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廣播電視臺
廣播電視的發展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輿論方向,與此同時廣播電視人也要看到時代的重大課題,并積極解釋分析這些熱點話題,從而緩解社會焦點問題對大眾思想的不利影響。在應對突發性事件時,保證有明確的指向,并及時跟進。
明確廣電媒體的發展戰略,注重體現差異化、特色化,結合戰略收縮和特色化擴張方式,從而更好加快自身轉型升級。就業務單位戰略展開討論,首先要明確新聞媒體融合的業務支撐地位。全力推進新聞中心的建設,更好適應全新聞媒體的傳播。如今社會正在重新創造新聞傳播流程,戰略目標要加快這一過程,更快實現全媒體傳播渠道的矩陣建設。為全媒體的生產傳播培養人才,不斷增強主流媒體在多元化傳播渠道格局中的影響力[1]。其次,做好分析自身資源和市場工作。保證充分挖掘優勢,積極與差異化生存空間相融合。對自身的內容發展要有明確的定位,把有限的資源集中起來,努力在特定的市場上拉開自己與競爭對手的距離。積極打造較為完整的內容生產量,并突出鮮明的特色。最后,以自身特色文化內容生態鏈為基礎條件,加快開展經營業務活動,這些經營業務活動包括版權運營、廣告運營、衍生業務開發。另外還要適當開發一些多元化業務,從而構建良性的內容生產格局,實現廣電媒體的可持續發展。
在如今的發展形勢下,很多廣電媒體都在積極改革重組,此時總臺或集團中存在出身不一樣、體量不一樣的成員,這些成員來到總臺的時間也有前有后。不同的成員突然走到一起,“順”起來也不可能是一個簡單容易的過程。此時,大家就必須都要有一顆包容的心。真正做到不分親疏厚薄,也不論主次先后,相互之間真正發自內心的平等對待,這樣才能更好化解設防,跨越心靈的鴻溝。媒體的融合發展,涉及到對象有廣播、電視和互聯網。這使得媒體本來的面目被完全顛覆。未來媒體的發展趨向是多介質、多渠道、多終端。在界定媒體的特性時,繼續使用新和舊也不再合理,應當以競爭力和影響力為依據。此時就需要把媒體分為有競爭力、影響力的媒體和沒有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媒體。對于廣大廣電決策者來說,在規劃媒體格局的工作中,不應該再有“朝陽產業”和“夕陽產業”的區別。
當前,廣播電視的影響力開始明顯下降,公信力下降是導致這一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事實上這不是因為廣播媒體一貫的屬性發生了改變,而是因為廣播電視媒體沒有始終堅持真實客觀性。比如廣播電視媒體會在“3·15”時把假冒偽劣產品公布于眾,但是日常發布的廣告卻摻雜著大量的假冒偽劣產品。廣播電視對待打假工作的態度是有問題的,這根本不能讓觀眾心服口服。再比如很多廣播電視人倡導綠色GDP,同時也做了大量的富有感染力和說服力的優秀節目,但是在自身發展的過程中,對全國廣播電視實力榜十分熱衷,在衡量指標中更是體現了唯經理論。要想提高公信力,就應當瞄準一個焦點,良好把握時代的重大課題,緊抓現實的熱點話題,這是社會大眾的關注的焦點,但同樣也是引導輿論的難點,廣播電視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攻克這些難點上。不能輕描淡寫,更不能避重就輕。要真正提高輿論引導的功效,從而引發人民群眾的共鳴。
很多廣電媒體人的思想都停留在大眾更愿意沉迷于“掌中世界”低端快餐文化的層面上,事實上這不正確。高端產品如果只是面向小眾,那么產品的市場前景本身就不樂觀,在廣播電視這樣的大眾媒體中傳播更是不合適的。在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后,大眾文化的欣賞水準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就比如《中國詩詞大會》,該廣播電視產品極大吸引了社會大眾的目光,廣告收入也是節節攀升。把廣播電視節目做成“拳頭”產品,不僅會獲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同樣也會獲得一定經濟效益[2]。決策者要想做出“拳頭”產品就要有堅定的決心,也要有超前的目光。而對于制作者來說,則必須具備精雕細琢的工匠精神。再比如《國家寶藏》的制作,該節目屬于原創文化類,在研發上就用了600多天的時間。“拳頭”產品的誕生必定經過艱難的歷程,廣電人必須要有精益求精的堅毅品質。
綜上所述,廣播電視媒體在提高公信力、影響力、傳播力的工作中,應當制定明確的發展戰略,保證正確界定媒體特性,致力于攻克社會輿論引導的難點問題,從而有效發動內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實現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此外廣電人必須要有精益求精的堅毅品質,創作面向大眾的高端電視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