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網絡新詞匯的“走紅”已成為網絡傳播環境下一個不可忽視的現象,對此從傳播學的角度對其進行學理性的分析顯得至關重要。對其“走紅”原因有了傳播學理論的相互印證,方能在新的傳播環境下更好地指導實踐、引導輿論。
從文化領域來看,當前的文化領域呈現出亞文化和主流文化壓制和抵制的局面?!?0后的新詞匯”是亞文化與主流文化對峙的產物?;谟^眾的對抗性解釋,亞文化使用模仿,諷刺,盜用和拼貼來產生某些在線流行詞。[1]
這些詞在被創造出來以后之所以能走紅網絡,成為網絡熱詞并被“90后”群體共同接受追捧,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這些詞匯的創造來源于“90后”的日常生活,能夠形象地反映出“90后”人群的日常生活方式和生活狀態。當下的“90后”基本上都是二十歲出頭的年輕人群體,戀愛、減肥、學習、追星等是他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而這些新詞匯正是廣泛產生于這些活動中,因而讓“90后”群體找到了一種群體歸屬感,找到了“90后”的共同語言。其次,不可否認的是雖然這些新詞匯僅僅只是作為網絡流行詞匯傳播著,但是有些表達卻十分生動形象,例如“快消品”“自殺式單身”等,這些詞所表達的含義是我們傳統通用的基礎詞匯組合無法言簡意賅地表述出來的,而“90后”群體的生活中這些極具特點的生活狀態和急需表達的訴求推動了以“自殺式單身”為代表的新詞匯的產生、傳播和聚合——這同樣也是一種依托于群體自我認同感的亞文化圈的構建形成過程。
跳出“90后”新詞的形成過程,單從這些新詞匯的內容來看,新詞匯中所蘊含的寓意實際上還展現出了真實“90后”人群所處時代的時代特征。例如,“萬能好運絕緣體”指這樣一群人:抽獎抽不到、戀愛談不上、睡覺睡不著、學習學不好、游戲菜到爆。這個詞的寓意實際上還折射出了2018年起微信、微博抽獎活動的流行和以聯機、聯網形式組隊競技的手游的興盛;又如“盲目出軌”指的是一種很常見又令人不解的出軌方式,這與近幾年來明星藝人出軌新聞時有發生,成為影視娛樂產業膨脹發展下的時代熱點特征相契合。
長尾效應,英文名“Long Tail Effect”?!邦^”和“尾”是兩個統計術語。正常曲線中間的凸起部分稱為“頭”;兩側相對平坦的部分稱為“尾”。從人們的需求來看,大部分需求都集中在頭上,這部分可以稱之為流行,而尾部中的需求分布是個性化的,分散的,需求量小。而這部分差異化的少量需求將在需求曲線上形成一個長長的“尾部”,所謂的長尾效應就是基于其數量上,將所有的非流行的市場累加起來就會形成一個比流行市場還要大的市場。
從“長尾理論”的角度分析“90后新詞匯”進入主流傳播語系的現象:在“90后新詞匯”最初產生并且初步擴散的階段,新詞匯還僅限于互聯網傳播,它并沒有即刻進入主流傳播語系之中。然而,雖然微博等自媒體平臺并不能做到像傳統的主流媒體那樣一經投放、公示就能形成巨大的影響力、迅速占領主流傳播語系,但是互聯網具備跨越時空、媒體融合、交互性強的傳統媒體不具備的優勢,隨著眾多互聯網用戶的轉載、評論、分享等行為,“自殺式單身”這一“非流行”市場通過大量網民的傳播,其傳播范圍逐漸擴大,以至于通過網絡傳播,其影響力、傳播范圍一定程度上超過了傳統主流媒體的傳播,“自殺式單身”登上了微博熱搜便是最好的印證。
在這個“長尾效應”中,報紙、廣播和電視可視作主流傳播渠道,而“90后新詞匯”的傳播渠道則是一些處于非主流地位的各種網絡傳播平臺以及大量的網民。而正是由于這部分非主流傳播主體數量大的特點,盡管單個網民的傳播活動影響力極其有限,甚至可以忽略不計,但是所有的對“90后新詞匯”的網絡傳播效果疊加起來,就能達到“非流行市場”累加起來形成一個比“流行市場”還大的市場,由此得以推動“給力”一次進入主流傳播語系。
任何傳播內容都應借助相應的傳播平臺和渠道才得以真正進行。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為民眾提供了一個暢所欲言的平臺,網絡世界成為了網民們傳達心聲、表達“反抗情緒”的絕佳之地。[2]
由于微博、微信等社交軟件和門戶網站的信息傳播,“90后”新詞匯被頻繁地曝光在大量互聯網用戶面前,而“90后”群體又是互聯網使用者中的一大主流群體,微博微信等交互共享式媒介常常是這部分人群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因此這也使得“90后”極易對這波新詞匯產生強烈的心理認同感,形成網絡用戶的聚集區,進而推動其成為“90后”的共同語言,構建出“90后”特有的共同話語體系。
不同時代之下有不同的社會熱詞;社會的不同階層、不同年齡段、擁有不同興趣愛好的人群也會自發地形成構建起屬于自己這個小團體的亞文化圈。根據這些亞文化傳達的內容,分析其中所反映的社會心態,總結某個亞文化圈背后的群體特征,這是整個社會在創造新式流行的同時需要共同深入思考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