之中,22歲的于歡摸出一把水果刀亂刺,致4人受傷。”但是根據當事人的陳述,在警察到現場的時候,于某母親受辱的行為早就停止了,民警并沒有離開而是去找報警人去了解情況,民眾將媒體視為社會道德的風向標,媒體理應做為社會和公眾的耳目喉舌,但是如果像這樣不實的言論過多的出現在民眾的面前,長此以往,媒體的公信力地位必然大大降低。
媒體利用其強大的引導能力,對事件和事件當事人進行預先審判,這樣就出現了媒體引導公眾輿論對事件當事人產生不合理的人權侵犯。影響了司法的獨立性,對司法審判造成輿論壓力。例如多年前的“藥某某案”,就是媒介審判的事件,當時的傳統媒體與網絡輿論交叉進行,很多傳統媒體和所謂的意見領袖都叫囂對藥某某處以死刑等引導性言論,案件的過程也是經過一波三折,甚至在審判時建立旁聽會,參考旁聽人員應該對藥某某應處以何種刑罰。司法的公正審判竟然需要參考民意,這對司法的獨立性造成了嚴重的影響,以至于藥某某主動自首的行為并沒有得到應有的對待,由此看來媒介審判侵犯了事件人的合法權益。
媒介審判的應對措施可以從媒體恪守職責,避免職能越位,加強互聯網的監管和培養全民的媒介素養三個方面展開探討。
媒體要明白自己的身份與定位,媒體應該做事實真相的記錄者和轉述者,需要做的就是將信息真實的展示給受眾,用事實說話,而不是去搶先下結論,不應該發生媒體職能越位的現象。
新媒體技術帶給互聯網發展的同時也帶來問題,相比于傳統媒體的媒介審判,網絡媒介審判帶來的沖擊力更大,對司法體制的破壞也就更強,很大的原因就是傳統媒體把關人的重要性,傳統媒體的信息分發管控很嚴格,記者、編輯等都是把關人,信息的真實性具有有效保證,而在互聯網的體制下,人人擁有話語權的同時,沒有把關人的把控,信息的真實性變得虛無縹緲。所以互聯網的監管有待加強,有必要增強網絡信息的把關功能,加強網絡媒體的積極引導輿論功能,培養和諧健康的網絡輿論環境。
由于新媒體不同于傳統媒體的特質,匿名性、門檻低等特點成為網絡暴力現象的助推因素,網民在網絡上發表的過激言論,給司法系統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理性言論被埋沒,網民都被情緒所驅使,所以媒介素養是全民都應學習的一項基本課程,讓網民面對熱點時可以理性的思考和發表言論。
媒介審判現象不應被忽略,政府與傳統媒體、新媒體都應做出有效的措施應對媒介審判,合理發揮媒介的輿論監督職能,隨著公民的素質的提高,一種和諧的媒介與司法的關系將會很快出現。
注釋:
① 魏永征.新聞傳播法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