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霄縣廣播電視新聞中心
傳播媒體的多樣性,廣播新聞節目如何吸引受眾,筆者認為,只有創新,才是我們謀求發展的重要途徑。實踐證明,通過對報道角度、報道內容、報道形式等方面的創新,我們的廣播新聞同樣會受到受眾的歡迎。
我們知道,新聞內容是客觀存在的事實,是不以我們意志為轉移的,是具有唯一性的。但對于同一客觀事實,報道的角度卻是可以不同的,是具有多樣性的,從不同的角度審視客觀事實,得出的結論就會有所差異。因此,對于同一報道題材,同一客觀事實,選擇一個好的角度,會使客觀事實更具新聞價值,會吸引更多受眾的注意力。
例如,本臺曾經采寫的連續報道《真情涌動 愛心傳遞》就做到了這一點,在第一集的報道中,我們報道了我縣貧困學子的狀況,呼吁社會愛心人士伸出溫暖的雙手,幫助這些學子渡過難關。第二集、第三集是整篇連續報道的高潮和出彩所在,我們緊緊抓住“愛心傳遞”這一新穎的角度,報道了貧困學子陳銀勇從一個受資助的學生變成了幫助別人的人,陳銀勇把別人資助他的錢,拿出一部分資助貧困同學張元江,幫他渡過難關,而在陳銀勇的感染下,張元江同學也把愛心人士資助他的款項,拿出了一部分給其他貧困同學,愛心就像接力賽一樣在貧困學子中傳遞著。此報道吸引了許多受眾的注意力。
我們要善于以不同的角度從客觀事實中挖掘亮點、找出新意來,使廣播新聞報道更具傳播力和影響力,從而使廣播新聞在眾多新聞報道中與眾不同,脫穎而出,具有競爭力。
要做到新聞內容的創新,必須走本地化道路。如何理解本地化?通常我們會認為新聞的本地化,就是本地新聞,也就是報道本地發生的客觀事實,這樣的解釋只是從表面上、從字面上來理解,而對本地化深層次的、全面的理解,應該具有兩重性,一是受眾對本地發生事實的關注度,二是受眾對本地發生事實的話語權。其中,后者往往被新聞從業人員所忽視,也就是忽視了讓受眾參與到關注事實的交流當中。
例如,本臺《云霄新聞》中的《新聞熱線》時間,它主要報道的是本地群眾所反映的熱點和難點問題,例如連續報道《縣城雞鴨圈養擾民何時了》,就收到不錯的效果,《新聞熱線》曾經接到一位家住縣城大眾路的鄭女士打來電話說,鄰居黃先生,多年來在自家屋內圈養堆放雞鴨,數量較大,散發出難聞的臭味,給周邊居民的正常生活帶來了嚴重的影響。本臺記者隨即趕往現場考證,采訪了周邊居民,并對群眾所反映的投訴得不到解決的問題采訪了有關部門,在《新聞熱線》一播出,就收到了不錯的反響,引起了效能部門的高度重視,許多群眾也紛紛打來電話發表看法。隨后,本臺繼續進行追蹤,對各種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解剖,直到最后問題終于得到解決,在整個事件的報道中,聽眾的參與熱情非常高。事實證明,我們開辟的《新聞熱線》時間之所以受到了聽眾的歡迎,很大的原因就在于它走本地化的道路,既滿足群眾的信息需求、又滿足了群眾的交流參與需求。
作為地方電臺,我們必須認真研究當地的文化內涵,研究當地群眾的風俗習慣,關注當地所發生、存在的一些問題,滿足當地群眾的信息需求,以開放的心態拉近電臺與當地居民的距離,帶動居民的積極性和參與熱情。
新的形勢,大眾獲取信息的渠道多種多樣。廣播新聞節目如何吸引更多受眾,可以通過創新報道形式,在報道中充分展現客觀事實的情節、細節和現場情景,使廣播新聞節目更加形象生動,讓人耳目一新,從而提升廣播新聞節目的可聽性。
例如,本臺曾經采寫的新聞專題《山里娃的寄宿生活》,就做到了這一點,我們知道,在前幾年,云霄縣的城鄉教育發展還很不均衡,在一些山區學校,學生們的學習、生活條件相當艱苦,為了刻畫山區孩子們求學的艱辛,本臺記者深入我縣山區仙石村進行了為期7天的采訪,在這7天里,記者與山里的孩子們同吃同住,一起翻山越嶺走路上學,一起在學校寄宿求學,親身感受山里娃獨立生活的艱辛和快樂,這篇報道采用的是紀實性手法,突出現場化、情節化、細節化,充分發揮現場音響的魅力,整篇報道給人以強烈的畫面感和現場感,比如,山道上跳躍的書包、滴滿汗水的腳印、飯里的蘿卜干、水池里凍得發紫的小手等細節的敘述,充分展現了山里娃求學的艱辛,給聽眾帶來了強烈的聽覺沖擊,許多聽眾還以此來啟示城里的孩子。
運用客觀描寫敘述等文學手段,使新聞報道更加注重細節的描寫、人物的刻畫、場景的再現以及背景的交代等,通過這些手法,我們可以使廣播新聞更加立體形象,更加具有畫面感。
綜上所述,如何提升廣播新聞節目的競爭力,我們要善于運用獨特的角度,本地化的道路以及新穎的報道形式等因素,來達到出奇制勝、耳目一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