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師范大學
根據騰訊2018年一季報數據,微信WeChat 合并 MAU達到 10.4 億,用戶數據超過 2018年底我國7.88億的手機網民數量。由于使用規模大、覆蓋人群廣,微信不僅是一款社交軟件,在傳統媒體、自媒體、企業中也被廣泛應用,將微信變成了信息傳播平臺。各種信息在微信中進行傳播,未經證實的信息即為微信謠言。截止2019年3月,微信官方程序“謠言過濾器”已鑒別1199965條謠言。在中山大學所發布的《微信“謠言”年度分析報告》中表明,微信謠言多選擇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主題內容,如社會問題、健康問題、安全問題等,以引起人們的關注。
隨著我國人口呈老齡化趨勢,老年人口基數越來越大,加之互聯網技術普及,越來越多的老年人成為網民。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 2018年6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 7.88 億,網民年齡結構中顯示老年網民(60歲及以上)占總網民人數5.4%,相比于2017年互聯網在老年人群中的滲透力逐漸增加。由于微信自身特征,在眾多軟件中脫穎而出,成為老年網民社交軟件首選。但由于以下原因,老年網民成為了微信謠言的主要傳播者與受害者。
美國社會學家奧爾波特與波斯特曼曾提出謠言公式,謠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公眾批判能力。微信謠言常以夸張的標題、與人密切相關的內容讓人關注到此條信息的重要性。微信作為網絡社交軟件,信息門檻低,信息的準確度缺乏保障,傳播信息的模糊性強。并且相比于其他年齡階段的網民,老年網民受教育程度偏低,對外界信息事物的了解渠道較窄,公眾批判能力弱,更易相信在微信中所轉發的謠言。
在傳播學理論中,人際傳播的動機可以分為實現自我認知、建立和諧關系、認識與控制周圍環境、交流與獲得人生經驗、滿足情感需求等。老年網民使用微信中與親人朋友進行交流,轉發各類微信推送正是為了滿足情感需求、建立和諧關系;在微信中關注公眾號,接受微信圖文推送了解更多新鮮事,是為了認識周圍環境。
相比于其他年齡階段網民,老年網民在微信中社交范圍集中在親人、朋友、同事等熟人關系圈中,這種熟人關系間的傳播可信度強,且互動頻率高。在群體傳播中的趨同心理影響下,老年人也希望與群體中多數保持一致,避免被孤立而遭到群體制裁,也促使微信謠言的傳播,由于互動群體的特征,微信謠言的受眾也呈現“老齡化”現象。
老年網民成為微信謠言的主要傳播者與受害者與自身原因關系較大,子女應多引導老年人加強對微信等網絡信息的辨識,提升自身判斷能力。其次子女也應多陪伴老年人參與線下活動,多鼓勵父母參與社區集體活動,如廣場舞、圍棋等,幫助老年人培養新的興趣。
傳播學家認為,在大眾社會需求中非常重要的就是認知的需求。政府相關部門、新聞媒體等機構,有責任針對老年群體的特征,采取適合老年人的信息傳播方式,來開拓老年人的視野,加強老年人對于社會的認知。
作為在網絡謠言中的傳播媒介,微信等網絡社交軟件也應加強對信息的審核的與管理,對于故意傳播謠言的組織、個人可以加大懲罰力度,嚴重者甚至可以采取永久性封停等措施,杜絕僥幸心理,一旦發現嚴懲不貸,營造一個清朗的網絡環境。
謠言隨著時代的發展,被賦予不同的特性,在互聯網時代,每個人手中都握著話筒,這給予現代人高度話語權,但也給謠言的蔓延提供了極大的便利。老年網民首當其沖受到了微信謠言的影響,成為了主要的傳播者與受害者。網絡謠言的影響不可小視,如何正確引領新時代互聯網的健康發展,也成為了當今社會發展重要問題。