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南開區融媒體中心
我國現代化的科學技術持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對新媒體行業的發展產生了推動作用。市場經濟環境深入復雜,傳統媒體也需要適時做出改變。傳統媒體內容和形式均在不同程度上產生了變化,進入到融媒體時代當中,傳統的媒體傳播介質出現了割裂的狀況。如何采用科學的方法,實現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融合,成為了全媒體的發展出路。
二者的傳播內容有較為明顯的區別,此種區別導致了傳統媒體在獲取信息以及信息傳播等方面,都存在明顯的局限性。傳統媒體主要是代表國家政府和各個官方組織進行發言,發言內容具有主流性,傳播的目的性較強。與之相比,新媒體的內容傳播更顯隨意性,社會生活中的參與者都擁有獨立的發言權,傳播的內容也主要是憑借自己的喜好和判斷。但是此種情況下,容易產生虛假信息和不實報道等情況,也加大了信息監管工作的難度[1]。
傳統媒體的信息傳播渠道較為單一,單一的消息傳播需要經過多個環節,信息資訊在甄選、發布、傳遞和接收等一系列活動完成之后,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每一個環節消耗的時間并不固定,明顯地降低了信息傳播的時效性。新媒體可以擺脫這一局限,通過數字化媒體平臺的方式完成信息的實時傳播,從信息的生產到傳播幾乎可以實現同時操作。并且,新媒體還可以通過匿名的方式進行消息傳遞,而傳統媒體只能借助公開的方式進行傳播。
從傳播效果的角度進行分析,需要重點關注到信息傳播的受眾群體。受眾群體是信息傳播效果的重要參考依據。作為新媒體,在進行信息傳播的過程中,具有明顯的時效性,新媒體環節的信息傳播參與者較多,受眾群體數量也有明顯的優勢,受眾參與新媒體的傳播不會受到傳統客觀物質和條件的制約,所以受眾在新媒體環節中的參與度較比傳統媒體而言更為廣泛,傳播效果比傳統媒體也就更顯著。
全媒體時代下,為傳統媒體提供數據支持,可以推動新媒體與傳統媒體有機融合,通過此種方式,對傳統的發展終端進行整合,建立分享數據平臺,不斷地優化期刊的選題,關注到基層社會群眾的發展問題與需求。在充分分析認清自身的優勢和弊端之后,可以有效地開發出具有特色和高質量的欄目,提高數據信息的應用效率。再比如,在進行素材發掘的過程中,要能夠正確且客觀地反映出實際的情況,正確地對待全媒體環境對于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發展產生的機遇與挑戰,提高傳統媒體的社會影響力,使用網絡科學技術和計算機信息技術,推動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融合[2]。
新聞內容的采編方式是新聞資訊傳播的重要前提。在現代科學技術全面發展的環境下,若現持續推進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有機融合,需要持續地優化創新新聞采編的方式,以此提高在整體創新發展的效果。比如,某新媒體發展部門,采用了優化創新的方式,對新聞板塊的采編方式和程序進行了優化,提高了新聞的分發速度。借助了門戶網站、微信、微博和APP平臺,實現了信息的實時傳播。在網絡平臺中開展了先行簡報,官方門戶網站通過系統整合的方式,將受眾們的反饋進行了匯總,為后續的詳細報道和跟蹤報道提供了豐富的信息。各個新聞采編部門與一線記者,采用了聯合行動的方式,提高了資源的共享效率,使得新聞信息能夠更為及時地傳播,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融合發展。此種方式擺脫了傳統發展模式中簡單合并的方式,將新舊媒體充分地融合,實現了優勢互補。
除了上文提到的兩種方法之外,在全媒體時代下,廣播電視臺各個部門的發展需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展開豐富多樣的活動,通過廣泛開展參與度強的活動,可以提高自身在社會公眾之中的認知度,確保今后各項活動在開展中,更能夠獲取專業的支持和引導。比如,除了定期舉辦策劃團隊學習之戶外,還可以通過面向社會有償征集的方式,獲取金點子,充分聽取和采納專業人士的意見,從而確保活動更為精準到位。此種發展模式作為重要的新聞采編模式,有利于擴大媒體的宣傳力度,并且增強活動的社會影響力,提升全媒體時代下新媒體的認知度。例如,我國某地區的廣播電視臺,針對自身的欄目建設情況,綜合考慮設計出了重點欄目精板活動,結合市場發展的趨勢,增設了新的欄目。為了更好地適應市場發展變化,啟動了少兒欄目,擴大了受眾群體范圍。
綜上所述,新媒體與新技術的大量涌現,標志著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的競爭越發激烈,對此,相關領域的工作人員要在現代化的發展階段,準確把握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行為,積極地對革新發展制度進行創新,優化新聞內容的采編方式,積極推動聯合活動,為行業的整體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